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玲 陳莉 李建芬
摘要 闡述了小麥吸漿蟲的危害現狀,指出了不了解最佳防治誤區、成蟲防治期主次顛倒、用藥單一、用藥水量小等生產上存在的防治誤區,提出了選擇抗蟲性好的品種、化學防治要適期適時等改進措施。
關鍵詞 小麥吸漿蟲;防治誤區;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388-02
小麥吸漿蟲已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主要害蟲,是一種毀滅性的害蟲,生產上發生面積逐年增加,已經影響小麥生產安全。雖然相關部門和麥農很重視,但在防治時期和方法上存在誤區,亟待改進。筆者闡述了小麥吸漿蟲的危害現狀、防治誤區及改進措施,旨在為幫助農民控制吸漿蟲的危害及確保小麥生產安全提供參考。
1 小麥吸漿蟲危害現狀
近十幾年來小麥吸漿蟲已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主要害蟲,生產上發生面積逐年增加,僅河北省植保植檢站監測預報2015年根據病蟲冬前和早春基數調查,預測小麥吸漿蟲總體發生面積高達90萬hm2,較2014年又有所增加,其分布范圍遍布200個縣(市、區),涵蓋全省各個麥區。小麥吸漿蟲造成的危害程度遠超其他害蟲,一般減產輕則達20%~30%,重則達70%以上甚至絕收,所以它是一種毀滅性的害蟲[1]。小麥吸漿蟲的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麥粒漿液,造成秕粒空殼以致小麥減產,已經影響到小麥糧食安全問題。雖然在吸漿蟲的預防和防治方面,各個麥區的麥農及相關部門很重視,但不同程度的危害仍然年年發生,其關鍵問題是在防治時期和方法上出現了誤區。
2 生產上存在的防治誤區
2.1 誤區一:不了解最佳防治時期 要及時徹底地除治吸漿蟲,首先要了解其發生規律,才能掌握準確的防治時期。小麥吸漿蟲1年發生1代,以末齡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越夏或越冬。翌年當地下10 cm處地溫高于10 ℃時,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表土層,10 cm地溫達到15 ℃左右時再結繭化蛹,蛹期為8~10 d,這是吸漿蟲早春活動的第1個時期,此時各地小麥的生育進程均進入拔節孕穗期。當10 cm地溫達到20 ℃左右時,吸漿蟲蟲蛹開始羽化出土,而羽化出土的時期因各地氣候的不同而不同,但與小麥的生育進程是一致的,即均在小麥的拔節孕穗期羽化出土。成蟲孵化后當天交配,多在早、晚活動,每頭雌成蟲產卵50粒左右,多數聚中產在未揚花的麥穗護穎與外穎、穗軸與小穗柄等處。開花期初孵幼蟲從內外穎縫隙處鉆入麥殼中,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危害,被危害的麥粒千粒重商品性大幅下降導致減產,這是吸漿蟲早春活動的第2個時期。
因此,吸漿蟲的最佳防治時間:一是拔節孕穗期,即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表土層,蛹期的8~10 d,此時以拌毒土殺蛹為目的,消滅吸漿蟲于萌芽狀態,是第1個最佳期;二是抽穗期,即吸漿蟲成蟲活動的盛期,成蟲產卵及初孵期,此時應以藥劑噴霧為主,消滅成蟲及幼蟲孵化初期十分關鍵。
針對吸漿蟲的防治時期,筆者對吸漿蟲高發區的麥農們進行了實際調查,調查地點選擇在吸漿蟲蟲發區河北藁城市南營鎮,共測試了20個村的100位麥農,給出的測試題是吸漿蟲的最佳防治時期有:拔節(孕穗)期(A);抽穗期(B);揚花、灌漿期(C)。正確答案是A和B。測試結果顯示,能夠正確回答吸漿蟲防治時間的只有12位麥農,只占測試總數的12%,也就是說有88%的麥農不知道吸漿蟲的最佳防治時間。
2.2 誤區二:成蟲防治期主次顛倒 長期以來生產上存在著見蟲治蟲、無蟲不治的傳統習慣,加之吸漿蟲成蟲、幼蟲體積小,不宜被人肉眼發現,對于看不到的蟲害又極易被人忽視,所以在防治吸漿蟲成蟲期又產生誤區。
2014年小麥落黃期在欒城縣東羊市村調查,吸漿蟲發生面積占50%,受害面積高達40%,受害比例占發生面積的80%,一般減產30%~50%,個別受害嚴重地塊達到絕收程度。究其原因都是麥農未把吸漿蟲作為主要防治對象所致。調查還進一步顯示,凡是因吸漿蟲減產地塊,100%農戶未在第一時間——拔節(孕穗)期采取撒毒土殺蛹的方法進行防治,而80%農戶也都錯過
第二關鍵期——抽穗期。其原因是麥農不能直觀看到吸漿蟲,看不到就不防治,絕大多數麥農都是以防治麥蚜為主,兼治吸漿蟲,而不是在抽穗期以防治吸漿蟲為主,兼治麥蚜。抽穗期如能及時除治吸漿蟲,同時又能達到防治蚜蟲的目的,但是多數麥農的習慣是把蚜蟲作為防治重點,并且在麥蚜蚜量較小時不防治,等蚜量較大時再防治,以致小麥進入揚花后或者灌漿期,此時吸漿蟲幼蟲已經鉆入麥殼開始吸漿危害麥粒,錯過了吸漿蟲的最佳防治時期,這就是麥農在第2個防治關鍵期產生的誤區,主次顛倒。
2.3 誤區三:用藥單一 用藥單一是生產上一個普遍現象,在選擇藥劑方面多數麥農以菊酯類的觸殺劑為主,加之防治偏晚,往往效果不佳。防治麥蚜和吸漿蟲2種害蟲,最好選擇2種性質的農藥,即觸殺劑+內吸劑混合施用效果較好,如果不加入高內吸劑農藥,就很難防治已經入殼的吸漿蟲,這也是歷年發生吸漿蟲危害而得不到有效防治的誤區之一。
