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國家;中國議題,已成世界議題。
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
中國經濟話題是西方媒體、學術界以及外交界的重點關注對象。怎樣解讀今年7.0%的經濟增長預期,看法各有不同。外交官們多從實用主義看待這個數據,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注意到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對2015年GDP增長的表達為“7%左右”。“‘左右意味著今年中國GDP增速可能為6.8%,也可能為7.2%。不管真實數據是多少,最后的增長率應該是可持續的?!迸岬率⒈硎?。
在西方媒體眼中,中國經濟增速減緩意義何在,既是一個長期關注的話題,在短期之內又無法找到答案。
它們力圖給這一數字尋找某種方式的解讀。首先尋求的是7%是否具有合理性。
同時,西方媒體又注意到2015年將可能是中國在25年來GDP增速最低的一年,擔心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會于己不利。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宣布調低GDP增速之后,包括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內的大部分重要的西方媒體,立刻注意到了亞洲主要股票市場馬上下跌這一情況,并暗示股市的變動,與中國經濟增速之間的動態聯系。而《華爾街日報》則說,增速下調并沒有“嚇到(在華)外資企業”,但是同時又聲稱,由于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它的經濟增速下調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全球影響。
究竟什么才是“改革”
對中國的“改革”議題,西方媒體、駐華外交官之間的看法差異甚大。
西方媒體眼中改革的含義明顯比較狹隘,僅僅指向經濟改革以及政治改革。朝日新聞在3月中旬發表的社論含糊不清地將改革指向于政治改革,稱中國的改革應該“惠及人民”。這個日本的熟悉中國的老牌媒體同時說:“在世界政治當中,有時候發動一場改革的困難,要遠遠大于發動一場革命。”
而在西方國家駐華外交官眼中,“改革”所包含的內容要比媒體定義的更加具體。他們首先關注改革本身能否給自己所代表的國家帶來具體利益,因而將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改革的詳細措施。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認為,新的《外國投資法》的修訂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2013年,德國就已是歐洲國家中最大的對華投資國,而且投資增幅迅速,當年增幅達44%。
其次,西方外交官們本能地關注中國在依法治國反腐以及消除社會不平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歐盟駐華使團在其網站上將“支持中國朝著一個基于法治和尊重人權的開放型社會轉變”確定為其對華主要政策之一。
中國外交向何處去
“2006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外交政策,一直使用‘負責任這個詞語。這一次提出‘積極參與,這意味著中國將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迸岬率⒄f。
在中國外交這種政策性很強的話題前,西方媒體多發言審慎,較多關注中國外交當中一些潛在的沖突性因素。
總的來看,駐華外交官們和西方媒體在看待中國問題上有不同視角:前者主要為政治利益服務,導致其對中國的認識也相對現實主義;而西方媒體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它提供了大量的中國話題和報道供讀者了解情況,同時媒體的中國議程相對靈活,對外交官實用主義視角和學者的理論性研究是一種補充,不過其結論也往往和媒體本身的立場以及商業利益的需要有一定關系。
不管如何評價,中國已經不再以一個單一的形象出現在世界面前,而是全方位、立體式被世界聚焦。
(《南方周末》2015.3.20 吳夢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