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成
摘要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研究廈門市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以及它們的內在聯系。結果表明,廈門市第二、第三產業對土地利用的關聯度要大于第一產業;水利設施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要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關鍵詞 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灰色關聯;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 S27;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288-03
區域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土地利用必然會影響到產業的布局,產業結構的布局也同樣會影響土地利用類型,進而影響到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與發展[1]。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產業部門的相互協調,并且可以通過加強對土地的調控管理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發展。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可以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進區域土地整體功能的提升,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對土地利用結構的研究,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較長的歷史,并且得出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結論[2-4],對土地利用結構理論的研究較為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也趨于多樣化,都達到優化土地利用效率的目標,但是從已有的研究看,定量研究的非常少。對于產業結構的研究,國內外專家學者從理論與實際、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都做了大量的研究。關于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理論,使用不同的方法已經做了大量的嘗試[5-7]。從研究角度來看,主要是從土地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等角度進行分析;從研究方法看,主要運用了計量地理學和GIS技術以及兩者的結合;從研究內容來看,集中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在不同時期的相互關系。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相關性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8-13],但大多數研究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并沒有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兩者的相關性。為此,筆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從土地利用核產業結構的相互關系出發分析了兩者的相關性,以期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廈門位于118°04′04″ E、24°26′46″ N,屬閩南地區,東北部與泉州市,西南部與漳州市接壤,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廈門島和金門島隔海對望。2013年廈門市城區人口達373萬人,市區建成區面積為281.6 km2。廈門是我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4個經濟特區之一,和5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同時,廈門還是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臺貿易中心、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
2013年廈門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達3 018.16億元,比2012年增長9.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5.99億、1 434.79億和1 557.38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0.2%、11.1%和7.7%。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0.9∶48.8∶50.3調整為2013年的0.9∶47.5∶51.6,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1.2 研究方法
1.2.1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根據《廈門經濟特區年鑒》,統計廈門市2003~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以及各年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并采用初值變換消除原始數據量綱,轉換為可比較數據序列,結果見表1。
1.2.2 灰色關聯法。設
x1,x2,…,xn為n個因素,反映各因素變化特性的數據列分別為{X1},{X2},…,{Xn},t=1,2,…,m。因素xj對因素xi的關聯系數定義為:
式中,ξij(t)為因素xj對因素xi在t時刻的關聯系數;
k為介于[0,1]區間上的灰數,一般取值0.5。
不難看出,Δij(t)的最小值是Δmin,當它取最小值時,關聯系數ξij(t)取最大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廈門市產業結構演變及現狀分析 工業化時代是產業結構變動最快的時期。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產業結構的核心逐漸從以農業為主導的第一產業轉向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工業化進入后期后,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其地位持續不斷上升,進入后工業化時代。
由圖1可知,廈門市的工業基礎較好,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產業一直是主導產業,在2009年被第三產業超出,2012年又再次被超出,自此以后,廈門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在2003~2012年的10年中廈門市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了1.5%;第二產業的比重經歷了一次“下降-上升-再下降”的過程,但總體上下降了7.1%;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了8.6%。第二產業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第二產業的經濟總量卻從421.7億元增長到1 363.9億元,增長了223.4%。產業地位由第二產業占主導變為二、三產業共同主導的局面。
2.2 廈門市土地利用結構現狀 按土地利用現狀劃分,2012年廈門市土地利用總面積為1 699.39 km2,其中農用地占58.4%,耕地占204.11 km2,園地占184.96 km2,林地占494.12
km2,其他農用地占91.11 km2;建設用地占31.7%,居民點工礦用地占410.49 km2,城市建設用地占271.44 km2,建制鎮占45.89 km2,農村居民點占68.21 km2,采礦用地占16.51 km2,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占8.44 km2,交通運輸用地占97.38 km2,水利設施用地占21.69 km2,未利用地占195.53 km2。
由圖2可知,從2003年到2012年廈門市耕地面積大幅減少,園地和其他農用地也有所減少,而居民點和工礦用地大幅增加,交通運輸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也有所增加。
