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王笑怡


摘要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利用改進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分析了山東省4種主要經濟作物(棉花、花生、大豆和煙葉)2008~2012年的比較優勢。結果表明,山東省花生的綜合優勢指數、效益優勢指數和規模優勢指數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棉花的綜合優勢指數和規模優勢指數均高于全國水平,效率優勢處于劣勢;大豆和煙葉的綜合比較優勢較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經濟作物;比較優勢;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 S-9;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328-02
山東省地處東部沿海,黃河下游,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是我國主要糧食產區之一。近年來,山東省利用自身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生產,形成了以蔬菜、瓜類、馬鈴薯、花生、棉花等為主的經濟作物優勢產業[1]。
2013年,山東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 097.64萬hm2,占全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67%。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的種植不僅對本省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全國的農業生產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筆者選取山東省主要的4種經濟作物(棉花、花生、大豆和煙葉)進行比較優勢分析,了解其在國內的競爭優劣勢,對于調整山東省經濟作物的生產結構具有重大意義。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該研究選取2008~2012年的數據進行比較優勢分析。2008~2012年山東省4種主要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見表1。數據來自2009~2013年《山東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1.2 研究方法 經濟作物的生產水平主要受播種面積和單位產量兩大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學者計算比較優勢的方法較多,如利用產量份額的比率計算[2];利用國內資源成本系數計算[3];利用出口數量變化計算[4]。該研究采用郭洪海等的改進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的測算方法進行分析[5]。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需要計算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
1.2.1 規模比較優勢指數。該指數反映一個地區某一農作物生產的規模和專業化程度,是用一個地區種植業種植面積來表示[6]。計算公式為:
式中,SAIij為i地區j作物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GSij為i地區j作物的播種面積;GSi為i地區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GSj為全國j作物的播種面積;GS為全國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SAIij>1,表明i地區j作物生產具有規模優勢;SAIij<1,表明i地區j作物生產處于劣勢。
1.2.2 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該指數主要是從資源、科技、經濟因素等綜合內涵生產力的角度來反映作物的比較優勢,即用一個地區的一種作物單產水平來表述[7]。計算公式為:
EAIij=APijAPj
(2)
式中,EAIij為i地區j作物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APij為i地區j作物單產;APj全國j作物的單產。
EAIij>1,表明i地區j作物生產具有效率優勢;EAIij<1,表明i地區j作物生產效率處于劣勢。
1.2.3 綜合比較優勢指數。該指數是綜合考慮規模優勢指數和效率優勢指數的結果,能夠全面反映一個地區某種農作物生產的優勢程度。其定義為規模優勢指數和效率優勢指數的幾何平均數[8]。計算公式為:
AAIij>1,表明i地區j作物生產具有綜合比較優勢;AAIij<1,表明i地區j作物處于綜合比較劣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規模比較優勢 根據統計數據,利用公式(1)計算得到2008~2012年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規模比較優勢指數(表2)。
由表2可知,2008~2012年山東省花生和棉花的規模指數大于2.0,表明花生和棉花的規模比較優勢較大;但花生和棉花的規模比較優勢一直在緩慢下降。大豆和煙葉規模優勢處于劣勢,其中大豆指數比較穩定,平均為0.280,且呈現上升趨勢。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規模比較優勢從高到低的排序依次為花生、棉花、煙葉和大豆。從整體上來看,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呈下降趨勢。
2.2 效率比較優勢 根據統計數據,利用公式(2)計算得到2008~2012年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表3)。
由表3可知,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中,大豆最具有效率優勢,效率優勢指數平均為1.448,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此外,花生和煙葉的效率優勢指數均大于1,具有效率優勢。棉花的效率優勢指數小于1,沒有效率優勢,表明山東省棉花的平均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單位面積上的生產力不具有競爭優勢。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中大豆的效率比較優勢最高,其次依次是花生、煙葉和棉花。從整體上來看,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效率優勢與全國相比處于絕對的生產效率優勢狀態。
2.3 綜合比較優勢 根據表2~3計算結果,利用公式(3)計算得到2008~2012年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綜合比較優勢指數(表4)。
由表4可知,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中,花生最具有綜合優勢,2008~2012年山東省花生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比較平穩,平均為1.802。居于第二位的是棉花,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始終大于1,表明山東省棉花的綜合優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豆和煙葉的綜合優勢指數小于1,處于劣勢狀態。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中花生具有最高的綜合比較優勢,緊隨著是棉花、煙葉和大豆。從整體上來看,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具有微弱綜合比較優勢。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山東省4種主要經濟作物中,花生最具比較優勢,其綜合優勢指數、效益優勢指數和規模優勢指數均大于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棉花的綜合優勢指數和規模優勢指數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效率優勢指數小于1,處于生產效率劣勢狀態。大豆和煙葉不具有綜合比較優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大豆和煙葉的效率優勢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規模優勢指數較低所造成的。從整體上看,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具有效率優勢,單位面積產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只是處于一種微弱的綜合優勢狀態。
3.2 建議
3.2.1 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要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與生產布局,實現優勢互補和效率最大化[9]。山東省要大力發展綜合比較優勢大的經濟作物(花生和棉花),穩定和適度擴大綜合比較優勢較弱的經濟作物(煙葉和大豆)的生產,逐步提升煙葉和大豆的綜合比較優勢,使其接近于1.0。因此,山東省要對各種主要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做好區域規劃,通過合理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有效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3.2.2 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合理調整經濟作物區域布局。山東省各市區要按照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在嚴格保護耕地資源的基礎上,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作物,形成區域化生產,實現優勢互補。鼓勵和擴大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的經濟作物花生和棉花,山東省棉花的效率優勢指數小于1,所以要加
大科技投入,在提高其單位面積產量、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還要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對于效率優勢高而規模優勢低的大豆和煙葉,要積極開辟新的適宜種植區域,開拓新市場,將其培育成優勢經濟作物。
3.2.3 政府部門要加大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一是山東省政府要加大對經濟作物生產的扶持力度,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二是加大資源節約型技術的使用,推廣機械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要通過宣傳,創建山東省經濟作物的品牌優勢,提高山東省主要經濟作物在全國的知名度與競爭優勢;四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休閑觀光農業,實現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打造集經濟作物生產、觀光一體化的生態農業園區。
參考文獻
[1] 劉藝卓,田志宏.山東省主要糧食作物的比較優勢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30.
[2] 黃小清.我國省際之間主要作物比較優勢的量化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7(1):45-48.
[3] 李崇光,郭猶煥.中國大米與油料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1998(6):19-23.
[4] 郄賀良,田志宏.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9(6):18-24.
[5] 郭洪海,岳方彤,吳波.山東省主要糧油作物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4):15-18
[6] 陳其兵,彭治云,唐峻嶺,等.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武威市縣域經濟作物比較優勢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1):99-104.
[7] 周賢君,鄒冬生,王敏.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6):712-715.
[8] 張先葉.遼寧省主要糧食作物2005-2010的比較優勢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13(2):218-220.
[9] 黃新建,萬科.基于區位商法的江西省現代農業比較優勢與產業布局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2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