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約翰·杜威,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理論完備且極富獨創性的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杜威教育思想對我國近代教育影響深遠。如何在音樂課程改革中借鑒杜威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稱為一新課題。
【關鍵詞】杜威;經驗課程;音樂教學;課程改革
一、經驗課程形成背景
(一)社會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處于社會整體轉型的關鍵時期,走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道路。
1861—1865年間的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取得了勝利。國家統一、豐富的資源、大量的勞動力、便利的交通和科技的進步為美國社會工業革命打下堅實基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傳統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急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式來推動社會發展,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工業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
美國工業化進程迅速發展,生產技術也隨之提高,社會對人才的模式產生了新的需求:需要大批善于使用工具和機器的工人,需要不斷提高勞動者的質量。而傳統的教育制度所教會學生的內容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根本無法滿足工業化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這不僅順應了需要大量新型勞動工人的需要,也滿足了大量底層勞動人民渴望通過接受教育來獲得工作機會從而改善生活的需求。
2.大量移民的涌入對教育的新要求
美國實行開放的移民政策,由于大多數移民缺乏資金和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擔任非熟練勞動工人的角色,受資本家的剝削。此外,新移民普遍受到較早來的美國人的歧視,移民也希望通過教育改變生活現狀,這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能擴大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求能使移民“美國化”并增強本土意識。
3.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教育新壓力
工業化進程促進了城市化發展進程,1860年—1910年,城市人口由1860年的1/4增長到1890年的1/3再到1910年的約1/2,城市人口由600萬增長到4400萬。①
學校教育的壓力的增大伴隨人口增多而來。傳統美國城市中的公立學校非常少,教育質量差,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人們對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
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大量移民涌入的時代,要求能有與之適應的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改革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隨之興起,杜威的經驗課程論的誕生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產物。
(二)傳統教育的弊端
傳統教育以傳授書本知識為核心,注重教材對人的道德品質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壓抑或者忽視。
由此,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和社會整體轉型的變化,逐漸暴露出傳統教育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課程設置
傳統的課程分為兩者之間并無聯系的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這就導致了教授過程中只注重對課本知識的關注,而脫離對現實問題解決能力的關注。
2.教材
傳統的教材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了使教材適應兒童,必須從兒童的角度出發編寫教材,適應兒童各個階段的學習,并且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3.教學組織形式
傳統的教育以課本、書本知識和教師為中心,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也導致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嚴重脫節。因此面對教育需要改革的這一迫切難題,杜威的經驗課程論就應運而生。
二、杜威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
(一)經驗自然主義
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集中反對的是傳統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論,即反對經驗的主體(兒童)和經驗的客體(環境)相對立并片面強調某一方,認為發展是兒童在本能和沖動的基礎上,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不斷增加經驗的意義的過程。
(二)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主要特征
1.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組或改造。這種改組或改造,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②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論中,“經驗”的概念一直處于核心地位。杜威認為經驗產生理論,進而產生教育。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即為杜威經驗課程的“經驗”的內容。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1)教育即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人的個性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斷發展和改造。杜威提出“學校即社會”的思想,學校與兒童生活相結合和學校與社會生活是教育即生活包括的兩點內容。
(2)教育即生長
包括身體、智力和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兒童生長和社會的民主化的推進是杜威所指出的“生長”。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生長,學校教育的價值,就看它創造繼續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為實現這種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③
3.經驗課程與問題解決內在統一
在“經驗的情境”的創設中培養學生的反省思維能力并且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學的藝術即為使新的問題的困難程度足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或者繼續提供新的因素來引起疑難,使學生得到啟發,并使學生產生有助于解決問題的設想。
4.經驗課程內容的基本來源
兒童、學科知識和社會三點是經驗課程內容的來源,最終統一為兒童連續的經驗。杜威在1902年出版了《兒童與課程》中辯證地回答了兒童與學科的關系問題。真正統一兒童與學科的基礎是經驗。
杜威認為,為了達到心理經驗和邏輯經驗的有機統一也就是兒童和學科統一的有效途徑,就是實現教材的心理學化,就是把學科教材解釋為兒童的經驗,并且指導兒童經驗的不斷生長,最終可以使兒童的經驗達到成熟的邏輯經驗的水平。
5.實用主義哲學——經驗課程的理論基礎
(1)從做中學
杜威用實用主義哲學成功消解了近代以來西方精神世界典型的主客二元論,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
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終重視教育的社會性,認為促進社會的進步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杜威認為在傳統教育中將教材強加給學生,因此,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應以兒童為中心。
杜威強調“從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因此教材的選擇就需要與兒童相適應,與兒童相聯系,反對超越兒童經驗和理解能力的教學內容。
(2)主動作業
在教學方法上,杜威認為傳統的教學忽略了兒童本身的需要和活生生的經驗。杜威認為“主動作業”最終希望實現兒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持續生長的教育理想。
