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曦 丁揚 李益敏



摘要 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怒江州亟待解決的兩大難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該研究以1978~2012年為研究時段,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次產業及產業內部進行時間序列和空間差異分析,并采用產業結構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模型對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結果表明:1978~2012年研究區一產比例持續下降,二產比例不斷增大,三產比例穩中有升;瀘水、福貢、貢山3縣產業結構逐漸發展為以第三產業為主,而蘭坪縣則以二產為主;在產業不斷演替的過程中,由于怒江州產業結構變化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處于較弱到中等水平,生態環境整體情況良好。研究區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并逐漸趨于合理化,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處于相對協調狀態。
關鍵詞 怒江州;產業結構演替;生態環境效應;多民族及生態脆弱地區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324-04
生態環境與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人類的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生態環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合理的資源開發與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了21世紀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嚴峻問題,也是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1]。產業結構作為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作用的紐帶,其組合類型及強度對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環境狀況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2],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在結構轉變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忽視的脅迫作用。因此,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研究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相關領域的學者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但研究程度有待深入。從研究區域、內容來看,研究區域多為經濟較發達的省市[3-6],研究的內容主要以單一行業為主,如工業[7-8]、農業[9-10]等產業為主,針對西部生態脆弱區開展產業結構變化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較少。筆者以云南省怒江州為例,從研究區不同產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或干擾的角度,定量評價研究區1978~2012年產業結構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選用彭建等所建立的產業結構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模型[11]進行研究。
1 研究區概況
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中緬滇藏結合部,國界線長449.5 km,全州國土面積14 703 km2。怒江州的土地除了極少數的槽地、沖積群、沖積扇的平地之外,絕大部分的土地為陡坡地,面積將近97%。坡度大于25°的土地約占總面積的76%,且全州58%的土地被納入了自然保護區范圍,是我國“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可耕地呈現數量少、肥力低、易侵蝕的特點,至今仍存在刀耕火種的現象,人地矛盾極為突出。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較脆弱。截至2012年底,怒江州總人口53.8萬,境內主要有傈僳、怒、獨龍、普米、白等2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數所占比例為87.7%,是我國唯一的一個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轄瀘水、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所轄4個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
2 怒江州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具體是指國民經濟的各產業及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一個經濟通過專業化和社會化分工會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在一定意義上又決定了經濟的增長方式[12]。因此,可以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對一定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分析。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表現為不斷增加,且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第三產業將會占據三次產業的支柱和主導地位。因此,產業結構演化的規律表現為產業結構重心由“一二三”、“二三一”(或“二一三”)到“三二一”的順序發生變動[13]。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斷進行完善,并從低級逐漸向高級演化,產業結構不斷趨于合理化和高度化。
怒江州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高山峽谷地區,但傳統農業表現出結構的布局不合理、品質低、收益低、產業化程度低等不足已不適應產業發展要求;第二產業中的工業起步晚且尚未形成支柱產業,重工業以蘭坪縣的采礦業為主,但發展水平仍處于原材料生產的初級階段,輕工業、建筑業則剛剛起步;第三產業中的民族文化及生態旅游仍處于初級開發階段,發展尚未成熟。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趨于合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資料的有效組合及合理利用是關鍵。立體氣候、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林業資源、蘊藏量巨大的礦產資源、獨特的民族文化及高山峽谷旅游資源是怒江州經濟發展的優勢。更新發展理念,調整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是怒江州經濟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合理、有效地開發及利用優勢資源是怒江州發展支柱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當地居民得以脫貧致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關鍵,對怒江州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1 怒江州產業結構演替的時間序列分析 1978~2012年,怒江州GDP從4 371萬元增加到690 822萬元,年平均增長20 189.72萬元,年平均增長率16.06%。由表1可知,1978~2012年云南省人均GDP共增加21 904.72元,怒江州人均GDP增加值為12 690.87元,云南省人均GDP增加值是
