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偉
編者按:第五期“江蘇職業教育文化尋寶暨名校課堂巡禮”主題教研活動于2015年6月4—5日在常州舉辦,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領導與工作人員,部分《江蘇教育研究·職業教育版》編輯學術委員會委員、市職教教研機構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活動?;顒觾热葜饕?項:(1)江蘇職業教育文化尋寶:劉國鈞職教思想的現代意蘊;(2)“職教期刊發展與職校專業建設”專題研討;(3)名校課堂巡禮: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專業建設及教學成果展示(名師課堂教學展示)、職教教研專家點評。前兩項活動在常州劉國鈞文化中心舉行,名校課堂巡禮與職教教研專家點評活動在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辦。6月4日下午,參與江蘇職業教育文化尋寶活動的各位領導、專家圍繞劉國鈞的傳奇人生、劉國鈞興辦大成企業的過程及創業經驗對當下職業院校的創業教育的借鑒意義、劉國鈞作為民族實業家的實業救國與實業立國的社會擔當和家國情懷對當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德育為先”的借鑒作用、劉國鈞的“單會技術是三等人才,單會管理是二等人才,又會管理又會技術才是一等人才”的人才觀對當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啟迪作用、劉國鈞成就大業的謀劃全局與精細管理的統籌能力對當下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能力的借鑒作用、劉國鈞企業文化建設經驗對當下職業院校文化管理與文化育人的啟迪作用以及傳承劉國鈞職教思想的職業院校擔當等問題作了深入探索,見仁見智,最后加工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摘要:劉國鈞先生是從常州走出去的著名愛國實業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劉國鈞是歷史的。從時代的社會需要及職業院校文化構建、發展的需求看,劉國鈞又不僅僅是歷史的。社會及職業學校更需要劉國鈞精神,需要劉國鈞精神文化,需要劉國鈞精神文化價值。
關鍵詞:劉國鈞;精神;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6C-0010-03
劉國鈞出生在19世紀中后葉,從歷史角度看,其人其事已成為一段遠去的記憶。筆者從童年起就聽到鄰里街坊的傳說:劉國鈞幼時賣過燒餅油條等。筆者那時很納悶——劉國鈞作為資本家怎么會沿街叫賣呢?他后來怎么成為大實業家呢?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常州人,大凡在劉國鈞創辦的大成紡織企業工作的,一般是很令人羨慕的,因為舊中國并沒有給常州這座城市留下像樣的工業遺產,唯有劉國鈞的大成企業。所以,當人們聊起劉國鈞的發家史,總要給他抹上種種神秘色彩……
劉國鈞,是歷史的
劉國鈞幼年所處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最黑暗、最艱難的時候,家境窘迫。經過半個世紀的自強不息的奮斗,到1949年,他已擁有3家公司、十多家工廠,遍及常州、上海、武漢、重慶等地以及臺灣、香港地區。13萬枚紗錠,4000臺織機,加上廠房設備和其他產業的投資,以及海外的資產,確實證明他是位名副其實的大實業家。難怪著名的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曾評價劉國鈞的大成企業——在“民族工商業中實在是一個罕見的奇跡”。
讀過劉國鈞傳記文集的人都會深切體會“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的真諦。劉國鈞7歲那年,父親突患重病,一家人生活無著,他也被迫流落街頭;10歲時就販賣水果、酒釀,11歲時曾進私塾,因家境貧困,半年多就被迫輟學,繼續小販生涯,難得溫飽;13歲后分別進道觀打雜和到糟坊作苦工;15歲借了10塊銀洋到常州奔牛鎮京貨店當學徒??梢哉f,劉國鈞在童年、少年時代飽受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也成了他人生的巨大財富基礎。
劉國鈞幼年失學,識字甚少,按一般常規,似乎很難成就大事業。然而,他聰慧過人,并以開拓者的敏銳眼光和果斷氣魄躋身于中國紡織實業界進行了艱難困苦的創業活動。他善于學習,善于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他自己四訪日本,親赴諸國考察,將外國經營管理的先進經驗融合到自己的企業中來,并形成了獨特的管理風格。同時,他經常走訪國內有名的紡織企業,吸收全國著名實業家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集國人半個世紀經營之精華,進行有益的改革創新。
劉國鈞是一位民族實業家,但他同時又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對祖國懷有深厚情感。他創辦紡織企業,為的是“土紗救國”,發展民族工業,抵御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他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強烈期盼,體現在對祖國發展前途的堅定信念,對祖國主權和尊嚴的堅決捍衛,對賣國求榮的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的無比崇敬上。
劉國鈞雖是地方首富,卻崇尚簡樸、慈善濟世。他時常教育后輩不要忘本,日子好了也要勤儉樸素。他個人從不隨便花錢,但對社會公益事業卻慷慨捐資,捐資開辦學校、鋪路修橋、疏浚河道和修繕寺廟古跡,并捐錢捐物支持抗美援朝和搶險救災,等等。
他具有獨特的人格,有別于其他實業家。他沒有背景沒有祖傳遺產,但他以意志堅定著稱,是一位鋒芒畢露、叱詫風云的人物。他在創業中大刀闊斧,全力以赴,雷厲風行,毫不妥協,不管世人對他如何褒貶,依然努力前行。正如他常說的:“我無其他嗜好,只愛辦廠”。
