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 楊開倫 李海英
摘要 立足新疆農業大學的校情,從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展開論述,闡述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的有效模式,以期有效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并為當代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 新疆農業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386-02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創新的主體是人,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大學的最基本任務之一。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不同于傳統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創新人才成長和培養有其獨特的規律,只有深刻認識和遵循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大學才能較好地培養創新人才。該文從構建開放式培養平臺,營造創新人才成長氛圍方面探討了新疆農業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1 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1.1 創新意識教育 必須強化大學生創新意識觀教育,沖破循規蹈矩、迷信權威思想羈絆,培養學生敢為人先的意識。如寫出《天球運行》的哥白尼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通過大量的科學觀察,大膽提出“日心學說”,否定了天主教會毫無根據卻又影響深廣的“地心學說”,成為天文學界創新的典范。
1.2 創新思維訓練 思維具有時空的超越特性,這種超越性正是所有創意的來源。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啟發,必須從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中,通過求同—求異—求合的創新思維訓練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習慣,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相同點和相同事物的不同點,并且發現生活中各事物的聯系,以創新的視角發明創造新的事物。
1.3 創新能力培養 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創新能力,這不僅僅是指一個人的學歷高低,還要看他是否能夠將這種人類文化的精髓轉變成為自身的精神素養,并且要看這種轉變有多大的程度。這種創新的能力還應該體現在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應變能力以及對未來知識的掌控能力上[1]。
1.4 創新人格塑造 創新人格就是創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綜合內化而形成的具有穩定特征的人格[2]。在創新人格的培養和塑造過程中,應充分注意創新人才的個性化發展。
2 新疆農業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
創新人才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客觀上要求搭建廣闊的開放式培養平臺。立足于新疆農業大學的校情,該文提出了構建開放式培養平臺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2.1 實行本科生培養,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天職和第一要務,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3]。適應并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是評價一所高校辦學水平高低、對社會貢獻大小的主要標志。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作為教學研究型大學,該校一方面承擔著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擁有良好的教學研究條件、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機會,能在優勢學科為優秀學生提供從學士到博士縱向發展的教育機會和培養成為精英人才的條件。
從人才質量的現狀看,當前以本科教育為主的新疆農業大學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畢業生基礎理論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學,而實踐動手能力又不如高職高專院校。針對本科生生源分布廣,入學前各地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同一級學生知識層次和接受能力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新疆農業大學應結合自身辦學實際和學科專業特色,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智力水平、興趣和就業方向等組建研究型與應用型教學改革試點班,為不同類型學生量身打造培養方案。探討建立適應該校發展定位的研究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分類培養模式,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要,滿足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類專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提高本科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2.2 構建開放式課程自主學習模式教學體系 改革原有的封閉教學體系,采用課堂講授、輔導答疑、實踐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借助網絡、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和教學科研基地,構建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校內學習與社會實踐等多渠道開放性自主學習機制[4]。
在大學校園里,網絡的普及、豐富的圖書館藏資料、開放的科研教學實踐平臺以及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多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記憶和內化,而更多的是可以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來獲得。因此,自主學習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自主學習的核心在于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主導作用和主動性。因此大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構建的重點也要放在突出大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和激發其學習主動性上。筆者結合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實踐案例,構建了大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圖1)。
教師依據課程教學要求制定學習目標和任務,通過情景設置等方法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領會并接受學習目標與任務,產生主動學習動機,選擇學習策略與方法,利用社會、學校和教師提供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控制學習進度,并對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教師提供和推薦學習資料,并在學生選擇學習策略和方式時予以必要的指導。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提問、討論或網絡交流幫助學生積極完成意義建構[5]。
2.3 探索實施本—碩連讀和本—碩—博連讀等長學制培養模式 國內外許多高水平大學都采取本科生與研究生貫通培養的新模式,開展“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長學制培養模式,培養高層次學術研究型人才。這種培養模式在本科階段強化通識教育基礎、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開展專業領域初步訓練,在碩士階段強化學科基礎和研究開發訓練,在博士階段強化深入研究和創新發明,本—碩—博培養統籌優化,有機銜接有利于新疆農業大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的提高[6-7]。
2.4 探索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中,新疆農業大學應注重產學研的結合。低年級在校生接受基礎教育和通識教育,高年級進入各種創新實踐基地,按照學習、研究和工作一體化的模式,開展以解決前沿科學問題、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生產與社會領域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5 開展校企文化共建與交流模式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優勢互補的校企文化共建為學生提供了豐盛的文化大餐,有利于學生對文化的學習理解及應用,使兩種文化在大學生身上更好地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理解和熟悉企業文化,提升創新能力與就業能力。比如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融入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進企業,深化校企共建平臺”、“設立企業助學班,培養行業人才”等活動,加強企業與學生的真正溝通和了解,使學生更能適應企業的發展[8]。
2.6 開展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模式 根據《教育部 農業部 國家林業局關于推動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深化農林教育教學改革,堅持科學發展,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結合新疆加速推進農牧業現代化,促進新疆由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對人才的需求,在新疆農業大學開展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加強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能力”,實現專業人才在“知識、專業、能力、素質”等四個方面的突破,培育出能夠適應新疆農牧業強區建設需求的農業類專業創新型人才。
2.7 積極推進國內、國際聯合培養模式 新疆農業大學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實現創新人才的聯合培養。近年來,通過援疆干部聯系,學校與國內近10所大學簽訂了本科生聯合培養協議,每年有接近100名優秀本科生到內地高校去學習。實踐證明,聯合培養的本科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受到先進教育理念的熏陶,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可通過進一步交流和協商同國際一流大學建立交換生、聯合設計、暑期班、游學等多種項目類型,培養外向型國際化專門人才。
3 結語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需要創新、與時俱進,需要不斷開展多類型的培養模式。新疆農業大學是一所農業綜合類大學,應嚴密結合該校校情,建立和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積極的教育活動和完善學校保障體系,以期更有效地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整體質量的提高,同時也為當代大學的人才培養奠定理論基礎[9]。
參考文獻
[1] 胡戩.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2):19-21.
[2] ANDERSON J R,REDER L M,SIMON H A.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6,25(4):12-14.
[3] 史靜波.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4] 徐維英.建構主義理論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發展淺析[J].教育與職業,2011,23(8):22-24.
[5] 張恩平,劉林麗.農業院校《動物生物化學》課程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初探[J].家畜生態學報,2012,33(4):121-124.
[6] 黃大明,秦鋼年,楊春蘭,等.提高實驗教學人才培養功能適應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126-129.
[7] 韋化,曾冬梅,秦鋼年.實驗教學與科研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5):31-34.
[8] 孫英,邵偉.“校企聯手抓培養,學生成長促共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3(12): 17-18.
[9] 陳何芳.論高等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戰略[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11(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