怒江州的近2倍。除2006年以外,怒江州的人均GDP均落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且怒江州人均GDP的增長速率也較云南省平均水平低。1978~1987年,怒江州產業保持“一
三二”的結構形式,且第一產業在三產中的比重直至1995年末仍保持大于40%,是怒江州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1987年起,第二產業逐漸得到發展,產業結構由“一三二”轉變成為“一二三”;2000年后,第二、三產業發展迅猛,二者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漸超過了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在三產中的比重由近50%逐漸減少到只有10%左右。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怒江州的經濟持續發展,產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產業結構在“二三一”、“三二一”2種結構形態中交替演進:2001~2005年三次產業結構為“三二一”;2006~2008年為“二三一”;2009~2010年為“三二一”;2011~2012年為“二三一”。這種交替演進可能在怒江州未來若干年內存在。
從怒江州三次產業發展格局來看(圖1),第一產業從1978年以來,產業年產值一直在增加,到2012年共增加11.086億元,年均增加值為0.326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33%,增長速度較為平緩。盡管第一產業產值一直在增加,但其在三產中的比例卻呈現出了衰減的態勢。1978~2000年,怒江州第一產業下降的速率較大,2000~2006年第一產業的減少速率逐漸減小,從2007年以后,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開始穩定下來,數量保持在10%左右。怒江州的第二產業起步晚,但發展勢頭較好。1978~1995年,第二產業的產值一直低于第一產業,是三次產業中數量最少的。第二產業產值逐年增加,但是增量較小,在1990年突破了1億元大關。從1996年后第二產業產值增速逐漸增大,產業產值增長幅度加大,2000~2008、2011~2012年時段內,第二產業的產值逐漸超過了第一、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了該時段內怒江州經濟發展主要動力。2008~2010年,第二產業的產值逐漸回落,并穩定在20億元左右。第二產業產值的增長呈“凹”字型。1978~2010年,第三產業產值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產業產值共增加了28.322億,年均增加產業產值為0.885億元,年增加率為20.24%。2009年第二產業產值超過了第一、三產業產值;2011年后,第三產業產值回落,退居三次產業次位。
1978~2012年怒江州產業結構從“一三二”演替為“一二三”、“二三一”、 “三二一”再到“二三一”,產業結構不斷演變,產業從以傳統農業為主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實際上就是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穩中有升的過程。怒江州的產業經過數年發展和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已經逐漸趨向合理化。
2.2 怒江州產業結構演替的空間差異分析 從怒江州所轄4個縣的三次產業來看(圖2),4縣的三次產業演替各有特點。1978~2012年,瀘水縣的產業結構由“一三二”演變為“三一二”再到“三二一”,一產比例不斷下降,二產比例逐漸增大,三產發展成為其支柱產業,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產業結構演替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從1978年起,福貢縣基本保持“一三二”的結構形式,直至近年,產業結構逐漸演變為“三一二”、“二三一”,產業結構變化較大,可以看出福貢縣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尚未形成支柱產業。貢山縣產業結構從一產為主,逐漸演變成“三一二”到“二三一”的結構形式,傳統農業逐漸退出主要地位,二、三產業開始起步。蘭坪縣的產業結構從“一三二”演替成為“二一三”再到“二三一”。 改革開放之前,蘭坪縣主要以農業為主,隨著蘭坪縣豐富的礦產資源被開發及利用,蘭坪縣的工業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并占據了蘭坪縣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產業結構演發展至重工業占主要地位的時期,但目前重工業仍處于原始資料初加工階段,發展空間較大。除此之外,工業發展還帶動了第三產業,成為了蘭坪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第二、三生產產值占蘭坪縣國民生產總值較大比例。蘭坪縣是怒江州所轄4個縣中對怒江州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縣。
2.3 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結構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怒江州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比例差別較大。絕大部分的就業人口集中于第一產業,但比例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呈現增長趨勢,但增加速度緩慢;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高于第二產業。結合怒江州產業結構變化狀況,雖然一產產值已處于三次產業中的末位,但一產聚集了怒江州絕大部分勞動力;二產產值已躍居怒江州三次產業的首位,但并沒有因此轉移較大數量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和產業產值均有所增長,發展趨勢較好。怒江州三次產業產值及就業人口比例表明,怒江州的產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發展相對落后。
3 怒江州產業結構演變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3.1 各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的確定 不同類型的產業結構所消耗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效應不同[14]。為了衡量怒江州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相對強度,結合克拉克三次產業分類標準,將怒江州的產業細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其他產業等9個產業類型。根據每個產業類型對區域內的土地、水、大氣、土壤與生物等主要生態環境要素的影響或干擾方式與程度的不同,對不同產業類型的生態環境影響在[1,5]區間內賦值,定義為不同產業單位產值比重的生態環境影響之間的比例關系。表3為不同產業類型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由表3可知,中產業影響系數的大小和產業的生態環境負面影響效果呈正相關關系。
3.2 各產業生態環境效應的計算 根據表1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以及表3中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計算各類型相應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和對應的比例進行加權求和,得到研究區域內的不同產業對應的生態環境效益指數IIISNE(influence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該指數用于評價研究區域內一定的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的總體影響或干擾程度,SE用于表征一段時期內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的生態環境效應變化的幅度。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分級采用學者們常用的5級分級(表4)[12]。IIISNE值及SE值計算公式為:
