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
【摘要】雅思貝斯提出了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理論,中國歷史的原始社會到秦始皇時期是中國的早期文明,古希臘羅馬時期和愛琴海文化則是西方的早期文明,本文將從中西古代文明時期美術的共通性和差異性比較上進行闡釋,旨在提高理論與實踐的水平,以及我們對中西方古代文明時期美術的認識。
【關鍵詞】中西古代文明;共通性;差異性;世界文明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斯提出了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理論,他認為文明的標志是文字、青銅器、建筑和宗教等,這一理論在當時受到冷落,但在歷史更迭與演繹中越發受到現代學者們的普遍認同。依照他的理論,大致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這一段時期,即中國歷史的原始社會到秦始皇時期可以視為中國的早期文明,古希臘羅馬和愛琴海文化時期則是西方的早期文明。雖然不同地域、民族與風俗的美術均有其風格和樣式的差異性,從藝術表征上不易比較,就像中國的兵馬俑和希臘的雕塑一樣,但縱觀中西方早期文明美術的發展規律,卻不難看出他們有著諸多頗為相似的地方。
一、古文明時期中西美術的差異性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標志著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由于不同地域、民族、風情而逐漸產生了藝術的差異性面貌。在中西方早期文明中,體現著差異表現的是我國的青銅器,它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和尊貴,希臘藝術的繪畫與雕塑等代表了西方藝術的文明,這是中西方各自獨有的文化。
首先,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是從夏、商、周時代開始,奴隸制度社會時期是君主專制制度,藝術品大都為政治服務。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為統治者制作的禮器,是專供祭祀和宗教活動使用的,所以對青銅器的制作有著嚴格的規定,如大小、數量和種類上的要求。青銅器的使用是有等級劃分的,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器具是不一樣的。當時人們很崇拜獸形人,青銅器的造型也就比較獨特,體現威嚴和莊重之美感,是統治者威嚴和權力的象征,如商朝時期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從夏朝到秦朝時期,青銅器的使用就很普遍了,但平民百姓依然是可望不可及的,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又體現了另一個重要功用,就是記載歷史重大事件,如:宮廷生活、將領征戰、祭祀祖先等,這與古希臘雕塑的表現內容大相徑庭。據文獻記載,古希臘的雕塑藝術世界聞名,競技場場景、征戰英雄、祖先遺像等都是他們表現的題材。由于他們倡導公平和民主以及社會和諧,所以古希臘的雕塑題材很多關注的是現實中的人。
其次,從使用的形式上看,我國的青銅器是供個人使用的,而希臘雕塑是公眾性的,兩者的受眾面存在異同。中國的青銅器集實用、政治和審美于一體,內容豐富,注重內涵。古希臘雕塑注重優美與和諧,體現宗教觀點和信仰。青銅器的造型追求莊重的藝術效果,在視覺和精神感受上比較威嚴和大氣,而古希臘的雕塑等藝術給人以親近感。
再者,我國古代的美術講求“形神兼備”,給人精神上的震撼,而希臘美術卻不同,希臘人以“人”為中心,把人神靈化,神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的信仰是很強的。希臘的雕塑藝術在創造性上是空前的,對現實事物的準確和真實的再現是他們的一大特點,他們認為神是可以看得見的,人類要在神的庇佑下生存。中國的藝術傳統手法則是由政治到人性關注的轉變,寫意性表現的形式成為美術創作的基本思想。
二、古文明時期中西美術的共通之處
中西文明時期的美術不單有差異性,還有諸多共通之處。古代先民創作的工具、器具都是以實用為第一要素,為了適應生存的需要,為了美化生存環境,在不斷地創造中進步。在石、骨、木等器物上以動植物符號描繪和記載,形成圖騰崇拜,這些描繪在器物上的紋飾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場景與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群對生活及對生命的認識。
首先,早期文明的產生是具有功利性的,也是順應時代與環境發展的需求。石器時代的石器產生和發展主要以實用為目的,石器的器形和功用,乃至后來的工藝,這種由初始化實用性到技藝水平的追求是古代先民在生活實踐與體驗中創造出來的。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造型和功用也是多面的,尖的部分用來砍削,鈍的部分用來砸,所以叫做砍砸器。這些只是單純為了狩獵和采集生活中的食物而制作的器物,制作者也沒有審美意識,這一點在中西方原始美術的領域是不謀而合的。
其次,器具制造由實用轉向了審美創造。人類到了新石器時代以后,石、骨、木等器物的制作相對精細了,古代先民們的審美意識逐漸產生和發展,裝飾工藝由捆綁發展到鑲嵌,這是歷史文明的巨大進步。陶器出現后,美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陶器的器壁上開始有了裝飾紋樣,由幾何圖形紋樣到動植物紋樣,從簡單人物紋樣到復雜的生活場景紋樣。如我國戰國時期的《嵌錯采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該銅壺器形別致、雍容華貴,侈口、斜肩、鼓腹、圈足,壺肩有兩個獸耳,壺身布滿嵌錯圖案。銅壺通體由上而下,分三層圖案,且場景描繪各異。上層是采桑圖,采桑女歡快的勞作和起舞,令人向往:中層宴樂涉獵圖,廳堂主人舉杯與賓客歡飲,載歌載舞相伴,富麗奢華;下層為水陸戰斗圖,戰船對戰,兵戎廝殺;這些嵌錯圖案很好地還原了戰國時期的各種場景,讓我們領略了2300多年前的戰國風情。再如古希臘的陶瓶圖案《戰士出征》,表現的是戰士出征前的場景,情節細膩準確,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這兩件不同文化與環境下生成的作品,難分伯仲,只是題材和手法不同而已。前者展示的是多列序層次繪制的形式,每一層都由紋飾做隔斷,生動地再現了戰國時期貴族享樂的生活場景;后者則更加寫實化,將人體的形體和結構都準確地表現出來了,還運用了透視手法,但這兩件美術作品都是以紋樣裝飾記述歷史,畫面情節清晰,研究價值和觀賞性極高。
再者,原始人類的“圖騰崇拜”和“神靈論”,他們覺得萬物都有靈性,神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和生存環境,這是一種共有的信仰。巫術和巫師為他們祈福豐收和平安,這是原始的宗教活動,因為具有世界性,所以為日后的宗教發展奠定了基礎。代表古老文明的非洲木雕也具有巫術的理念特征,它采用整體寫意的手法雕刻而成,木雕上的紋飾惟妙惟肖,與中國的陶器器壁上的紋樣頗為相似,同樣具有神靈庇佑的精神體現。非洲木雕的創作力很強,在結構、造型和線條上都有熟練精妙的運用,反映了非洲原始人對世界的客觀認識。非洲木雕通常由一整塊的樹干雕刻而成,極少有拼裝雕刻而成的,他們所用的工具有斧子、扁斧、鑿子和錘子等,作品一般通過烘烤和著色完成,也有用木灰染色的,整體看來很精致美觀。非洲先民的創作理念來源于對世界和宇宙的理解,作品的表現也體現了他們的信仰。非洲先民對木雕有著特殊的情節,他們認為木雕代表永恒,常被制作成祖先和死去的人,以示懷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美術從石器到青銅器的發展過程中,體現的是神權和人權,為后世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中國繪畫、雕塑、建筑等方面影響深遠,如在繪畫上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精神境界的追求,這大大推動了中國美術的發展。古代的西方文明也給西方哲學思想奠定了基礎,體現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愿望,對后世宗教藝術產生重大影響。所以,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古代文明都是世界的文明,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都是推動文明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