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肖龍 陳杰 黃波 王茂理 張體剛 羅傳浩 葉坤浩


摘要 水稻制種全程機械化的研究,重點是母本秧機插技術的落實,關鍵環節是母本秧育苗技術的突破。通過對母本秧育苗基質的篩選, 獲得了無土秸稈基質是水稻制種母本秧育苗的最佳材料,通過無土秸稈基質育苗,可以達到秧苗壯苗的標準,表現出秧苗壯、基質輕、盤根好的特點,解決了水稻制種母本機插秧育苗的瓶頸問題。水稻母本機械插秧技術與傳統人工栽秧技術相比,機械插秧優勢特別明顯,增產達到了顯著水平,該項技術的研究為傳統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關鍵詞 水稻制種;母本機插秧;無土秸稈基質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041-03
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水稻制種生產用工矛盾顯得十分突出,嚴重制約了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通過對水稻制種機插秧技術的研究,可提高水稻制種產業發展[1]。水稻機插秧關鍵技術就是水稻育苗環節,只有育苗技術突破,滿足水稻機械插秧的要求,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該研究對4種育秧方法進行分析,以期篩選出最佳育苗材料,找出水稻制種的最佳育苗方法[2]。
1 材料與方法
1.1 基質配方及制作
1.1.1 泥土基質。選擇耕作熟化旱土粉碎,在細土過篩后,每100 kg細土拌1袋(600 g)“育苗伴侶”(由江都市壯禾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片綠”品牌水稻機插秧育苗專用肥,N、P、K總養分≥25%)。該基質在機插秧生產上普遍使用。
1.1.2 商用基質。商用基質是由杭州錦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錦海牌”育苗基質,主要成分:泥炭、蛭石、珍珠巖等,肥料登記號:浙農肥(2011)準字0044號。
1.1.3 秸稈旱育基質。按發明專利《無土育秧基質制備方法》(公告號:CN102792879A),把秸稈粉碎至5 mm左右,按粉碎秸稈50%~60%、沼渣25%~35%、水15%~25%的比例混勻。
1.1.4 秸稈水育基質。按發明專利《一種無土秸稈基質水稻機插秧的育秧方法》(公告號:CN104206240A),將秸稈粉碎至3 mm以下,然后向秸稈中添加水,攪拌得到含水量以重量計75%~85%的育秧基質,以180~250 g/盤的育秧基質置于秧盤中,整平壓實成厚度20~25 mm的育秧基質,再向秧盤中澆水至秧盤盤底水分達到飽和狀態。該發明采用秸稈粉碎后,直接作為無土秸稈基質使用,減少了取土、篩土等生產過程,減輕了稻農的勞動強度。
1.2 基質的使用 市場上銷售的水稻插秧機行距不可調節,無法滿足水稻制種的密度要求。因此,定制了長0.55 m、寬0.15 m、厚0.02 m的專用水稻制種塑料小軟盤。把混勻的基質鋪在育秧盤上,鋪底層厚15 mm,然后播種,最后蓋上同樣的基質。
1.2.1 泥土基質的使用。選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大田作為秧田,在做秧廂前施復合肥45 g/m2,按廂寬1.2 m、溝寬0.3 m做廂,并把裝有泥土基質和播種覆蓋后的育秧盤平放在廂面上。
1.2.2 商用基質的使用。按照泥土基質使用的方法進行。
1.2.3 秸稈旱育基質的使用。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平鋪塑料膜,把育秧盤平放在塑料膜上,將粉碎秸稈和沼渣按比例用水混合,撒在育秧盤上,厚度15 mm,然后播種,用該基質蓋嚴種子,用噴霧器噴水至飽和狀態。
1.2.4 秸稈水育基質的使用。選擇水稻育秧苗床,施加3 kg/m2發酵腐熟的豬糞,并與苗床土混勻,然后做秧廂,規格為廂寬1.20 m、廂溝寬0.30 m、廂高0.10 m,做好秧廂后在秧廂表面施加30 g/m2尿素和50 g/m2過磷酸鈣。把育秧盤平放在廂面上,壓實,撒粉碎秸稈在育秧盤上,厚度15 mm,然后播種,再用粉碎秸稈蓋嚴種子,用噴霧器噴水至飽和狀態。
1.3 注意事項 ①母本種子經過消毒處理后,催芽至露白播種。②種子必須用基質蓋嚴,保持濕潤狀態,然后用拱膜保溫。③泥土基質的營養由土壤和“育苗伴侶”提供,商用基質不添加任何營養物質,秸稈旱育基質的營養由沼渣提供,秸稈水育基質的營養由廂面肥料反滲透、擴散提供。④水稻品種是蓉18優662(2012年國家審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12011),母本是蓉18A,在母本谷催芽至露白后,按60 g/盤播芽谷種。先人工栽好2行父本,留足空行機栽14行母本秧。