2.4 誤區四:用藥水量小,漏噴現象嚴重 在吸漿蟲及蚜蟲的防治上,大多數都是采取噴霧的方法進行防治。如果采取噴霧的方法,一般要求667 m2噴霧最好不少于2桶水(30 kg),但大面積生產調查顯示,在用藥水量方面,僅有不足20%的農戶667 m2實際噴施2桶水(30 kg),而80%左右的麥農認為667 m2用1桶水(15 kg)即可。因用藥水量太小,遠遠不能均勻噴撒全田,造成點片漏噴,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減產,這也是多年來防治工作上的一個誤區。
3 改進防治措施
3.1 建議選擇抗蟲性好的品種 大面積生產實踐表明,不同的小麥品種,小麥吸漿蟲的為害程度不同,一般芒長多刺、小穗口緊密集、內外穎毛長而密、麥粒種皮厚的品種危害相對較輕。芒長多刺、外穎毛長對成蟲產卵有抑制作用。麥粒種皮厚,幼蟲進入內穎后不易危害,所以選擇抗蟲對路品種是避免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而且環保[2]。
3.2 化學防治要適期適時
3.2.1 改后期防治為早期土壤處理。
生產上吸漿蟲的防治多數采取中后期防治,往往因為時間上掌握不準而影響防治效果。因此,建議在小麥播種前,最后一次淺耕時用50%辛硫磷乳油200 ml,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0~150 ml,加水2~3 kg,噴拌于20~25 kg細土中制成毒土,邊撒邊耕翻入土中以殺死土壤中的結繭幼蟲,早期從根本上達到殺蟲目的。
3.2.2 以蛹期防治為主。麥農往往為了省力,多數不在蛹期(小麥孕穗期至抽穗前)進行防治,一般到后期采用噴霧的方法進行防治[3]。但是筆者建議在沒有進行土壤處理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錯過蛹期的防治,而蛹期防治的時間又因各地麥區氣候、氣溫變化不同而不同,但都是隨著小麥的生育進程發生變化,一般以小麥到達拔節(孕穗)階段,吸漿蟲幼蟲破繭出土大量化蛹時進行防治為宜,目的是把吸漿蟲消滅在蛹期階段,比成蟲期效果要好。
防治方法: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200 ml或48%毒死蜱乳油150 ml,加水3~4 kg,均勻噴拌于20~25 kg細土中制成毒土,于16:00以后均勻撒入麥田,如能結合澆水效果更佳,以水再次溶解藥液擴散全田,以便達到殺滅表土層蟲蛹的目的,該方法在重發區如能做到統防統治效果更佳。
3.2.3 成蟲期防治改晚為早。
在蛹期沒有防治的麥田務必不能錯過成蟲期(小麥抽穗至揚花前)的防治[3-4]。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吸漿蟲的成蟲期無法用具體時日表示,都是以小麥抽穗期為標準,當不同麥區全田小麥抽穗率達到50%以上時即為抽穗期,此時地表蟲蛹開始孵化為成蟲,成蟲當天交配產卵,5 d左右孵化為幼蟲,因此,建議在小麥抽穗期后的1~5 d進行防治,把吸漿蟲消滅在產卵孵化期。
防治方法:藥劑噴霧防治最好選擇內吸性農藥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加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再加殺菌劑均按說明劑量進行配兌[5]。防治時強調667 m2藥液量不少于30~35 kg(2桶藥水),要求在無風情況下均勻噴霧,可主治吸漿蟲,兼治麥蚜、飛虱等害蟲,同時還能兼控一些后期病害,達到一噴綜防的目的。抽穗期的成蟲防治,尤其是重發區也建議采取統防統治方法,防止成蟲相互遷移,達到最佳效果。
3.2.4 改進技術宣傳模式。
關于吸漿蟲的發生與危害、活動規律及防治技術的研究都已成熟,至于如何解除生產上的防治誤區,應把多年來停滯在書本、網頁上以及相關人員手冊中的防治技術切實傳達給麥農,使他們清楚直觀的了解最佳防治時期和最佳防治措施。
筆者建議:一是最好由國家政府資助,各級農業推廣部門負責,把吸漿蟲防治技術以逐級培訓的方式宣傳講解給基層麥農。二是最直接有效的宣傳方式就是由政府投資,各級農業推廣部門負責實施,把吸漿蟲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以文字圖表的形式發放宣傳畫、明白紙供麥農參照,使他們改變傳統而錯誤的防治方法,消除誤區。
參考文獻
[1] 黨志紅,李耀發,高占林,等.不同蟲態小麥吸漿蟲對殺蟲劑的敏感性差異[J].河北農業科學,2010(8):99-100.
[2] 周樹梅.靈壽縣小麥吸漿蟲近年發生概況原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和成效[J].河北農業科學,2014(1):75-77.
[3] 王書芳,霍春玲,李金鳳,等.魏縣小麥吸漿蟲為害上升原因分析及綜防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12(2):39-41.
[4] 武德廣,翟書紅.小麥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中國種業,2008(6):55-56.
[5] 屈振剛,張淑芬.河北省麥紅吸漿蟲迅速蔓延危害原因及防治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1995(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