2.3 產業結構對土地利用的關聯分析 以廈門市2003~2012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例(C1、C2、C3)為參考序列,以2003~2012年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L1~L8)為比較序列,建立廈門市產業結構對土地利用的關聯矩陣:表明第二、第三產業對土地利用的關聯度要大于第一產業。
采用基于產業結構的土地分類方法:第一產業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其他農用地;第二產業用地包括獨立工礦、水利用地、居民點工礦用地;第三產業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鎮、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可以發現,從2003年到2012年第一產業用地均在減少,其中耕地和其他農用地減少幅度最大,分別達到36.3%和36.7%;第二產業用地和第三產業用地有大幅增加,其中交通運輸用地和居民點工礦用地增長最多,分別達到173.9%和51.9%。這與第二、三產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是同步的。
2.4 土地利用對產業結構的關聯分析 以廈門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類型面積(L1~L8)為參考序列,2003~2012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例(C1、C2、C3)為比較序列,建立廈門市產業結構對土地利用的關聯矩陣:
R2=
0.554 80.558 70.561 8
0.589 30.600 00.601 4
0.371 30.352 70.357 3
0.755 80.814 00.809 2
0.457 40.447 30.450 0
0.867 10.923 50.942 0
0.989 50.898 90.916 0
0.683 40.721 60.715 8
對矩陣行求和得到各土地利用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關聯度:
R21=1.675 3;R22=1.790 7;R23=1.081 3;R24=2.379 0
R25=1.354 7;R26=2.732 6;R27=2.804 4;R28=2.120 8
可見,水利設施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要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3 問題與對策
3.1 廈門市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3.1.1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護壓力日益增大,土地問題逐漸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廈門要凸顯毗鄰臺灣的空間優勢及作為兩岸交流樞紐的重要地位,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各項經濟社會事業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資源,承接臺灣本島產業外移以及廈門產業規模擴大對土地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且不適宜建設的山地比重大,土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3.1.2 耕地后備資源匱乏,耕地占補平衡任務難以落實。全市未利用地以灘涂、河流湖泊水面為主,荒草地極少,且分布零散,坡度高,不適宜開發成耕地;土地整理成本高、可增加耕地面積有限。
3.1.3 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城市土地利用與城市性質和功能定位不匹配,工業用地比重過高;城市發展空間分布不均衡,廈門本島建設過密過重,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只有66 m2,島外的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本島差距仍然較大。
3.1.4 部分區域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島外個別工業園區產業水平低,用地集約化程度相對不高,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3.2 土地利用戰略及戰略措施 加強土地宏觀調控,逐步完成廈門本島第二產業空間的置換和優化,整合沿環西海域灣區的海滄區、集美區土地利用功能,補以適度的外延拓展,促進環東海域灣區的同安區和翔安區穩步開發建設和城鄉空間發展一體化。相應地,廈門本島以外地區對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將較快增長,需保障這些地區合理的建設用地需求。
正視土地資源匱乏的劣勢,積極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加強存量建設用地的挖掘力度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力度,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顯著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隨著廈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逐步優化調整,城市發展模式將逐步向結構優化轉變,土地利用上要完善和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機制。
保護耕地和生態用地,尤其是保護基本農田,嚴格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優化生態用地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提升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構建國土生態屏障,促進社會、經濟、生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祥斌,張鳳榮,李玉蘭,等.區域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變化互動關系研究[J].資源科學,2005,27(2):59-64.
[2] 威廉,阿朗索,梁進社,等.區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劉東偉.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1.
[4] 張新長,張文江.城市土地利用時空結構演變的驅動力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1):117-120.
[5] 夏向陽,張紅輝.后工業化時代沿海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及其驅動力研究——基于深圳,廈門,青島,寧波 4 市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8):21-25.
[6] 劉艷軍,李誠固,徐一偉.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與空間結構形態演變研究——以長春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7,22(4):41-45.
[7] 邱靈,方創琳.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縱向測度與橫向診斷模型及應用——以北京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0(2):327-337.
[8] 劉富剛.測度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關系的方法探討[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4):453-457.
[9] 臧琦.遼寧省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關性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13.
[10] 李培祥.城市產業結構轉換與土地利用結構演變互動機制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1):1006-1007.
[11] 張穎,王群,王萬茂.中國產業結構與用地結構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2):4-11.
[12] 但承龍,熊華.海南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發展關系研究[J].資源科學,2010,32(4):718-723.
[13] 孟媛,張鳳榮,姜廣輝,等.北京市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的關系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