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校為江蘇省首批實驗小學,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積淀和豐富辦學經驗的百年老校。長期以來,學校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恪守“讓兒童天天快樂,讓教育處處精彩”的辦學思想,全力營造和諧校園,傾力打造“愛心師群”,努力構建“智趣課堂”,著力培養(yǎng)“陽光少年”,形成了“凸顯藝術教育,構建智趣校園”的辦學特色。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江蘇省和諧校園、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等數(shù)十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2011年暑期,為了促進教育均衡,學校由縣教育局組織開始實行校長和教師交流。根據(jù)要求,校長在同一所學校連任一般不超過兩屆,教師在同一學校任教滿6年、離法定退休年齡在5年以上的,每年按照15%比例進行交流。3年多來,我校校級班子成員交流比例達100%,所有行政管理人員達80%,一線符合條件教師達60%以上。目前,學校專任教師206人,其中125人來自周邊不同的學校。這些融入型教師有著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更有著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價值追求,教師之間的差異也必然體現(xiàn)在工作態(tài)度和外在行為之中。
要想改變一個教師,首先要改變他的價值追求。面對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如何重建教師的集體教育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法國著名哲學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我們從中提煉為“讓兒童成為兒童”,以此作為全校教師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全體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有效地指導著教育教學實踐。
二
“讓兒童成為兒童”這一教育理念既是對學校原有“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傳承,更是對當下兒童生存狀態(tài)的主動回應,得到了全校教師和廣大學生家長的一致認可。
“讓兒童成為兒童”這句話中有兩個“兒童”,表述看似有矛盾,其實這兩個“兒童”的含義不同。前面的“兒童”是當前社會中被扭曲和異化的兒童;后面的“兒童”是更突出自然天性的兒童。
“讓兒童成為兒童”這一理念的含義包含以下四個層次:第一,把兒童當成一個人。兒童享有做人的權利和法律賦予的自由。第二,兒童是一個“小人”。兒童需要撫養(yǎng)和呵護,需要包容和提醒。第三,兒童就是目的。兒童就是兒童,不能按照成人的標準去教育,不能抬高要求,應讓兒童活在當下,體驗成長的快樂。第四,實施兒童應有的教育。用“基于兒童”的視界,通過“在兒童中”落實,才能達成“為了兒童”的目標。
“讓兒童成為兒童”思想的價值在于:第一,兒童是純真的。兒童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由此產生,而且原汁原味,教育者應鼓勵兒童創(chuàng)造。第二,兒童是發(fā)展的。兒童發(fā)展有階段性和起伏性,教育者理應包容兒童發(fā)展中的錯誤。第三,兒童是獨特的。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生命的奇跡,是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教育者應因材施教,幫助兒童培養(yǎng)個性特質,實施多元評價。第四,兒童間發(fā)展是不均衡的。兒童的發(fā)展有差異,教育者應有教無類,等待兒童的成長。第五,讓兒童活在當下。兒童沒有對未來的憂慮,教育者更應重視兒童的現(xiàn)實幸福。
三
基于以上思考和認識,從2012年開始,我們以“讓兒童成為兒童”為核心思想,提出了實施童心教育的主張。童心教育就是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是遵循兒童生命發(fā)展的“次序”、站在兒童立場、關愛兒童、保護童真、激發(fā)童趣、讓兒童享受童年幸福的教育。童心教育讓兒童始終保持純真、善良、好奇,富有冒險精神,促進兒童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1.童心教育是對原有辦學思想的解讀——“所有孩子同等重要,所有學科同等重要”
我校原有的辦學思想為“讓兒童天天快樂,讓教育處處精彩”,我們將辦學思想中的“天天”兩字改為“人人”,將“讓兒童人人快樂”重新詮釋為“所有的孩子同等重要”,要大力推進面向全體的均衡教育;“讓教育處處精彩”重新詮釋為“所有的學科同等重要”,要大力實施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兩個“同等重要”體現(xiàn)了新時期我們學校的辦學追求:落實均衡教育,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
2.童心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好兒童
好兒童的“好”,主要體現(xiàn)在“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是兒童共性的基本方面的發(fā)展,注重的是素質與能力發(fā)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主要指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充分發(fā)展和普遍提高。根據(jù)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學說“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兒童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必須實現(xiàn)“自由發(fā)展”,達到“個性發(fā)展”,注重的是個性的充分完善和潛能的充分發(fā)揮,這符合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全面發(fā)展”是兒童發(fā)展的基礎階段,“個性發(fā)展”是兒童發(fā)展的卓越階段。
3.童心教育的路徑——自主多元、精神陪伴、立體育人
自主多元主要指向兒童自身。教育應以兒童為本,發(fā)展兒童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兒童內心深處對自我發(fā)展的需求,讓兒童做學習的主人。兒童的發(fā)展理應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多一把尺子量孩子,允許兒童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而不是一個模式。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差異,注重培養(yǎng)多元智能,為兒童終身發(fā)展奠基。我們認為,學校沒有壞孩子,只有不同“材料”的孩子,不論是長成參天大樹,還是長成一顆低矮的蘋果樹,或者是長成歪歪扭扭的葡萄樹,都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才。
精神陪伴主要指向成人。兒童的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他們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享受,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精神陪伴。尤其面對學習后進、父母離異、迷戀網絡、行為散漫、心理障礙等特殊兒童,需要成人蹲下身來平視他們,與他們平等對話,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耐心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對于兒童的錯誤,成人要給予包容;對于兒童的不足,成人要給予激勵。有了成人的精神陪伴,兒童才能感受到被尊重,體驗到幸福與快樂,煥發(fā)出自信心,從而激發(fā)潛能,獲得最優(yōu)化發(fā)展。
立體育人主要指向于綜合教育。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各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過程。童心教育必須從校內向校外延伸拓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教育網絡,積極實施綜合教育,努力提高整體育人功能,才能確保童心教育取得實效。
4.童心教育對教師的訴求——從理解和愛出發(fā)
教師愛孩子比較容易做到,但在理解基礎上愛孩子,卻變得比較困難。要做到“讓兒童成為兒童”,教師愛孩子的前提首先必須理解兒童,能站在兒童的立場,給予兒童精神的關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師為師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兒童,懷有一顆純真的童心,擁有兒童般的情感和興趣,甚至還具有兒童般的思維,這就是理解兒童、教育兒童的密碼。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對此都曾有過經典的詮釋,如蒙臺梭利稱“自己是作為教師的兒童”,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變做小孩子”,陳鶴琴希望“重新做一回兒童”,李吉林自認“我是一個長大的兒童”。
5.童心教育對兒童的期盼——做越來越好的自己
當兒童受到來自成人的尊重和認可,他自己就要努力表現(xiàn)為“做越來越好的自己”。“越來越好”是兒童成長中積極向上的過程,具體內容:一是“率真”,就是直率真誠,重承諾,講信用,坦誠相待,表現(xiàn)為講真話,做真事,沒有絲毫作偽,正所謂“童言無忌”;二是“關愛”,兒童需要被關愛,即被理解、被接受、被認同,同時他也“學會關心”,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以及關愛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三是“求索”,對世界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天迎接新事物,擁有可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做自己”而“不做他人”,這是“讓兒童成為兒童”的落腳點,也是童心教育的目標。
(曹愛東,如東縣實驗小學,2264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