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海霞 潘春雨
氣象信息的報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一檔新聞當中,有關氣象的報道總是排在收視率的前列,因此氣象報道也就成為各家媒體共同關注、爭搶的選題。那么,怎樣的氣象報道才更適合于人們的了解和接受呢?
一、可視性是電視媒體氣象報道成功的關鍵
雖然現在網絡媒體非常發達,但是可視性依然是電視媒體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我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電視媒體比紙媒更加注重對天氣變化的報道,主要原因就在于可視性。如何增強天氣報道中的可視性,有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第一,在畫面上要給人直觀感受,給人沖擊力。常常看到一些電視媒體在報道降溫時,只是簡單地拍一些街景,不具有說服力。畫面也是語言,要尋找具有特點的、最能說明氣象主題的畫面來拍攝。現在談到日本海嘯,對于當時多少人受災等等可能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對于海嘯將整幢房子推走的畫面相信很多人還記憶猶新,這就是畫面的沖擊力。在報道天氣變化時,攝像記者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要在第一時間趕在天氣變化結束前拍攝最直接的畫面:降雪要有雪在飄的畫面,沙城暴要有沙塵正在刮的鏡頭。直觀的角度是拍攝天氣變化畫面時需要努力做到的,但是因為天氣的變化常常難以準確預期,或者說是不好表現,這時做實驗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現在國內外媒體大都采用這種辦法。曾經看到過臺灣一家媒體在預報即將到來的臺風時,用儀器模擬了12級臺風,記者在這樣的模擬環境中進行現場報道,有很強的沖擊力,提醒民眾應對災害,減少損失。
第二,除了畫面,語言表述也要注重口語化、形象化。電視媒體本身要求語言盡量口語化,對天氣的報道則更要注重形象化、大眾化。因為對氣象的預測現在的科技還不能做到完全準確,在天氣預報中常常會聽到像“內蒙古中南部地區”這樣的模糊化語言。而新聞報道往往是在天氣已經起變化或正在變化時,模糊化語言不應當再使用,必須要使用精準的語言。另外,氣象臺發布的信息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屬專業化語言,這就需要媒體將這種專業化的語言翻譯成普通受眾可以理解的形象化的語言。
二、氣象報道應避免過分炒作
劇烈的災難性氣象往往帶給人們痛苦的記憶,在面對這樣的氣象報道時,隨處都會有直觀的、給人以超強沖擊力的畫面。對災難的應對,災難中人的故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報道要很好地注重人文關懷。可是,在現在對災難性氣象的報道中,媒體為拉升收視率,常常有過分炒作的現象。為避免這種炒作,氣象報道可以考慮這樣幾種方式:
首先,對氣象災害本身做客觀報道。在面對災難時,記者往往會動用自己所熟悉的所有寫作技巧。美國一位記者曾經在報道一次災難時,看到因災難而死去的很多人,就這樣寫道:“今天晚上,上帝坐在山上,看著人類的一切不幸......”主編在看到這句話時,立刻電告這位記者:“去采訪上帝,不要再管什么災難了。”當我們被現場震撼時,開始運用各種寫作手段時,需冷靜一下,或者想一想這個例子。對電視記者而言,畫面能夠給出很多的信息量,文字表述不必要再重復畫面語言,應當對其做補充。這就需要記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去了解正在發生的事,請專業人士來評估災害、災難的程度,避免因為對局部的了解而對氣象災害進行夸大或縮小報道。
其次,對預測報道要慎之又慎。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人類還很難準確地預報天氣,特別是象海嘯等超強破壞性氣象災害,媒體不要過分超前地播報預報信息,應當加大播報頻次,增強準確性。為了搶第一手報道,盲目預測,從而發出錯誤的報道,不但不會贏得觀眾,而且還會誤導觀眾,從而失去觀眾。美國媒體在上世紀90年代對一次颶風的報道中,在颶風來之前就大肆預報颶風有多強,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在電視直播中請專家預測颶風來臨的時間和登陸地點,300多戶居民緊急撤離。然而颶風并沒有在他們預測的時間來臨,而是在媒體集體失語時突然來臨,并且登陸地點和預測點相差很遠,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一報道曾引起公眾的極大不滿。
三、氣象報道要有人情味
在大部分的氣象報道中,往往缺少人情味,因為記者會糾結于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救援情況等等。但實際上,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突然變化的天氣并不會帶來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報道,往往像充斥模糊語言的天氣預報,人情味不足。要避免這一問題,就需要做到:
第一,尋找故事。就拿降溫來說,每年冬天,在內蒙古都會有幾次大幅度的降溫,在草原上會刮起白毛風,很多車輛會因此迷路或者被困在道路上。大部分報道都會這樣寫:今天早上,某某地刮起幾級大風,某某高速公路封閉,多少輛車被困路上,交警緊急出動,上路疏導交通,到記者發稿時,所有被困車輛脫險,無人員傷亡。如此等等,表述無趣,信息又是已經過去的信息,毫無吸引力。其實,白毛風中人們的狀態、如何脫困,才是受眾關心的。
其次,在人的生活狀態中尋找閃光點。對于記者來講,氣象災害的報道更容易些,因為事件本身的信息量和引發的關注度已經很大,記者要做的的就是找一個好的角度去報道。但是對于常態化的氣象變化來說,要做出人情味來,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以2014年12月2日內蒙古牙克石市圖里河地區溫度降低到零下35攝氏度為例。零下35攝氏度,這個溫度雖然已經是極寒天氣的溫度,但是對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來說還是很平常的,每年都有,甚至最低會達到零下50攝氏度,因此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也不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時,內蒙古電視臺以《牙克石市的凍貨生意人》為題,報道了當地的冬季市場供應和保證供應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在寒冷的牙克石市,冬天人們能夠買到的食品都是被凍得硬邦邦的,人們也形象地稱這樣的食品為凍貨。《牙克石市的凍貨生意人》講述了一個凍貨經營商的故事:他為了省下租冷庫的錢,將門市關掉暖氣當倉庫,自己在零下30多度的戶外賣貨,一站就是10來個小時;家里孩子上學、結婚的費用都從這上面來,他穿什么樣的衣服來御寒等等,反映了凍貨生意人這樣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消息報道的是在零下30多度天氣下人們熱氣騰騰的一種生活狀態,有感染力,這樣的氣象報道就擴展了氣象選題的張力。畢竟,不管是何種狀態,人的命運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受眾所最為關心的問題。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臺 )
編輯:趙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