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志 澎湃新聞 樊詩蕓
隨著中國和印度不斷崛起,尼泊爾,這顆喜馬拉雅“山藥”——成為了平衡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的支點。面對著印度的壓力、中國的西進戰略、還有國內革命分子三重壓力的尼泊爾,究竟怎樣在困局中舞動自己的身軀呢?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尼泊爾、印度、中國等多國有強震震感,珠穆朗瑪峰在震后也發生了雪崩。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部分建筑倒塌,手機信號中斷,部分地區震感持續一分鐘以上,中國、印度和尼泊爾均有人員傷亡。尼泊爾這個夾在中印之間的小國,一時間吸引住了全球的目光。
“看哪!我們這個小國已經被大清國和印度這兩個巨人擠成了顆山藥!”1762年,當尼泊爾國父沙阿平生第一次在世界地圖上看到自己國家那狹長又不起眼的國土,戲謔地調侃著。沙阿國王這句玩笑的言外之意是要告誡自己的子孫們,若想要尼泊爾這顆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山藥”生存下去,就一定要自己平衡好和兩個強大鄰居的關系。
印度的壓迫,我們受夠了!
讓尼泊爾外交失衡的,是發生在2008年的那場毛派革命。
尼共(毛主義)最初由一群自稱相信毛澤東思想的人組成。1996年起,毛派與尼泊爾政府軍開展了長達10年的內戰,控制勢力逐漸從西部地區擴展到尼泊爾的半個疆土。2004年起,毛派與支持者開始大規模包圍加德滿都,聯合其他政黨推翻了君主制。
一個專制的時代結束了。對于困苦的尼泊爾平民來說,那個時代也該結束了。
在國王賈南德拉執政時期(2001年-2008年),由于他對印度的俯首帖耳,大量印度廉價商品涌入尼泊爾市場,這對尼泊爾手工業是毀滅性的打擊。大量水電站優先供給新德里、加爾各答等印度城市。以至于在這個有著極豐厚水電資源的喜馬拉雅山麓國家不得不每周停兩次電。
而“首善之都”的加德滿都市區也是一片寂寥景象:破敗不堪的街頭、泥濘的“迎賓大道”,狹窄不堪的土石路……行走在2008年之前的尼泊爾,仿佛進入了中世紀的巴爾干山區。
來自北京的生存之光
“一個新的尼泊爾誕生了,這個國家將是民主自由的,我們的政府,再也不會受到印度的操控。”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領袖普拉昌達在新政府總理的就職演說中對民眾保證著說。
早在1996年,通讀了《毛澤東選集》之后的普拉昌達決定仿效毛澤東,走“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為贏得更多貧苦民眾的支持,普拉昌達所帶領的游擊隊提出了“消除種姓、地區、宗教、婦女歧視”的口號,這贏得了深受種姓制度束縛的尼泊爾農民的青睞。
當然,中國為尼泊爾新政府提供的支持,不僅僅是其革命經驗,更重要的,還有豐厚的現實利益。
自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后,無論西藏自治區政府還是尼泊爾官方都期待北京能在將來將青藏鐵路延伸至尼泊爾的加德滿都。隨著2008年王國政府的推翻,似乎這個構想將成為現實。
2010年,中國政府與尼泊爾政府簽署協議,宣布中國鐵道部(現中國鐵路總公司)將協助尼泊爾從加德滿都到西藏日喀則邊境建設一條長達500公里的鐵路。
與此同時,在同年成立的中國西藏-尼泊爾經貿協調會上,中國單方面為從尼泊爾進口貨物實行“零關稅”政策,以扶植尼泊爾的工業發展。
如今,行走在加德滿都的旅游中心泰米爾,可以看到寫滿中文的標語貼在一家家販賣鮮艷披肩毛毯的店門口,商販們操著蹩腳的中文對來往亞洲面孔狡黠地喊著“你好,進來看看。”;川菜、蘭州拉面、東北菜館鱗次櫛比;堆滿了中國商品的小超市,兜售著與國內價格不相上下的泡椒鳳爪、花生、飲料、牙膏、洗發水,而這些產品的生產日期也普遍在3-4個月內;人民幣在這個異域國度受到熱捧,神秘的上海老板開著中餐館,雇傭著尼泊爾“總管”負責貨幣兌換。
目前,旅游業已占據尼泊爾GDP的20%,僅次于農業。而中國游客的大量涌入對于月收入不足250美元的尼泊爾人來說無疑充滿了吸引力。
“舞者”的小算盤
盡管尼泊爾北部與中國西藏的邊境線長達1400公里,但三面環尼的印度對當地的影響更大。目前,印尼兩國間的貿易總量占尼泊爾外貿總額的62%以上,當地80%的民眾信仰印度教,雅利安人種在這個曾經奉行種姓制度的國家幾乎占據了各行各業的重要崗位。然而90%的民眾依舊對印度持有反感情緒,雙方政府間也一直存在“信任赤字”。
日前尼泊爾軍隊總司令錢德拉·蘇姆謝爾·拉納將軍在與印度國防部長帕里卡爾的會晤中,也道出了尼泊爾取悅印度的態度。他說:“過去,中國政府曾提議我們尼泊爾加入東亞文化圈,但這被我們拒絕了。因為我們尼泊爾人的身體里,也含有印度的血統。”
的確,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著尼泊爾必須對印度示好。在西部山區居住著大約700萬印度教徒。并且,貧窮的尼泊爾人自19世紀起就有到印度打工討生活的傳統。據世界銀行統計,目前大約有170萬尼泊爾人在印度從事體力勞動,他們的創收占據尼泊爾外匯儲備量的40%。
這些數字都揭示了一個道理:印度始終是尼泊爾不可缺少的伙伴,為了生存,尼泊爾一定要同印度交好。
在歷史上,尼泊爾曾秉承著先王的遺志,在兩個強國間為自己的生存舞動著。從大清鼎革到印度獨立、從西藏解放到中印戰爭,尼泊爾用著自己獨特的生存術竟保持獨立達三百年。
而如今,失去平衡的尼泊爾在與印度纏綿的同時,時不時還要對北京頻頻示好。也許,這便是夾在中印兩個巨人間的“山藥”的生存之道吧!
(《財經文摘》唐長志/文、澎湃新聞 樊詩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