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濟寧市市長梅永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每天工作都在十個小時以上,早上8點出家門,很少在晚上8點前能進家門。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是常態,而且幾乎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我所有工資收入加起來,才7000一個月,誰相信啊?下面的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月收入3000多,還趕不上在工廠打工的。”
如何看待和對待政府官員,是政民關系一個重要參照系。濟寧市市長認為社會應更加理性對待政府官員,潛臺詞顯然是社會對官員存在言過其實的誤解和偏見,在凡官即貪、有權任性的抽象認知下,對官員的努力視而不見,官員不被信任甚至被有意抹黑,抱屈呼吁反映出政府官員群體內心的焦慮。但是,這種焦慮的表達通常只有一個邏輯:自己的付出很多,回報很少。
抱屈不無道理,代表了許多政府官員的心聲,但這樣的表達又是軟弱無力的。首先,拿縣長工資與打工者相比在社會看來顯得很不厚道。單純就政府官員而言,工資不代表身份與待遇,官員還有養老保障、住房保障、職務消費等一系列令普通勞動者艷羨的福利,僅僅這些足以保證官員的生活條件比普通人優越。
其次,政府官員的“忙”離百姓還真的有點遠。官員都忙啥?內容上忙發展、忙GDP、忙穩定、忙城市建設,形式上忙開會、忙招商、忙接待、忙穩控。遺憾的是這些很多都與老百姓沒有關系,走不進群眾的心里,解決不了群眾的問題,官員再忙對于公眾來說都是無用的。
在既定的語境下,一味的抱怨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堅決做廉潔的從業者、改革的推進者、民意的尊重者、民生的維護者,用行動取信于民,才能促進社會理性的歸位,才可能贏得苦盡甘來的轉機。
(光明網2015.3.17 木須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