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每天媒體的信息無窮無盡,多得讓我們應接不暇。這些繁雜的信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消耗著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也是信息社會每一個人必備的重要能力。
沈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節課從真實的問題情境導入,其實還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很多學生在讀圖能力、繪圖能力方面都比較薄弱。看到這節課的時候,我非常佩服沈老師,作為一名綜合實踐活動老師,她非常具有問題意識和資源意識,能及時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綜合實踐課程中的教學資源。
這節課也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教育經歷,雖然在學校里,地理考試都能考得很好,但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時候,有時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因為我們以前的老師,只告訴我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關心的都是讓我們掌握書本知識,讓我們應付考試。書本上的知識跟生活有什么聯系,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在傳統教育體系下,我們這一代有很多人,在各種能力方面都有欠缺,很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能力不是學校給我們的,而是我們在生活的跌跌爬爬中,自己歷練起來的。
比如這節課中沈老師重點培養的讀圖能力、繪圖能力,就是很多人缺乏的。圖雖然簡潔直觀,但是,在平時生活中,我感覺自己在讀圖方面,雖然能讀懂,但是比較費勁。比如兒子的漫畫書、生活中的各種方位指示圖、電子產品說明書中的圖解說明,讀起來都非常累。這說明,我的教育經歷中,缺乏讀圖能力的專門訓練。而這種能力,對于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來說,又是相當重要的。
而且,這節課真正向學生的生活開放,這對學生來講,意義重大。當前很多地方都在倡導有效教學,但這種所謂的有效,更多的還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我則更強調學生追求有意義的學習。什么樣的學習有意義?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強調學習內容與學習者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習的意愿。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學習具有個人參與性、學習由學習者自我發起、學習是滲透性的、效果是學習者自我評價的。喬納森認為在問題解決中體驗學習便是有意義的學習。綜上所述,我認為,有意義的學習至少是跟學生生活打通的學習。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寫道:“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生活是一切知識的起源,也是一切知識的歸宿。學生的學習只有向生活開放,他們才能真正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意義乃至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的理解,往往非常狹隘,認為上網查找資料,把搜集的資料整理一下,就是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其實,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在通過看聽讀各種方式獲得信息,人們的溝通、表達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過程。在眾多類型的信息中,圖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信息,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信息表征、信息整理工具。圖不僅對于學生的未來生活非常有用,對學生當前的學科學習也相當重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要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策略是眾多的解題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過各種圖形幫助學生把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從而使學生能從圖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搜尋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形成解題的思路。” 讀圖和畫圖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方向感、形象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能力不僅對學生重要,對老師的教學也很重要。我們發現,中國的孩子左腦特別發達。右腦相對落后,這是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更多是用講的方式,也就是教師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聲音的方式,語言的方式,很少運用直觀形象的圖表方式。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信息接收的過程,他們接受的信息往往也非常單一。
我們發現,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在教學時,就特別擅長用知識樹、概念圖、思維導圖這樣一些形象的知識表征工具,這些工具能夠促進左右腦的協調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理解、整理知識。一些在學習上特別有方法的學生也擅長用批注、畫圖的方式對零散、雜亂的知識進行篩選、整理、分析。
沈老師的這節課,看似平常,卻激發了我們很多對教育和生活的深層思考。希望一線的老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和需要,設計更多“接地氣”的活動,讓學生的學習真正回歸到有意義的現實生活中來。
(萬偉,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10013)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