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的課是孩子們的,也是老師們的。他執教的《霧與霾》一課很有研究價值,引導我們的不僅僅是對當下生存環境的高度關注,更是對語文教學現狀的深度思考。
一、統整:彰顯課程意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學研究開始指向了“教什么”這一課程論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的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開始認真地思考一節課,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具有了很強的課程意識。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孫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
1.課內與課外結合。人人都明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可語文教學的現實是教師陶醉于課內指導,課外語文學習指導濃縮成了課堂結束時教師的一兩句“溫馨提示”。孫老師這節課,教學內容極其豐富:廬山的霧,山城的霧;課本中的霧,生活中的霧;文中的霾,圖中的霾;學生習作中的霾,教師范作中的霾。這樣的統整關注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系,關注了語文與生活的鏈接。
2.單篇與群文結合。我們都習慣按照教材的編排一篇一篇地教,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差強人意。為什么?太局限于“這一篇”了。孫老師選擇《廬山的霧》《山城的霧》《霧霾的自述》《霧霾》一組文章來教,設計非常用心。從內容方面看,霧與霾;從文體方面看,文與詩;從作者方面看,作家與學生。這樣的統整著力于“這一篇”,放眼于“這一類”。
3.閱讀與表達結合。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予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更使學生試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孫老師執教的《霧與霾》,特別關注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表達,同時也特別關注學生在模仿表達中豐富和加深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霧與霾》教學內容的統整,讓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孫老師在課堂上是“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
二、語用:指向學科本質
對語文學科而言,“獨當其任”的“任”是學習一篇課文是如何表達的,而不是它表達了什么,學習言語形式比了解課文內容更為本質,更為關鍵,更為主要。所以,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要從言語形式著手,學習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孫老師語用意識特別強,《霧與霾》中“語用”貫穿全程,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明明白白學詞。“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學段重要的教學內容與目標。孫老師引導學生學詞很巧妙,很靈活,很到位。比如,看圖后先讓學生練習用帶“霧”的詞語形容,再用不帶“霧”的詞語形容,了解學生對霧的認知起點,激活學生關于霧的詞語積累。還比如,聽教師朗讀第一自然段,故意調換“幽谷”與“瀑布”的順序,讓學生體會表達是有規律的;故意用“美麗”換掉“神秘”,讓學生體會表達的準確。
2.大大方方背誦。我們都知道,語感培養主要任務就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特別是在公開課中不敢讓學生練習背誦。背誦,是在讀準字音和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爛讀,讀得滾瓜爛熟,從而“自然成誦”。背誦的過程,是讀者與優秀作品反復、持久、全面對話過程,通過對話讀者不斷走向文本、作者,彼此視野不斷融合,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質和人文素質。要“自然成誦”,必須做到眼、耳、口、腦、手同時協調運動。背誦也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3.扎扎實實學段。第二學段的課,我們很少看到段的訓練。孫老師教學《廬山的霧》時,緊扣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似的構段方式,由扶到放,抓“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等中心詞,品“像……像……是……是……”“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又變成……”等關鍵詞,悟“對比、聯想與想象”等表達作用,讀段,記段,說段,寫段,引導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得能。對于一線老師來說,這樣訓練段的方法極具操作性。
“字說、文說、詩說、圖說、戲說”霧霾,都在用語文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足見一位名師的語用自覺。
三、讓學:堅守生本立場
崔巒曾說: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非要靠學生親歷親為的語言實踐不可。在教學中,老師一定不要過于強勢,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讀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問題。要讓學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指導,用有效的導和引促成閱讀教學的高質量,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力。孫老師課上的幾點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讓學生自己發現。教學中,我們往往因為低估孩子,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鼓勵學生自己發現的事情上,一味地牽著學生或者趕著學生,課堂學習不是平面滑行的熱鬧,就是毫無興致的沉悶。孫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閱讀詩歌《霧霾》,讓學生發現這首詩什么地方寫得好?結果學生很快就發現表達上的特點:押韻,語言簡練等。
2.讓學生充分思考。越是優秀的老師,往往越容易表現自己,把自己備課時的理解通過不同形式表演給學生看。學習是學生個人的事情,閱讀也是極具個性化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有耐心,認真傾聽孩子,小心點撥孩子,讓孩子在思考中成長,成熟。比如,孫老師讓學生自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千姿百態”構詞規律,文中寫了哪些姿態?明明是“千姿百態”為何才寫四種?還可能像什么?通過一系列思考明白圍繞中心詞把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寫出來。老師沒有直接給,而是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適時適當點撥,讓其慢慢生長。
(王小毅,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4041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