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山
摘要:校企合作創新實踐的現代學徒制“一位學生、二位導師”,校內有教師、校外有師傅,校企深度合作、教師和師傅聯合傳授知識與技能,成效顯著,不失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升級版”。校企合作創新實踐現代學徒制須有組織、經費、師資保障等。
關鍵詞: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物聯網;技能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5)06-0064-02
為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蘇州高職校”)與國家軍工骨干研究所江蘇省新型傳感材料及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以下簡稱“五十五所”)聯合開辦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一位學生、二位導師”式現代學徒制試點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打造現代學徒人才培養模式“升級版”。
一、校企合作創新實踐現代學徒制的實踐
(一)校企共同設置學徒制合作開發項目
根據長三角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對復合型計算機應用人才的物聯網技術及應用能力要求,校企雙方通過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為教學過程與企業項目實施、產品生產過程對接,利用師徒制,以項目合作開發為載體,開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物流控制、應急通信、公共安全、工業檢測等物聯網應用行業的技術服務、設備運營和企業管理等業務。
(二)校企共同研制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雙方根據學生實際共同研討教學項目、人才標準和評價指標,將學生基于生產過程的項目產品、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基于項目教學中的德育評價納入學生的學業評價指標,建成“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為版本的專業課程體系。核心課程如Java移動端開發、感知器件功能與應用、物聯網組建與管理等多課程根據企業實際進行相應整合,教學項目如C#軟件開發則嚴格按照企業的生產流程、標準進行。
(三)校企共同進行學徒制動態過程管理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容,過程管理尤為重要。在校期間,學校教師定期定人定項目地與企業共同研討開設符合物聯網專業的校本課程;企業派遣技術骨干來校授課,參與學徒制班級的教育教學等活動,學校管理為主、企業為輔。在學徒期間,企業進行過程動態跟蹤反饋,校企雙方密切關注學生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通過校企PK、技能競賽、文體活動等激勵學生學習物聯網專業技能和工作生活常識,企業管理為主、學校為輔。
二、校企合作創新實踐現代學徒制保障機制
(一)組織保障
學校設立物聯網應用技術現代學徒班,根據工作要點分解任務、實施考核。工作小組調查研究,傾聽師生員工特別是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探索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推行目標管理。
(二)經費保障
學校安排1000萬元創建基金,其中財政支持800萬元,自籌200萬元。探索引入社會資金,增強自身再生造血功能。同時,完善資金使用各項管理制度,強化項目績效管理,科學規劃資金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師資保障
為保證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教學質量,學校配備了專職教師9名,高級職稱教師占比33%,中級占比67%;“雙師型”教師達44%;研究生學歷達78%。引進企業指導教師5名,其中高級工程師占20%。
(四)基地保障
目前,學校已投入270萬元實訓設備,建有多個物聯網實訓室。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實訓基地是省級軟件技術實訓基地,經過3年左右的建設,預計將建成400—500m2的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創新實踐現代學徒制的最大特點是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形式,學徒(學生)在企業實訓與學校課堂學習有機結合。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分院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五年制學生為例,采用的是"2.5+0.5+1+0.5+0.5"的形式,前兩年半在校學習物聯網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半年時間在五十五所接受“項目教學”,接下來1年時間結合生產教學項目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半年進行“項目實訓”,最后半年通過雙選會等形式進行“頂崗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答辯等工作,學生畢業時獲得計算機物聯網應用工程師、計算機網絡管理員等職業資格證書。
校企合作創新實踐現代學徒制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一位學生、二位導師”是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物聯網產業高素質技有效模式。今后,學校將分專業研制校企雙元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學籍管理辦法、各項制度標準、考核評價體系等,進一步系統完善現代學徒制的內涵特征、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讓理論引領實踐探索實踐推動理論創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