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楊異卉 吳立軍
摘要 炮制可以改變中藥的性味歸經及功能主治,影響中藥在臨床的使用,中藥的性質及功能的改變歸因于炮制引發中藥內部化學成分的變化,進而影響藥理作用。在此將著重介紹應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研究中藥經炮制后,其內在的化學成分與相應的藥理活性作用的改變。
關鍵詞 中藥炮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 S-03;R9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080-02
中藥炮制是依照中醫理論基礎,根據臨床需求與中藥性質的不同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有些中藥由于它具有特殊的氣味或不同的藥理活性,導致了它不能直接用藥,而需要炮制后方能入藥,這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鮮明的特征。中藥中通常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因此一種中藥可能會有很多臨床療效,但在中醫治病的過程中并不會利用到這種中藥所有的藥效。這樣可能就需要根據臨床選擇,通過炮制改變藥物的藥性,改變中藥內在的化學成分,增強或減弱藥物的某種或某些藥效。如在臨床應用上,經常通過炮制來改變藥物的氣味使其更加利于人服用,降低或徹底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1-2],增強藥物的療效[3] 甚至是改變藥性。
中藥的藥效、毒性的產生,必然有其依賴的物質基礎。從現代科學角度出發,發現中藥藥性改變必然伴隨著中藥內在化學成分的變化,也就是說一旦中藥通過炮制,其化學成分發生了某種變化后,中藥在毒性、臨床療效等方面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到目前為止,很多文獻對于中藥炮制機理均進行了相對深入的報道[4-5]。炮制對中藥性味功能的改變歸根結底在于內部化學成分的變化引發其藥理作用的變化[6-7]。
因此,利用現代分析技術科學、客觀地反應炮制前后中藥內在化學成分的變化,從而闡明中藥炮制的機制,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質譜法(MS)、超高效液相-質譜串聯法(UPLC-MS)等技術手段以及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均被應用于檢測炮制前后成分的改變,為中藥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筆者在此以炮制對中藥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影響為著眼點,對中藥炮制研究進行綜述,為深入研究中藥的炮制提供線索和依據。
1 炮制對中藥化學成分的影響
1.1 中藥炮制過程中化學成分的量變 利用1H-NMR 代謝組學方法,Chang 等分析比較了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與制地黃成分的變化,結果發現地黃經黃酒蒸制后,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含量顯著升高,而梓醇、棉子糖和水蘇糖的含量卻有所降低[8]。利用反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孫慧等對生大黃、熟大黃、酒大黃和大黃炭中的化學成分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與生大黃相比,熟大黃、酒大黃和大黃炭中多糖的含量均有所增高,其中以大黃炭最為顯著;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大黃酚和大黃素甲醚這幾類蒽醌類化合物的含量均有所降低,且幅度相似;大分子鞣質的含量炮制后均有顯著降低[9]。Kim等分別對蒸制人參和醋制人參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人參無論經何種方式炮制,其纈氨酸、精氨酸、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均顯著降低;相比于蒸制人參,醋制人參中乳酸鹽、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變化更顯著[10]。
一些中藥具有難聞的氣味,不利于臨床使用,那么就需要通過炮制改變它的味道,使其更利于服用。如在中成藥的使用過程中,乳香和沒藥均要經過炮制后使用,因為炮制可祛除其難聞的氣味,更好下藥。孫亦群等利用GC-MS法研究乳香、沒藥炮制前后揮發油的變化,發現炮制后揮發油的總量明顯降低[11]。
1.2 中藥炮制過程中化學成分的質變 陳佩東等通過UPLC-MS法分析黃芩和炒炭黃芩化學成分的變化,發現黃芩生品中有14個化合物,其中7個黃酮苷和7個黃酮苷元;而黃芩炒炭后保留時間1.69 min處出現了一個新的峰,通過紫外圖譜檢測,可能是炒炭后形成的糖醛衍生物狼毒甲素[12]。李敏等通過高效液相指紋圖譜法分析姜黃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變化,在姜黃和姜黃片的高效液相指紋圖譜模式圖上可以看到,姜黃一共有11個色譜峰,而姜黃片僅有7個色譜峰,也就是說姜黃炮制后化學成分發生了改變[13]。雷承新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炮制前后決明子醇提液和水提液中化學成分的變化,結果表明與決明子醇提液色譜峰相比,炒制后出現了2個新的色譜峰,但原有的一個色譜峰卻消失了;與決明子水提液色譜峰相比,炒制后出現了3個新的色譜峰,即炒制前后無論是決明子醇提液還是水提液中其化學成分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4]。