2 結果與分析
2.1 秧苗素質調查 秧苗生長至21日齡時,進行取樣調查,具體試驗結果見表1。機插秧的壯苗標準是秧齡在20 d左右,葉齡達到3.5~4.1葉,苗高達到18~25 cm,白根數10條以上,秧苗生長整齊健壯,青秀無病。按照這個標準,只有泥土基質和秸稈水育基質培育的秧苗達到了此要求。
2.1.1 商用基質和秸稈旱育基質。這2個基質培育的水稻秧苗素質較差,表現出葉色偏黃,幼苗生長勢不旺,出現嚴重的缺肥現象。究其原因,商用基質經檢測,基本沒有營養物質,所以無法滿足幼苗生長的營養需求,生長到3葉后,表現出嚴重的脫肥現象;而秸稈旱育基質,由于采用旱育苗技術,秸稈的保水保肥力較弱,對水分管理的要求較高,操作困難,難以創造秧苗生長的有利環境,所以,秧苗表現出苗黃、長勢差,在幼苗階段就形成了老苗、僵苗,對后期生長極其不利。
2.1.2 泥土基質和秸稈水育基質。這2個基質培育的秧苗都表現出苗壯、葉綠、生長勢旺的特點。究其原因,泥土基質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營養,再添加“育苗伴侶”,完全滿足了幼苗的正常生長。而秸稈水育基質雖然秸稈內沒有增加任何營養物質,但在做秧廂時廂面就使用肥料,通過水分滲透為秧苗生長提供了足夠的營養,秸稈僅起一個秧苗載體的作用。
這2種基質育出的秧苗素質基本一樣,但泥土基質需要大量耕作層和細沙土壤,連年取土育苗將破壞良田、沙地及植被,隨著機插秧面積逐年擴大,不利于保護耕地;而秸稈水育基質是一種無土秸稈基質,只需要把秸稈粉碎,不需要添加任何土壤,秸稈基質和泥土基質比較優勢明顯。經研究,該技術具有全替土、操作簡單、秧苗素質好、返青快等特點,適合集中化機插育秧需求,解決了水稻育秧連年取土的問題,育出的成品秧苗,在移栽時秧盤重量只有泥土基質的1/2或者1/3,便于運輸。
2.2 秸稈基質的測試結果 把秸稈粉碎后放入育秧盤內,并把秧盤放入已經做好的秧廂上,保持秸稈的濕潤狀態,每隔7 d取1次秸稈進行檢測,分析秸稈在腐爛過程中對秧苗的影響。
2.2.1 腐爛程度分析。秸稈作為育苗材料,在濕潤狀態下,會發生腐爛,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從而影響幼苗的正常生長。檢測秸稈腐爛程度通常用C/N指標來衡量。從表2看出,秸稈的碳含量在田間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少,而全氮含量在逐步增加,說明秸稈在田間發生了腐爛,二者相除得到了C/N指標。分析發現,秸稈在前7 d,腐爛的速度最快,C/N從517.15下降到203.44,之后下降速度趨于平緩,在種子發芽前7 d,種子的根系少、生長慢,影響不是特別大。從第7~28天,C/N指標基本沒有變化,由于水田育苗,水分對秸稈基質物質的滲透、擴散結果,降低了秸稈在腐爛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對秧苗根系的影響,因而未腐熟的秸稈基質的秧苗和其他基質效果基本一致,說明水稻秸稈基質不需要腐熟過程,對秧苗根系的影響程度有限。
2.2.2 秸稈基質的應用。水稻種子的營養基本能保證秧苗在3葉期前的生長,只要對秧苗補充少量的N、P、K成分,就能達到根多苗壯的效果,機插秧秧苗在20 d左右就要移栽,此時要求盤根多、易分根、帶土少,而秸稈基質能夠完全滿足這項要求,因此無土秸稈基質應運而生。
2.3 制種產量的分析 在4種基質中,只有無土秸稈基質效果最好,因此,用無土秸稈基質育蓉18A(不育系),并配合水稻制種機插秧進行移栽,同時與傳統的育苗方法和人工移栽的蓉18A(不育系)進行比較,分析產量。
2.3.1 產量結果。根據農戶收獲曬干后的實際產量進行調查統計,得到8戶蓉18優662(蓉18A×綿恢662)的產量并折算成單產進行統計,采用成組數據的比較方法(或叫不成對比較方法) 分析。
根據統計公式,把數據帶入公式得:S12=9 513.00,S22=4 893.75;平均數的差數標準誤:Sd=60.015,t=3.530
自由度=4+4-2=6
查t表,當自由度為6時,P0.05的t值是2.447,P0.01的t是3.707,而3.530介于該兩t值之間,所以當實際t=3.530時,P<0.05,差異顯著,該試驗結果表明,機械插秧比人工栽秧產量明顯提高,可見機械插秧對水稻制種有增產效果。