劉國鈞,又不僅僅是歷史的
劉國鈞不僅僅是歷史的,其精神永存。
對于劉國鈞,后人不能僅限于了解其大概的傳奇經歷。他的精神影響了一個社會,因為他的思想認知經歷了艱難曲折和波瀾壯闊,凝聚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民族、國家的精神財富,是無價的精神財富。
對于劉國鈞,后人應從歷史的視角閱讀,站在現在的社會角度吸收。
也許是歷史原因,劉國鈞的一些事跡并不為所有人了解和理解,但是他在社會民眾心目中永遠作為一種精神而存在這種精神力量,促使著人們追夢,擔當、有所作為。劉國鈞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歷史創造的,又在引導歷史。在充滿歷史機遇和挑戰面前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精神,更需要劉國鈞精神文化,需要劉國鈞精神文化價值。
劉國鈞的女兒劉璧如女士曾說:“我父親的創業經驗,是用之不竭的寶庫。我們海外的自己企業,至今還沿用他的寶貴經驗,屢用屢靈,經久不衰?!眲x的創業經驗,早為國內經濟學術界所推崇和肯定。新中國建立后,中央、省市等媒體報刊和研究機構或大篇報道,或論文宣傳,或著文研討。因為,他的經營之道早為境內外許多企業所吸收和運用,效益顯著。
企業如此,學校也不例外。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劉國鈞高職校)從以劉國鈞的名字命名開始,就將劉國鈞精神及其大成企業文化作為創設學校文化的源點,并在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予以充分借鑒和傳承。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題,但從何處入手呢?劉國鈞的故事告訴我們,他的愛國情懷是從算一筆“洋布賬”開始的:當年中國進口一匹洋布要多損失一匹布,于是劉國鈞萌發了發展中國民族紡織業的雄心壯志。在抗戰前,他就擬定了“土紗救國計劃書”,當時他的廣益企業和后來的大成企業商標是“征東牌”(意為征伐“東洋貨”)和“蝶球牌”(諧音為‘無敵于天下)。從劉國鈞的身上,我們分明感悟到,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應從具體的、身邊的、細微處做起。
劉國鈞在童年、少年時代飽嘗艱辛和困苦,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樣“日食三餐元麥糊,夜臥一張竹編床”。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礪了劉國鈞,日后形成了他的家訓: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他從15歲出門闖天下,最終成就了事業,這不正是職業院校需要培養的學生的艱苦創業精神么?
劉國鈞自小聰慧,做事善動腦筋,尤其在經商理財方面潛心研究,勝人一籌。他創辦的第一家京貨店取名“和豐”,第二家取名“同豐”,實際上取意于一副對聯:“和以為貴,同而不流”。由此可見,“和而不同”是劉國鈞先生的經營之道,更是其處世哲學。這恰恰是職業院校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劉國鈞的人才觀很獨特,他說:“單會技術是三等人才,單會管理是二等人才,又會管理又會技術才是一等人才。”劉國鈞從他的實踐中總結和提煉了“人才要義”,確實值得職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幫助學生提升核心能力等方面予以充分學習借鑒。
當然,劉國鈞高職校還從多方向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劉國鈞精神,如他獲取的“第一桶金”所顯示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他第一次“跨洋留學”所展示的“學洋不媚洋、學洋要超洋”的民族精神,他出品的第一批“土紗布”所反映的敢想敢闖、永不言棄的實業家風格,他面對第一次“質量問題”所顯露的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誠信態度,等等。這一切都充分說明,劉國鈞真是一本讀不完的教科書。為此,劉國鈞高職校將劉國鈞精神及大成企業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通過成立劉國鈞研究組織、編印劉國鈞書籍、建立劉國鈞紀念館、命名國鈞校園道路、設立大成系列景觀和開設國鈞講堂等多種形式融入并滲透在現在的學校文化建設中,形成了學校固有的文化淵源和辦學理念,使其在新的條件下得到傳承和發展。
劉國鈞精神文化在學校得到傳承固然重要,但使其在社會上更大范圍得到弘揚就更重要,因為社會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發展的廣闊天地。我們同樣高興地看到:靖江生祠鎮劉國鈞故居記錄了劉國鈞從小艱苦創業、晚年榮歸故里的全過程,這激勵著當代人以國鈞為楷模,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劉國鈞青果巷故居揚唐氏八桂遺風承革命先烈遺志、展愛國立業風貌,給人們許多啟迪,激勵大家承先啟后,完成先輩們未竟的事業;在劉國鈞高職校校園里,劉國鈞紀念館已成為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批批校內外青少年學子從他的經歷里汲取人生前行的營養;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廣場上,分別雕刻了劉國鈞先生不同時代的銅像,這讓那雙堅毅而睿智的眼睛見證了學校育人事業的不斷跨越,也激勵著當代師生不斷追求新的高度;中華紡織博覽園正崛起在常州的東部,它正保護著大成紡織遺存,弘揚傳承歷史文化,建設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紡織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劉國鈞,不僅僅是歷史的。
劉國鈞精神永存!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