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治國



藍威近年以瓜棚為母體所創作的系列作品,讀后有一種難得的清新之感,正是這種清新感,讓我看到了當代油畫創作所普遍缺失的書卷氣,這是我讀藍威作品的最大收獲。
1989年出生于廣西的藍威可謂一名年輕的藝術家。近些年,他的作品頻頻亮相于國內各專業賽事,并多次斬獲獎項。藍威性情恬靜,儒雅內斂,敏于事而慎于言,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豆吓铩废盗性从谒淮问钇诘姆掂l之旅,光斑閃耀下的瓜棚突然觸發了其創作靈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藝術源于生活”當然不錯,但我以為,王爾德的名言“藝術真正反映的是觀察者,而不是生活”才準確地道出了藝術創作的本質。生活是客觀存在的,但正是因為有了觀察者的介入和藝術作品的產生,才使人因之而反觀生活,這與貢布里希的舉例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彼得·布呂格爾真的發現了阿爾卑斯山給人以靈感,那是因為他們的藝術傳統已經為那陡峭而獨立的山巖提供了視覺符號,使這些形體有可能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并得到欣賞的緣故。為人們所熟視無睹的瓜棚,也恰是因為藝術家的符號性介入,才引發了我們的再一次觀看和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藍威引導了我們的視覺觀看,瓜棚則反映出作為觀察者的藍威自身。
在當下藝術創作中,觀念先行的模式十分突出。不少藝術家在確立自身風格與圖式的過程中,往往陷入了符號的自我復制,因而風格標簽化、臉譜化,藝術也正是在這樣的境遇中淪為時尚。藝術的發展應該是在程式的上下文中以精益求精的方式而發展,藝術家的基本姿態首先應該取決于他頭腦中所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符號自身。符號是問題的解決方式和語言建構的方式,唯有如此,藝術才能沿著縱深的方向前進。
藝術發展史首先是一部藝術的問題史,問題史下衍生出藝術的風格史。藍威在《瓜棚》系列中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從自然形態中抽離點線面等基本繪畫要素,在保持具象的可讀性前提下,重新建構自我的語言邏輯和形式邏輯。這其實是許多藝術家思考過的問題,但藍威找到了一個極為合適的研究載體,無疑,這是他潛心思考多年的結果。由問題而出發、而觸發,藍威的系列作品為我們展開了他穩步向前的解題思路。沒有觀念的竭力鼓噪和無病呻吟,藍威的作品卻呈現出清新的氣象,這種氣象或者說氣息,我稱之為“書卷氣”。這種書卷氣曾貫穿于古典時代的偉大作品之中,而在當代藝術中,它已很難尋覓,必須指出:它與寫實與否、抽象與否并沒有關系。
從《瓜棚》出發,藍威的成長體現了一個當代青年藝術家穩健的姿態,他不隨潮流而動,不因時尚而變,因問題而研究,因內心而發展,最終實現畫布上的動人嬗變,我以為,這才是學術研究的健康狀態。
《詩》云:“綿綿瓜瓞?!彼^其蔓不絕,綿延滋生。藍威的《瓜棚》還在繼續,祝他在今后的《瓜棚》系列中不斷結出更壯碩的果實。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