2 炮制對中藥藥理作用的影響
2.1 降低毒性 中藥的治療作用其實就是由自身的若干偏性決定的,以偏治偏是藥物治療作用的本質所在。中藥的毒性就是中藥的偏性,有毒中藥之所以能治病,其實是以中藥之偏糾人體之偏。中藥炮制解毒對于其臨床使用具有深遠的意義。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代謝組學等分析技術可以客觀、科學地研究中藥炮制的減毒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安全用藥[15]。
李林等通過HPLC-MS方法分別測定芫花炮制前后5種化學成分,發現芫花經炮制后二萜原酸酯甲代表成分芫花酯甲這種毒性成分含量降低,即芫花經過炮制后達到了減毒的作用[16]。曹艷等通過測定小鼠的血清肌酸酐(Scr)數值和觀察小鼠的腎臟組織形態來比較甘遂、醋炙甘遂對小鼠的腎毒性作用,結果表明醋炙甘遂的毒性明顯降低[17]。Wu等通過高效液相串聯質譜的分析方法比較了附子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結果表明炮制后毒性成分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顯著降低[18]。
2.2 增強藥物療效 袁子民等通過GC-MS分析發現肉豆蔻經炮制后揮發油成分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其中止瀉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異丁香酚含量增加,而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黃樟醚含量降低,從而達到增效減毒的目的[19]。Du等通過HPLC分析方法分析山茱萸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得出山茱萸經過酒蒸制以后多糖得率降低,而使得補益肝腎的作用增強[20]。
2.3 藥性改變 由于中藥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因此一種中藥可能會有很多臨床療效,但在中醫治病的過程中并不會利用到這種中藥所有的藥效。這樣可能就需要根據臨床選擇,通過炮制“制其性”,也就是說通過使用一些輔料去改變中藥的藥性,改變中藥內在的化學成分,增強或減弱藥物的某種或某些藥效[21]。
2.3.1 藥性增強。
在“寒者益寒”、“熱者益熱”時,通過“以寒制寒”、“以熱制熱”可以扶其不足,增強藥性,如生黃連苦寒之性頗盛,善清心火,經醋炒或膽汁炒后其寒性增加,去肝膽之火[ 22-23]。
2.3.2 藥性減弱。
寒性中藥經性味相反的熱性輔料炮制后,自身的藥性會發生變化。如鐘凌云等通過對生黃連和姜黃連給藥后不同時間點大鼠血液樣品進行HPLC-MS/MS分析,PCA數據處理,探討黃連姜制前后寒熱藥性的差異,結果發現姜制黃連以熱治寒,可以緩和黃連苦寒之性[24]。
2.3.3 藥性逆轉。
有一些中藥炮制之后藥性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溫熱轉變為寒涼,或由寒涼轉變成為溫熱。如清蒸或用酒炙地黃后,生地黃的藥性完全轉變了,由于熟地黃性溫,因此可以用于治療月經不調、肝腎陰虧等。曹建軍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比較生地黃與熟地黃化學成分的變化,結果發現生地黃中含有的大量成分梓醇含量降低,5-HMF的含量升高[25]。梓醇具有緩瀉作用,是生地黃表現涼性的主要成分之一,而5-HMF可增加紅細胞在毛細血管中流動時的變形性,提高紅細胞的通過能力,因而具有活血、補血的作用,是熟地黃表現溫性的活性成分之一[26]。即炮制后地黃藥性由寒變溫。
3 小結
臨床應用中藥時,要考慮不同中藥炮制品的藥性特性。現代研究表明,中藥炮制后其化學成分和其含量的改變,會改變中藥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從而導致了不同炮制品的“性味歸經”和“功能主治”亦不相同。以山楂為例,生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擅長活血化瘀,消食作用亦強;山楂炭味微苦澀,有收澀之功,偏于止瀉、止血,可用于脾虛泄瀉、胃腸出血;焦山楂酸味減弱,苦味增加,長于消食止瀉,多用于食積腹瀉;炒山楂酸味減弱,可緩和對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積,常用于積食停滯、脾虛食滯[27]。山楂的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只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分析炮制前后物質基礎的變化規律,才能闡明中藥炮制的內涵,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及科學性。
依照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根據臨床選擇,對中藥進行炮制。而通過深入研究中藥內在的化學成分與由此產生的藥理作用的改變,可以更好地闡明中藥飲片的炮制原理,以此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用藥。
參考文獻
[1] 王孝濤,曹暉.中藥炮制制毒增效論[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3):146-148.
