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國,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記者日前在調研中發現,我國建筑幾乎在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使用,再到拆除和廢棄物利用的每個環節,都存在巨大的資源能源“浪費黑洞”。不僅如此,我國房地產項目違法違規現象也不少。
房地產開發商很“任性”
據河北省住建廳介紹,2011年以來,該省共開工房地產開發項目3386個,存在違法問題的有2079個,違法比例達61.4%。其中,河北省會石家莊市違法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比例高達93.8%。目前,河北省正在開展全省房地產開發建設違法行為專項整治,預計在6月底進行驗收。
雖然我國房地產項目違法違規現象不少,但一個省份、一個城市的違法項目比例如此之高,還是不免令人震驚。這說明當地房地產開發商很“任性”,相關法律法規未能有效約束他們。根據相關制度規定,開發商預售商品房時具備五證才算合法,即《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證》和《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然而,上述報道披露,有的項目未取得相關證件就擅自開工建設,有的違反規定批少建多、批低建高,有的則違法擅自預售。也就是說,不僅違法項目比例驚人,而且違法問題也很多。
從報道來看,河北省超六成房地產開發項目違法,石家莊市超九成項目違法,這是全面自查得到的。如果不是各地自查,而由河北省住建廳直接摸底,或者監督各地互查,地產項目違法比例和問題會不會更嚴重?
一個城市違法房地產開發項目高達九成多,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思。在一個成熟市場,即使某些開發商想違法也難以得逞,一是有市場監管者“在場”;二是競爭對手之間會形成監督;三是違法要付出巨大成本。以此來看,石家莊的樓市距離成熟市場還很遙遠,不僅監管不力,而且違法成為一種傳染病,在企業之間流行,開發商也敢于藐視違法成本。
因此,如何整治已經發現的違法問題,對當地有關方面是不小的考驗。
其一,能否對所有違法項目嚴格依法懲罰是一種考驗。對于房地產項目違法問題,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有明確規定,房地產執法部門能否嚴格執法,還有待觀察,特別要警惕在處罰過程中出現“人情執法”、“關系執法”等問題。
其二,從房地產項目違法問題中能挖出多少“蛀蟲”是一種考驗。房地產是我國腐敗高發領域之一,很多開發商之所以敢違法,是因為有某些官員在背后“撐腰”。因而,專項整治工作的重點之一應該是去發現腐敗線索,挖出項目違法背后的所有“蛀蟲”,依法懲治腐敗。
其三,能否對所有失職、瀆職官員“一網打盡”也是考驗。這么多項目在監管者眼皮底下違法操作,當地監管者不可能看不見,是不是看見后不作為?可以說,在每個違法項目背后,都有一個不作為的職能部門,而每個不作為的部門中,都會有不作為的官員,必須嚴懲不作為和違規違法的官員。
河北省此次能主動對房地產市場違法問題“揭丑”、“開刀”,值得充分肯定。河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通知也要求,對在專項整治及今后日常的監管工作中,干預、插手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領導干部,要依法依紀追究責任,這樣的態度也值得贊賞。我們希望住建部和其他地方政府也能鼓足勇氣,狠治房地產開發違法。
規劃設計貪大求洋
除了房地產項目違法問題多,建筑規劃浪費問題也極為嚴重。專家認為,在我國許多地方,任意改規劃、樹地標、建廣場,這樣的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無法估計。一些部門不盡合理的規定,更進一步加深了規劃的鋪張。“有的部委規定,建大學至少要占地500畝,這讓一些土地緊張的地區難以承受,也導致了規劃被動浪費。”一位地方規土部門負責人說。
