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柳楣 曾寧波 蘇晨珺
摘要 分析了當代園林景觀以及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從園林景觀設計師的角度,總結出當代園林景觀設計注重人性化、體現地方差異、師法自然以及注重植物造景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園林;景觀設計;生態
中圖分類號 S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166-02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引發了不少城市問題,如“熱島效應”、城市內澇、交通問題、人口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因此,人們渴望回歸自然,走進園林。城市園林景觀帶給人們清新自然的體驗,使人們在園林中找到歸宿。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們對于園林景觀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代園林景觀設計應當以尊重生態環境,保留地方特色,體現人文關懷為設計原則,把握自然規律,順應發展趨勢,實事求是地進行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為今后園林行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為人類未來城市景觀的發展做出貢獻。筆者試從園林景觀設計師的角度,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以人的體驗為視角,分析當代園林景觀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1]。
1 當代園林景觀存在的問題
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加留意就可以看到許多失敗的園林案例。一些常見的園林景觀設計問題包括城市綠化急于求成,設計風格上崇洋媚外,園林主題上嘩眾取寵,缺乏內涵,設計理論脫離施工實際,園林規范法制體系不健全,復合型專業人才缺乏等。
有些設計師習慣用外部概念形式“美”來控制方案的整體布局,使方案的平面圖出類拔萃,但實際建成后空間體驗空洞單調,使人行走其中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而這往往是過去的設計師很容易犯的錯誤,如大連市為了紀念香港回歸建造的“星海廣場”。
2 景觀設計問題存在的原因
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很多問題,由于設計與施工的銜接不緊密,景觀設計與實際施工脫節,是導致景觀狀況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歸結到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景觀設計師對于人的體驗感把握不準,沒有把人作為實際對待的主體,設身處地地為人本身創造更為合適的環境。園林景觀設計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對于設計師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設計師局部片面的知識體系也是導致景觀建成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另一重要原因。
3 當代園林景觀設計發展趨勢
3.1 注重人性化,體現人文關懷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開始越來越重視其自身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事物。這種日益增長的變化趨勢不僅體現在國家政策、企業管理、產品設計、文化觀念等方方面面,而且體現在生活服務、休閑享受中。
具體到園林景觀設計行業,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應該深入人心。園林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是指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并且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園林景觀設計理論。當代人的需求也該是多元的、廣泛的,即包括人類對于社會、自然、人文、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因此,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應當在充分尊重自然、文化、歷史和地方差異的基礎上,結合不同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理念。
設計師在方案構思時,應當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感受,把人本身以及人的體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設身處地地為方案的使用主體“人”思考,創造更為人性化,更加舒適的環境。分析人的視線關系,設計符合人感知尺寸的豎向地形,增加園林景觀的體驗感、趣味性。比如長沙市韶山路與勞動西路的交叉路口東塘道路在進行園林綠化時,就注重橋體和墻面的垂直綠化設計,用易于貼附墻面的種植格將植物配置從平面引入立面空間,并且根據周圍道路的觀賞主體、行進速度等進行不同距離的綠化空間營造。
3.2 尊重地方差異,體現區域特色 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并吸引著人們不斷探索,就在于世界各地存在地方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體現為地方特色,包括當地氣候條件、地質狀況、水文、建筑風格、風俗習慣、歷史文化以及景觀效果。在眾多體現地方差異性的因素中,地方的景觀風格對于樹立當地景觀個性特征起著直觀而重要的作用。當代的景觀設計師應當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各地景觀的差異。
從美學的角度說,這種景觀的差異豐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體驗,增加了其他地區的人們來此旅游的可能性。從氣候學的角度說,景觀的差異性有利于更好地使不同類型的景觀結合當地氣候、地質、水文、文化,使景觀的存在自然而然,合情合理,有理有據,不生硬,不突兀。
近年來,我國園林景觀設計事業不斷發展,但體現區域文化特色的現代園林景觀始終未能形成。這一方面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發展情況的制約,另一方面在于中國設計師常常受到西方文化入侵影響,在進行中國園林景觀設計時,拋開我國現有的自然景觀資源、區域特色、民族文化,而不假思索地照搬西方園林的造園手法,使現代中國園林景觀喪失了個性價值、民族特色。
當代中國風景園林要想取得突破,必須汲取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結合現代人類的環境需求,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中國園林景觀。就中國而言,不同地區、不同省份的園林景觀設計應該充分展現當地歷史積淀,體現本土文化氣息,保護當地現存的古建筑村落,注重體現各地區域文化價值,讓嶺南文化、湖湘文化、西北文化都能在中國大地上競相開放,爭奇斗艷。
3.3 把握規律,師法自然 人類來源于自然,必然要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才能謀求自身更長遠的發展。一名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師,只有在充分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規矩,維護生態價值的前提下,才能做出綠色環保,富有生態內涵的景觀設計。說到底,園林景觀環境的本質是人類憑借其勞動和智力在城市中模擬的“自然”,即“第二自然”。從這一層面上理解,園林景觀的出現彌補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渴望。人類對于出色景觀環境的向往實質是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人,畢竟是自然的人,盡管現在提到的人的概念往往被賦予了社會屬性。因此,未來景觀設計行業的發展必然回歸自然,回歸生態。這種自然生態的設計手法應當涉及景觀設計的方方面面,大之呈現布局結構的生態形式,小則體現景觀小品、建造材料的生態環保。深化生態設計可以達到用設計來改善生態的目的,而初步生態要求至少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維持自然原有生態平衡為底線。
尊重生態,應當把自然作為人工利用的互補面而非對立面,要求設計師把生態造園的思想貫徹于景觀設計的始終。比如,合理利用屋頂空間開創經營屋頂花園,并積極利用屋頂花園進行雨水收集工作,進而逐步建造水資源循環系統。
3.4 營造純凈空間,注重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是園林景觀設計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傳統的植物造景以“喬灌草”相互搭配營造植物立體空間的方法為主。這種植物造景的手法也廣泛運用于現存的園林景觀中。盡管這種高中低搭配的植物配置手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空間的層次感,但是對于純凈開敞的空間本身是一種干擾。試想一片干凈純粹的樹林,例如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成排成景的柳樹本身就是空間的主題,其干凈裸露的效果已經達到空間的豐滿,圍合場地的需要,就不再需要一些大小不等的灌木來作為底面面域的補充。相反,如果在線條感很強的純凈空間里加以零星灌木球的點綴,不僅不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反而使空間雜亂無章,讓游人置身其中而不知所措,感到迷茫。
因此,園林景觀設計必然朝著突破傳統喬灌草的植物配置方向發展,以簡潔的植物造景帶來空間的體驗效果,把樹桿的序列感留在純凈的藍天背景下,把草坪的開闊感以遠處高大喬木的林緣線做圍合,用清晰的邏輯組織植物的搭配應用,使其更為合理地服務于空間環境的打造[2]。
4 結語
園林景觀設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設計學、生態學、植物學、美學、建筑學、土壤肥料學、氣候學等多學科知識。這對于園林景觀設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景觀設計師應當以尊重生態環境,保留地方特色,體現人文關懷為設計原則,把握自然規律,順應發展趨勢,創作出舒適合理的園林景觀環境,在彌補人類對于美好自然環境渴望的基礎上,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生態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周艦.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579-6581.
[2] 唐孔,楊艷.論西方景觀園林營造思想和手法——以法國古典景觀園林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9):12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