三、杜威經驗課程對我國音樂新課標改革中的啟示
(一)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
目前處于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點。
第一,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的一個概念,在應試教育中,只重視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現行課程體系存在著很多弊端,如在課程目標方面偏重知識技能取向,而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需求;在課程實施方面過于強調死記硬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等等。由此看出,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雖然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杜威課程理論的產生背景有所不同,但是在這次課程改革中采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的內容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并不妨礙新課程從杜威的吸取有利于我國課程改革的積極因素。
(二)音樂新課標的變化
就《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與《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更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人文性特點,更突出學科音樂的特點,注重審美與實際結合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 與時俱進
“音樂新課標”改變了“舊課標”中課程內容繁、難、舊、偏和側重書本知識的現狀,突出育人功能。重新審查、修訂和完善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這四個教學領域的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更具時代性和可行性。
2.突出學科特點,注重人文性
“音樂新課標”從學科背景、結構、審美需求和時代發展等方面論述音樂課程人文性的重要性。音樂課程對引領學生認識音樂的人文內涵和養成良好的人文品格具有重要意義。
3.加強審美與實踐的結合
在“音樂新課標”中,指出音樂課程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實踐形式才得以實施。新課標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音樂的美,激發創造力,從而全面提升音樂素養。
4.關注學生個人發展
音樂新課標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發展自我。注重讓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獲得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三)杜威經驗課程對新課標的借鑒意義
1.實踐性
杜威經驗課程的“經驗”重視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并強調“從做中學”,因此教材的選擇就需要與兒童相適應,要求充分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與新課標中注重音樂藝術的實踐性相契合。
我國新課標明確規定:“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有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新課標要求通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使自己在自信心、音樂素養、創造力和表現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學生主體性
杜威指出提出了“兒童中心論”。這與新課標中指出的尊重學生主體性相吻合。
新課標中指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在教學中,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以往傳統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生應該成為音樂實踐過程的中心,并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做到百花齊放。
除了關注學生主體性的參與之外,還應關注兒童的心理發展。新課標指出“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課程內容”。因此新課標將9年義務教育階段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小學低年級(1—2年級),小學中、高年級(3—6年級)和初中各年級(7—9年級)。這三個課程學段的內容,能較好地體現各個年級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及相應能接受音樂知識的水平。
3.思維性
杜威提出了“反省思維”,這種思維乃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④其次,還需要創建“經驗的情境”,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與環境的持續交互得到滿足。杜威的這一觀點與新課標中創設音樂情境,使學生與情境相互作用的觀點不謀而合。
新課標中指出,“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情境,學生與創設中的與生活相接近的教學情境不斷交互,在豐富活潑的教學情境中學得更快,學得更好,從而培養和提高音樂素養和能力,并且受益終身。
4.經驗性
杜威認為“經驗課程”是將兒童心理的經驗和學科中包含的邏輯經驗相統一的課程。這與新課標中重新劃分音樂教學領域以符合兒童的心理,從而促進兒童發展相統一。
新課標中指出,“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新的教學領域的劃分,不僅體現了音樂學科的在與時俱進,也體現了音樂學科本身的課程性質和自身的特色,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集百家之所長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且能對世界的教育發展和改革產生深遠積極的影響。但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其不足之處,如過分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忽略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等等。我國的課程改革應該立足我國實情,一切從實際出發,汲取其他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為己所用,批判的接受才能使我國教育健康發展。
注釋:
①JohnA.Garrat蘇The且mericanNationSince18盯:AHl'sot理ofhteUnidetastest,HaprerandRoW,NeWYork,1966,P.115.
②上海師范大學和杭州大學教育系編.杜威教育論著選,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印刷廠,1977年版,第8頁.
③[美]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2頁.
④Dewey,J.(1921/1933),How We We Thinking,Chicago:Henry Regnery,p.1.
參考文獻
[1]宋鈺琦.從杜威的教育思想看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J]. 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5:95-96.
[2]熊曉輝,鄭艷紅.《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后的變化及對教學的啟迪[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2,06:71-76.
[3]宋鈺琦.從杜威的教育思想看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5:95-96.
[4]張玉,汪亞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代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2,75:12-14.
[5]林曉星.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迅速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J].昆明師專學報,1996,02:36-42.
[6]臧興妍.論約翰·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D].吉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