RCIIISNE=∑9i=1(ISi×Ei)
SE=RCIIISNE(t2)-RCIIISNE(t1)RCIIISNE(t1)×100%
式中,RCIIISNE代表IIISNE值;ISi為第i產業所占比例;Ei為i產業為生態環境的影響;t1、t2代表一段時期的期初和期末。
3.3 計算結果分析 根據相關數據,利用以上公式,計算得到1978~2012年怒江州IIISNE值和SE值(表5)。
由表5可知,①1978~2012年,怒江州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變動區間為[2.41,3.42],均值為2.68,多數年份的IIISNE值在均值附近波動, 2006、2007、2008年的值分別為3.42、3.38、2.97,相對于平均水平波動幅度較大。②根據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分級標準,從研究時段的計算結果來看,怒江州產業結構變化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處于較弱到中等水平,生態環境整體情況良好。③隨著怒江州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IIISNE值并沒有同GDP呈現完全相同趨勢。研究區的GDP逐年增加(2008年除外),而IIISNE值1978~2005年變化較小,2005年以后,IIISNE值和GDP呈現同增同減的趨勢,2005~2006、2009~2010年均表現為同步增加;2007~2008年表現為同步減少的趨勢。④從1978~2012年研究區生態環境效應的變化幅度(SE值)來看,除2005、2006、2007年之外,研究時段內多數年份間的生態環境效應變化幅度不大。
4 結論與建議
該研究選取自然環境條件復雜、多民族、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怒江州作為研究對象,以1978~2012年為研究時段,通過收集該研究時段內的三次產業產值、各產業就業人口及各產業內部的詳細數據,對怒江州的產業結構演替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產業結構演替的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模型,定量地對怒江州研究時段內由于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結果表明:①1978~2012年怒江州產業結構由“一三二”演替為“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再到“二三一”, 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②研究時段內怒江州一產產值總量一直在增加,但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在降低,呈現衰弱的趨勢;二產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穩中有升。③在怒江州所轄4個縣中,除蘭坪外,其他3縣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蘭坪縣則以重工業為主,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并對怒江州國民經濟有較大貢獻。④從1978~2012年IIISNE值可以知道,怒江州由于產業結構演替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處于較弱到中等水平,生態環境整體情況良好。⑤從IIISNE值和GDP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怒江州的經濟發展尚未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除蘭坪縣的采礦業對生態環境影響較為突出外,其他3縣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主要為輕工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
怒江州的產業發展日益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解決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的關鍵手段。加速轉變農業產業的發展模式,利用自身林業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林業經濟,并且帶動林業相關產業發展。此外,應積極發展特色生態畜牧業,將其打造為怒江州的品牌產業;合理利用怒江高山峽谷的立體生態環境,打造立體農業,實現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目標。提升工業發展水平,逐漸降低對原始生產資料初加工的依賴程度,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形成加工及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生產價值。深入挖掘及發展怒江州民族文化及峽谷景觀等旅游產業。總之,怒江州應結合自身資源的優勢,以蘭坪縣工業產業化為基礎,以當地民族文化、峽谷景觀、立體生態農業為特色,走生態環境友好且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烏敦,李百歲.鄂爾多斯市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5):6-10.
[2] 崔鳳軍,楊永慎.產業結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和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2):166-169.
[3] 任建蘭,張淑敏,周鵬. 山東省產業結構生態評價與循環經濟模式構建思路[J].地理科學,2004,24(6):648-653.
[4] 徐曉勇,雷冬梅.云南省產業轉型的環境效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3l-834.
[5] 李文君,楊明川,史培軍,等.唐山市資源型產業結構及其環境影響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4):511-518.
[6] 湯進華,鐘儒剛.武漢市產業結構變動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2):260-262.
[7] 嘉蓉梅.四川省工業結構演進的生態化特征及調整對策[J].工業技術經濟,2011,30(8):98-104.
[8] 閆軍印,吳楠,宋怡,等.礦業城市資源產業循環經濟系統的設計與優化——以河北省唐山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0,32(7):1362-1370.
[9] 黃宗楚,鄭祥民,曹希強,等.常州市農業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治理對策[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6(3):42-46.
[10] 劉芳.畜牧產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0,17(1):30-33.
[11] 彭建,王仰麟,葉敏婷,等.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以云南省麗江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5,60(5):799-806.
[12] 劉偉,李少榮.產業結構與經濟[J].中國工業經濟,2002(5):14-21.
[13] 黨耀國,劉思峰,王慶豐,等.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1-28.
[14] 熊建新,陳端呂,彭保發,等.基于產業結構變化的區域生態環境效應分析與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