2.3.2 機械插秧產量提高的原因分析。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與寧波協力機電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發了1臺適合綿陽市水稻制種的乘座式插秧機,該機作業行數為14行,行距17.5 cm,株距10~14 cm(可調)。按照母本秧苗栽插是全田的80%計算,可栽37.5萬窩/hm2左右,而人工栽秧很難超過30.0萬窩/hm2,密度保障是制種產量提高的前提,僅此一項就可增加數千株的密度,提高單產。
2.3.2.1 能規范栽培。可對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標進行量化調節,還可根據所插基本苗對每公頃所插蔸數及每蔸株數進行調節。
2.3.2.2 效率高且穩定。一般乘座式插秧機每天栽插面積為2.6~3.3 hm2,遠遠高于人工栽插效率,并且機械水田作業穩定性好、易操作,有利于搶季節、保進度。
2.3.2.3 有助于標準化農業發展。以插秧機為載體,機手或者專業合作社通過開展統一育秧、統一供秧、統一機插等社會化服務形式,提高水稻制種的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
2.3.3 水稻機插秧成本核算。
2.3.3.1 秧苗移栽時的成本核算。制種1 hm2蓉18優662需要母本秧田1 500 m2,秧田管理18個工,人工栽插60個工,人工成本按75元/d計算,母本秧從管理到栽插需要5 850.0元/hm2;而機插母本秧,秧田只需要195 hm2,秧田管理1.5個工,機栽需用工3.6個工,人工成本382.5元,加上油料消耗150元;兩項合計機械栽秧節約成本是5 325.0元/hm2,費省效宏。
2.3.3.2 產量增加的效益提高。按照表3的機械插秧和人工栽秧的產量統計表,機械插秧的單產是3 349.5 kg/hm2,而人工栽秧的單產是3 138.0 kg/hm2,增產211.5 kg/hm2,增產6.74%,按收購價格20元/kg計算,可以增加收入4 230.0元/hm2。
2.3.3.3 二項合計效益。機械栽秧節約成本是5 325.0元/hm2,同時可以增加收入4 230.0元/hm2,二項合計的經濟效益是9 555.0 元/hm2。
3 小結
3.1 水稻制種機械化前景廣闊 據調查,水稻制種的效益在近20年屬于停滯狀態,效益持續偏低,嚴重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造成制種基地面積逐年下降,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改革過去的生產方式,提高制種的經濟效益[3]。
3.2 普及水稻制種機械插秧技術 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是科技含量很高且勞動力高度集中的艱苦工作,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只有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制種基地萎縮的現狀,促進水稻制種規模化、商品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3.3 降低水稻制種生產成本 雜交稻機械化制種技術是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產量,降低制種成本的有效途徑之一,該技術的關鍵是解決了雜交稻制種過程中機械播種、育秧、移栽、管理和收獲的機械化使用問題。
3.4 突破水稻制種機械插秧的瓶頸問題 水稻機械插秧的關鍵環節就是秧苗的育苗技術,只有突破該項技術,才能解決水稻制種過程中的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秧苗長勢一致、激素處理等多個環節,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無土秸稈基質的利用將助推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德峰,陳惠哲,徐一成.中國水稻機械種植的發展前景與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7(1):14-15.
[2] 潘躍,吳子文.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分析與種植機械發展趨勢[J].中國稻米,2008(3):21-22.
[3] 鐘定旭,楊子超,葉成,等.雜交中秈稻中優18機械化制種技術[J].中國種業,201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