貪大求洋已成為國內許多建筑設計的通病,一些城市追求地標建筑的標新立異,高價買外國設計方案,重奢華、講排場、大量使用昂貴建材、無謂擴大景觀面積、盲目追求外觀新奇而大大提高造價。
“中國遠沒有富到可以成為外國建筑師‘試驗田的地步,有些工程造價幾十億,中國施工方的利潤少得可憐,而外國設計企業卻開出總造價10%以上的‘天價,遠遠高于2%的行價,帶來的還是怪異設計導致的造價成倍上升。”建筑專家、上海城建副總裁吳杰說。
“許多地方政府熱衷于地標建筑,審批時由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集中審批,基本是只看相片和外形,基本不考慮是否綠色節能。而在國外,業內專家最有發言權。”上海一位建筑規劃設計院的院長說。
由于長期依靠粗放發展模式,我國建筑業施工環節中,從水、電、能耗到人力資源,再到時間成本,浪費都極其嚴重。上海市建管委主任湯志平說,我國建筑結構標準依然存在“肥梁胖柱、傻大黑粗”的問題,“由于設計施工精細化程度不高,為了確保結構安全,我國建筑存在建材浪費問題,一些國內機場遮雨棚建造巨大,用鋼量驚人,遠超出實際功能的需求,完全是浪費。而且現在鋼筋強度、混凝土強度已經大幅提升,根本無須過度消耗。”
上海城建集團科技部主任林家祥說,我國建筑施工過程中資源消耗大,浪費不勝枚舉:比如施工常用的建筑模板,一般只能用三四次,技術最好的工人也只能用七八次,帶來巨大的木材浪費;由于普遍采用現場加工方式,施工中鋼筋、鋼材及其它原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損耗和短料,僅這一項原料浪費就在3%以上;再如施工安排不科學,導致大量非必要運輸產生巨大浪費,加上現場施工周期長,為交通、環境帶來長期影響。
畸形政績觀與GDP追逐癥
由于規劃設計的不科學和施工的粗放,有的地方出現不少“短命建筑”。
我國建筑“短命”長期備受詬病,經分析其往往是兩種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建筑標準過低或質量不高,縮短了使用壽命,如此前浙江奉化一座房齡僅20年的居民樓坍塌造成多人傷亡,為我國建筑質量敲響警鐘;二是由于規劃調整、經濟利益驅動、追求GDP等因素,對正常使用的建筑物拆除,人為縮短了建筑壽命。
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總裁張樺說,我國某些建筑的壽命連歐洲國家的1/4都不到,很大的問題就是“長官意志”人為拆除,不但破壞了城市的肌理,而且造成巨大的浪費。
“老舊建筑結構整修、功能改造都是主流的做法,歐洲、日本都是如此,很多建筑通過功能調整煥然一新,如上海外灘著名建筑群,幾乎都經過加層、整修、改造,照樣可以使用上百年,而我們新建建筑卻如此短命,值得深思。”
由于畸形政績觀和GDP追逐癥的影響,國內城市大拆大建成為普遍現象,據統計,我國每年老舊建筑拆除量已達到新增建筑量的40%,遠未到使用壽命限制的道路、橋梁、大樓被拆除的現象比比皆是,帶來的浪費尤其嚴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說,中國建筑過剩在局部已經顯現,最大的浪費在于大拆大建,一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建筑已經開始推倒重來,雖然創造了大量的GDP,但浪費代價是巨大的。
“歐洲從華沙開始嘗試傳承歷史文化的舊城改造,以整修改造為主而不是盲目拆除,后來傳遞到布拉格、維也納等許多城市,既經濟又文化,跟我們大拆大建的‘豪氣迥異。”
目前我國每年建筑物拆除量高達數億平方米,然而資源價值極高的建筑廢棄物利用率卻極低。僅在上海,每年建筑廢棄物總量就達到2330萬噸,其中30%左右(約700萬噸)是廢棄混凝土,但這些最具有資源化利用價值的廢棄混凝土大部分僅作填埋或初級利用,浪費了巨量的建材資源。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李靜說,實際上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制造出的建材性能也非常好,但由于成本稍高,造成大量被棄用,大量“變寶為廢”造成浪費不說,很多地方還是僅顧眼前利益,違規使用黏土磚,破壞生態環境,情況十分嚴重。
(《中國青年報》、《經濟參考報》20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