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先師孔子就提出了“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孔子提倡以樂成人,認為好的音樂能改善社會的不良風氣,能完善一個人的修養。在當下的社會轉型期,這一思想是否對中國的文藝建設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雅樂;鄭聲;文藝建設
2014年10月15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以看出他將文藝建設提高到了實現“中國夢”的高度,足以見得文藝建設對于引領社會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古代的美學思想中,文藝對于社會又有什么樣的作用的?
一、雅樂的提出
雅樂的提出最早是見于孔子的言論《論語》,孔子說:“惡紫之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從中可見,“雅樂”已經被提出來了,而與此同時“鄭聲”這一概念也在這里出現了,這兩者概念的提出就有了對立與聯系。關于“雅”的解釋,《白虎通·禮樂篇》載:“樂尚稚,稚者古正也”。從孔子推崇的“雅樂”來看,他是繼承和西周的禮樂傳統。周代的禮樂制度嚴格,禮樂的“禮”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相結合的禮儀,各級奴隸主必須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場合舉行禮樂,以體現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互相間的關系不得僭越。孔子重視雅樂,一般學者認為其文藝思想保守。到了春秋末期,新樂中的“女樂”表演形式新穎,沖擊了雅樂的發展,使它漸漸失去民眾心中的地位,自此“鄭衛之音”的民間俗樂蓬勃發展成為民眾喜愛的藝術。
二、鄭聲
在孔子的思想當中“鄭聲”一直是他所排斥的聲音。《樂記》中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孔子認為音樂對人有教化作用,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就是說音樂并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把音樂作為陶冶性情和修身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成為有德之人。在歷代的思想家中對于“鄭樂”的批評也是常有見到。司馬遷的《史記·樂書》中說“鄭衛之曲動而心淫”,子夏的《禮記·樂記》也批評說,“鄭音好濫淫志……淫于色而害于德”。雖然有很多的思想家對于鄭聲進行批評,由于鄭聲是一種引人入邪的淫靡之音,恰好迎合了部分統治者追求奢侈享樂的需要。如魏文王對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清代胡寅也說:“春秋時列國皆好鄭音,……魏文侯好聽鄭衛之音,趙烈侯獨愛鄭之歌者”。
在此我想,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孔子或者歷代的思想家們的反對“鄭聲”,是反對那些不節制,過分,帶有黃色或者引人入邪的音樂,而不并能說明孔子的文藝思想過分保守,反對民間興起新藝術,這對于新時代文藝思想的發展具有很大幫助。
三、新常態下的文藝建設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 不要沾染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 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發人深省,引人深思的講話。新常態下的文藝建設,應該要有新的目標和準則。
(一)洋為中用、開拓創新
文藝作品的創作不僅是文藝者的自我行為,更應該是對大眾思想的引領作用。新常態下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給觀眾新的文化需求,更好的文藝作品。在以往的文化市場里,引進國外的優秀文藝作品總會擠占國內市場,就有觀點認為這擠占了國內文藝作品的市場份額,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實際上它是利大于弊,它反而激發了國內市場,激發了文藝創作者的熱情,使國內的文藝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競爭了。結合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華美學思想,認真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堅持洋為中用,中西合璧、融匯貫通,我們的文藝才能更好的蓬勃發展起來。
(二)重塑批評精神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批評家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這形象的比喻了批評家的工作特質。面對市場批評家應該是培養和引領,而不是迎合和屈就。應該堅持思想和藝術標準,在大量的作品中挑選,去粗取精,將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集中的藝術作品推薦給大眾,營造良好的市場和健康的藝術創作氛圍。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將商業標準凌駕于藝術標準之上。重塑批評精神,正確的文藝思想和方針才能成為主導,文藝才能健康蓬勃發展起來。
(三)文藝要為人民服務
在當下文藝市場,由于商業的運作推出了很多明星、偶像,這些公眾人物經不起名利的誘惑自我膨脹,社會環境也提供了讓他們自我膨脹的土壤。不管明星做什么,粉絲都是鼓掌歡呼,去效仿他,這尤其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為人民服務”是我國基本政治機制,鼓勵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更有利于社會最基層大眾發聲,從中可以吸納更多數民意,這也助于推進改革發展契機,是鞏固執政地位和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機制。如果大眾有更好的發表意見、發出聲音的渠道,那么藝術創作者們是否可以更好的幫他們表達意見,反映最基層大眾的民情,創作出更符合大眾欣賞水平,貼近底層生活的藝術作品,這是否也能為人民服務?藝術不能是一直高高在上的,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由人民群眾去評判它,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有更好的社會效益。
四、總結
新常態下的中國,人民的財富不斷增加,而對于文化轉型人們還有不少困惑。人文學科邊緣化,作家藝術家也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不斷分化。鑒古知今,我們更能理解孔子當年為什么要“放鄭聲”。文藝如何體現對人的關懷?這是我們應認真思考的。因此,優秀高雅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心靈塑造、滋養作用是不可少的,而對類似“鄭聲”、腐蝕人性的垃圾文化則應排斥。
參考文獻
[1]劉藍.諸子論音樂:中國音樂美學名著導讀[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陳瑞泉.《史記》“世俗之樂”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2006.
[3]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4]文藝新風標[G].商周刊,2014.
作者簡介:顏超航(1990—),男,福建莆田人,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專業:聲樂MFA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