[2] 余曉東,高新躍,竇立信,等.中藥炮制對藥性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64.
[3] 徐孝臣,孫夫東.中藥炮制對藥理作用的影響[J].山東醫藥工業,2001,20(2):22.
[4] 許金鳳.中藥炮制品對臨床療效的影響[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5):443.
[5] 任若芳.中藥的毒性及炮制原理[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4,16(1):89.
[6] CAO G,CAI H,ZHANG Y,et al.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crude and processed Fructus Corni in rats by microdialysis sampling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linear quadrupole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J].J Pharm Biomed Anal,2011,56(1):118-125.
[7] LI S L,SHEN H,ZHU L Y,et al.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 to rapidly reveal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of sulfur-fumigated medicinal herbs,a case study on white ginseng[J].J Chromatogr A,2012,1231:31-45.
[8] CHANG W T,CHOI Y H,VAN DER HEIJDEN R,et al.Traditional processing strongly affects metabolite composition by hydrolysis in Rehmannia glutinosa roots[J].Chem Pharm Bull,2011,59(5):546-552.
[9] 孫慧,朱超,章弘揚,等.大黃及其炮制品的液質聯用分析及物質基礎比較[J].中成藥,2009,31(3):420-424.
[10] KIM S H,HYUN S H,YANG S O,et al.1H-NMR-based discrimination of thermal and vinegar treated ginseng roots[J].J Food Sci,2010,75(6):577-581.
[11] 孫亦群,魏剛,周莉玲.乳香、沒藥炮制前后揮發油化學成分及含量變化[J].中藥材,2001,24(8):566-567.
[12] 陳佩東,徐丹洋,李芳,等.UPLC-MS法分析黃芩炮制前后化學成分變化[J].中成藥,2013,35(4):784-788.
[13] 李敏,唐艷萍,于素玲,等.姜黃炮制前后質量變化的比較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6):1458-1459.
[14] 雷承新.議決明子炮制前后化學成分變化研究[J].中國中醫藥資訊,2011,3(18):405.
[15] 唐冰雯,丁佳佳,楊永霞,等.基于NMR的代謝組學對醋制甘遂減毒作用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29(4):98-103.
[16] 李林,關洪月,殷放宙,等.HPLC-MS測定芫花炮制前后5種成分含量變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4):66-69.
[17] 曹艷,蘇漢文,周志文,等.甘遂及醋炙甘遂提取物對小鼠的腎臟毒性及利尿作用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11):2711-2712.
[18] WU J,HONG B,WANG J,et al.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onstituents of Radix Aconiti and its processing by HPLC quadrupole TOFMS[J].Biomed Chromatogr,2012,26(11):1301-1307.
[19] 袁子民,王靜,呂佳,等.肉豆蔻飲片炮制前后揮發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9):737-739.
[20] DU W F,CAI H,WANG M Y,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active components in curde and processed Fructus Corni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8,48:194-197.
[21] 吳向維,邵艷華,丁平.中藥炮制后的成分變化及其炮制機制的研究發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82-83.
[22] 高曉山.中藥藥性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23]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4] 鐘凌云,廖智慧,龔千鋒,等.基于代謝組學研究姜制對黃連藥性的影響[J].中草藥,2013,44(22):3177-3181.
[25] 曹建軍,梁宗鎖,楊東風,等.應用HPLC指紋圖譜技術確定熟地黃炮制終點[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9):2556-2560.
[26] MATSUDA H,TSUKIOKA Y,MORIYAMA K,et al.Studies on rehmanniae radix.V.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active constituent of the steamed roo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having increasing activity of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in rats[J].Nat Med,2004,58(1):34.
[27] 李化,楊濱.山楂的炮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6):5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