葉詩安 曹爾寅
港校擬定取消非本地生資助的政策,無論對本地生或非本地生,在升學上均無本質影響。實際上新政背后暗藏的是經濟需求和教育資源的角力。
香港政府到底該不該給非本地生讀大學提供教育資助,這樣的爭論一直未有平息。新年伊始,香港教育局便向立法會遞交文件,要求政府干脆一刀切,最快從2016-2017年開始,取消對非本地生資助學額,將其全數劃為額外招生的非資助生。香港非本地生八成以上是內地生,如果內地生由“資助”變成“非資助”,影響會不會很大?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要先從現有政策說起。
嚼之無味的新政策
香港的高考被稱為大學聯招,其形勢嚴峻程度與內地高考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歷來大學錄取率維持在應屆畢業生的18%左右,學生拼了老命達到合格分數線,以為終于可以朝著大學揮手了,等發榜才知道其實是要說拜拜。以2014年為例,26,307名本地生明明符合入學分數線要求,但通過聯招途徑升讀港校的本地生學額只有12,000,足足一半以上的人跪在了“學額不足,擇優錄取”的原則下,這無形中讓報志愿和選科成為風險極高的事。所以,要求政府拿出更多資助學額給本地生的呼聲從未停歇過。
如果把政府給大學的資助學額比成一張餅,想要讓更多本地生能上大學,除了擴大餅本身,剩下就是干脆把餅里面本來預留給非本地生的,也一并劃給本地生。于是,現有的非本地生資助學額,就成了部分人口中“搶占本土學生資源”、“用香港納稅人的錢供內地人讀書”的靶子。不過,有趣的是,這靶子其實也就4%,算一算,也就600人,對于受惠于此的學生,自是極好的,但相較于剩下的11000名“落榜生”,區區600個名額真是杯水車薪。
退一步說,如果4%資助學額被拿走,內地生招生數量就會減少嗎?答案是no。因為根據教育部規定,非本地生本來就屬于額外學額,只要八大收的人不超過整體學額的20%就行,而全部學額在各方壓力下逐年緩步遞增,因此八大原則上可以收的非本地生也只會不減反增。而且,眼下教育局在2014年11月的答復書面問題中,再次比較國際情況,強調“為鼓勵多元及其加強本地學生競爭力”,并不想更改這20%的上限標準。
其次,少了這4%的資助,是不是部分內地生讀書成本會大大增加呢?答案依舊是no。在現有政策下,為了避免學生互相比較,4%的政府資助并沒有落實到某個具體學生身上,而是由所有非本地生均攤,因此非本地生學費、宿舍費用等一直明顯高于本地生。而新政下,只需全體非本地生補上原來的資助資金即可,預估由此帶來的漲幅約在總費用的3%左右。然而即便每年學費本身因通脹就有10%左右的漲幅,卻依舊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學子選擇赴港讀書,因此,教育局評價新政對非本地生招生“影響甚微”絕無虛言。至于獎學金方面,如中大、港大的全額、半額獎學金,賽馬會獎學金等,出資方與政府均無任何關系,而內地生本來可申請的由政府資助之獎學金極少,新政對此也幾乎無影響。
現在問題來了,新政既沒有滿足本地學額需求,也對非本地生影響甚微,這么個雞肋政策到底用來干嘛?
在商言商的港校
首先,削減非本地生的資源,本身就是近幾年各個留學國家和地區的總體趨勢。歐美經濟緊縮,加之中國留學風日漸增大,針對經濟崛起的土豪型學霸們,世界各地均在收緊留學生福利。熱衷各類比較、排行的港人,趕上這個潮流,既順應形勢,還能節省政府資源,自是無人反對。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還是與某些流傳港地的“內地生搶資源”的說法有 關。
據政府最新報告指出,算上非聯招途徑升讀港校的香港學生,2013-2014年占用了99.3%的資助學額。而非本地生人數也并沒有用盡上限20%,而大約平均在13%-14%左右。以中大為例,2011-2014年累積起來,就讀學士學位資助課程的內地生約在2000人左右,相對于每天出入人數累計約十萬次的中大校園內,要是看見兩個就讀資助課程的內地生在聊天,那還真是標準的“萬分幸運”。
既然現有受資助的內地生比率不大,那“遍地都是說普通話的”情景難道是無中生有?實際上,平日晚九點左右,在大學站等車就會發現身邊幾乎都是剛放學的內地生。這些學生里面,并沒有多少人就讀教資會資助課程,而全都是來讀自費的授課式碩士課程。這類課程并不涉及政府資助,以自負盈虧式開辦,因此收生人數可自行決定。據文匯報稱,中大2013年自資碩士人數約為8700人,其中部分科目內地生所占比率達到八成以上。
但只看人數比例,不足以說明內地生是否占用本地資源,正如中大學者梁啟智所言,這部分學生之所以會被香港政府和港校接受,在很大程度是看中其經濟效益。課程費用自不必多說,就連大學學區房價、代購、旅游等都能獲益。拿房地產來說,香港高級置業執行董事表示,大學學區房租金從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短短一年半間,漲幅高達15%,甚至部分地鐵沿線到了“一盤難求”的程度。此外,每年留港就業的碩士內地生占全部內地碩士生的49%,對香港社會產生的長遠經濟效應不容小覷。
教育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既然明明有利,為何非本地資助學額的多少會挑動某些香港人的神經?
固然自負盈虧的課程的資金注入,對經濟發展不錯,但確實教育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教育資源還包括師資力量、校園環境等很多軟實力,這些資源本來就有使用上限。要保證教育質量的情況下,非本地的學生給港校的教育資源乃至整個香港社會造成的壓力,確實不能忽略不計,受到影響的本地人自然要站出來發聲。這種現象,在任何多元文化混雜群居的地區或國家都存在。
然而,真正給教育資源造成壓力的修讀式研究生課程,在一開始就是一盤生意。而生意場上的事,從來不由場外的人控制。人才輸入和經濟的剛需擺在那里,即使部分人無法接受,也難以改變。所以,除了制造輿論,剩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政府那口碗里原本分給非本地生的一丁點兒資源,全數拿過來。
港校也不傻,新政策下,來自政府資助并未減少,學生數量及比率變化不大,在內地生的招生上擺除掣肘,也確實增加了本港學生學額,還能回應社會上的某些聲音,如此這般多方共贏,何樂不為呢?
眼下看去,是個皆大歡喜的happy ending,然而教育不是有錢就能任性的。緊盯著各類世界排名的學霸學神們,眼睛擦得可是雪亮雪亮的。港校擺脫言論困擾,也并不意味著可以進入瘋狂擴張模式;而對于莘莘學子來說,赴港讀書的前景則變得更為多變,亦充滿挑戰。
香港政府教育資助學額分配
資助學士學位學額為每年 15000 個
經由大學聯招的本地生,約占80%
非聯招的本地生,約占16%
預留給非本地生,約占4%
注:香港政府每年會給香港八所公立院校提供教育資金。2012-2013學年起,香港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學額為15000人,資助范圍涵蓋絕大部分學士學位課程和少量的研究學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