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主張:
打造“有味道”的數學課堂,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著濃郁的“生活味”“數學味”“文化味”,讓學生喜歡數學課堂,喜歡數學。
【人物簡介】
王建榮,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新河校區)、鹽城市新河實驗學校校長,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課程改革先進個人。近幾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科論文20多篇,先后主持或參與了8項省、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0年8月,為落實鹽城市政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要求,我被安排到鹽城市開發區實驗小學交流,擔任學校主抓教學的副校長。
離開鹽城一小,離開我們一起成長的團隊?當時的我,實在是有點懵。想當初來到一小,我們幾個志同道合的數學老師組成了一個團隊,大家一起磨課,一起讀書,一起舉辦數學文化節,互相激勵鞭策,有著大家庭的溫馨。其中幾個已成長為特級教師,我在團隊中也得到長足進步,這時離開我的一小和數學團隊,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很快就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的。來到市開發區實驗小學工作不久,接到了倉定志校長的電話,讓我去市一小參加數學名師工作室活動。我悄悄坐在活動現場的后面,只是在一旁靜靜地聽著。
“建榮,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估計你們學校老師會有些什么想法?”倉校長望著我,那種熟悉的家的感覺一下子涌來:我沒有離開團隊,這里還是我的家,一直都是。
2012年5月,省教育廳發出通知,要求大家積極申報省特級教師。對照有關文件,我也符合條件,可是需要兩位特級教師推薦才行。正在這時收到一條信息:“建榮,我幫你寫了封推薦信,你有空來取,祝愿你申報成功!”一看是倉校長發來的,還沒有等我開口,他已經寫好了推薦信。
我人離開了一小,但一直還是團隊的一員,甚至還壯大了團隊的力量。到開發區工作不久,我經常把學校的骨干教師帶到這個團隊中學習,有些還拜團隊成員為師,他們成了我們團隊新的、外圍而又“鐵桿”的力量。
我不僅把骨干教師送到團隊中磨煉,有時還把所有的數學老師帶到鹽城一小進行交流學習,倉校長不僅主動指導,還安排對口的教研組跟我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時一小的特級教師和教學骨干團隊還到我現在的學校進行現場點撥,這樣反復多次的交流指導,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沒過多久,我們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社會效應得到了明顯提高,有力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學校還被市政府表彰為“鹽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校”。
后來,我留在了交流學校,被上級主管部門任命為鹽城市新河實驗小學校長。如何更好地利用鹽城一小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學校的發展,這也成了我經常思考的問題。于是,大團隊的“互動式”交流學習成了我們進行數學研究的一種正常范式。
2013年4月,我校的一位數學老師經過層層選拔,將代表鹽城市參加省級賽課。此時,我明顯感到指導工作的力不從心,就帶著上課老師到一小的數學團隊請他們指導,團隊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研討之中,毫無保留地幫助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課堂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就在比賽前夕,倉校長還帶領團隊骨干成員到我們學校,對這節課進行集中“會診”,進一步打磨,記得那天一直討論到深夜。要知道,倉校長自己校區也有位數學老師參加比賽,同樣也在緊張準備中,從某種意義上看,我們這兩節課還是競爭對手。正是有了大家無私的幫助,我們學校的這節課后來在江蘇省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對于新河實驗小學來說,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成績,大大提振了我校老師們的信心,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近年來,除了與鹽城一小數學團隊的拜師與交流互動,我們兄弟學校之間也開始了密切的“合作教研”。大家會課、評析,進行主題講座,就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研討,將鹽城一小“爭論與合作”的團隊文化輻射于日常的工作之中。近幾年,像這樣的“合作教研”,在我們團隊成員之間不斷地“互動”著。僅僅上學期,我們和聚亨路小學進行了“數學實踐活動”專題研討,和鹽城市三小校區進行了“感受數學文化魅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專題研討,還和鹽瀆校區、北校區等校都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學習。每次活動時,我們都想到了領銜人倉定志,或請他來指導,或把方案送給他指導,并邀請團隊的各位成員到場,提高互動的水平與研究的質量。
雖然我離開了鹽城一小的數學小團隊,但其中的文化因子、行走方式,已經烙在了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精神深處,并隨著工作的流動,而將這種默會的力量傳到了更廣闊的時空。
(王建榮,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新河校區、鹽城市新河實驗學校,224001)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