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晚間,上海市閔行公安分局交警茆盛泉在執法過程中因被一輛違章行駛的汽車拖行,重傷不治而離開人世。
這早已不是第一起交警執法傷害事故了。最近兩年,交警在執法時遭遇違法者逃避處罰、暴力抗法、強行闖關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少交警因此而受傷,甚至犧牲生命。
爆發式增長的中國汽車社會還處于野蠻時代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至2010年間,中國警察因公犧牲2182人,負傷15734人。公安部有關負責人最近透露,2014年共有393名警察犧牲。其中,因同犯罪分子搏斗、執行任務中發生交通事故犧牲人數較多。
是什么把交警暴露在了危險之中?這得從中國汽車的增長與發展說起。
按照國際慣例,每當百戶居民汽車擁有量達到20輛以上,這個國家就進入了汽車社會。自2009年汽車業產銷量突破千萬輛以來,中國便開始加速步入汽車社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一位專家曾表示,與國外發達國家花費一個世紀建立的成熟交通文化相比,中國交通環境無論從觀念、法治意識到行為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個典型的對比是,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車流量大,車速也很快(110公里/小時),但是車輛井然有序、勻速前進,很少有左穿右插的情況出現。作為司機只要保持和前車相對靜止的狀態即可,可處于比較放松的狀態。
但在中國的城市快速路和部分高速公路上,車流量未必很大,但車速與美國相比卻并不算快(80公里/小時),但路上車輛的相對速度相差較大,常有穿插情況出現。
原因首先在于司機、車輛的快速增長,每天大量新增司機上路,他們駕駛經驗不足,路況不熟,對交通規則本身也不熟悉、不遵守。更重要的因素是,全民的法律意識,公共素質跟不上,主動學習和遵守規則的意識淡漠。
漠視規則在這次上海的事故中體現的特別明顯。監控視頻顯示,當時肇事車輛忽然加速超車,企圖進入左轉車道,但由于沒能加上塞,車子停在了停車線外。交警糾正后,退回直行車道停車線以內。不過,后來肇事車輛并沒有直行,而是又緩緩插入左轉車輛待轉區,并且忽然加速轉彎,交警被車輛拖行數米后甩在地上,頭部后背著地,再也沒有起來。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2012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在2023名受訪者中有86.5%說自己身邊有很多“路怒族”。路怒族一上路就頭痛和反感周圍人的不文明駕駛習慣對自己的干擾,比如過慢、隨意使用遠光,魯莽并線等等。他們總是在找發泄的途徑,狂按喇叭,一路痛罵,甚至去與別車追逐。這些帶著情緒開車的人,反而更容易違章行駛。而一旦這些“路怒族”遭遇交警執法,就容易對執法交警產生抵觸情緒,將交警當成情緒宣泄的對象。
司機攻擊交警是什么心態?
司機與交警沖突的原因還包括近年一些交警在執法時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無原則的妥協,這對很多人就產生了一種心理暗示:“處罰可以商量”、“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越鬧越有理”。由此,大鬧現場,毆打交警的現象屢見不鮮。
另外,一部分交警自身的不法行為也損害了交警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認為交警執法就是出于利益驅動,是為了罰款。
在上海的此次事故中,引發抗法沖突的心態是另一種典型。行車記錄儀記錄下這樣的對話:茆盛泉一直讓孫某往前直行,孫某表示后面還有很多車輛像自己一樣打算左轉,不肯聽從指揮。在后來接受記者采訪時,孫某也說:“我心想他干嘛盯著我,刁難我,這么多車子,為什么偏偏找我。……我覺得交警的執法有問題,我有抵觸情緒。我覺得他是有意針對我,我當時說,大家都那么辛苦,你何必呢?”
原理還是意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的那句話:“刑罰的威懾力不在于刑罰的嚴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當中國道路上的車輛處于普遍違法狀態,但只有部分人成為被處罰的對象,那么交通處罰的威懾力就遠遠不夠。而且這些被處罰的人會生出強烈的不公平感,認為是自己運氣不好,甚至歸咎于別人針對自己。
交警該如何保護自己?
站在繁忙的路口,交警面對著難以預料的交通狀況,危險隨時可能發生。
有網友提議,為了保護交警的安全,應該給他們配槍。但這對現實并不會有什么幫助。就拿此次事發地上海來說,這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想象一下在這里可能因為交通違章而發生好萊塢一樣子彈橫飛的火爆場面嗎?這種危險和混亂本是交警需要極力避免的。
交警在一線執法,還是應當將保障生命放在第一位。用血肉之軀去攔截違法車輛顯然不應提倡。至少,中國交警基本上都已經配備執法記錄系統,很容易記錄下車輛號牌信息,可以事后對違法者進行追究。這一個路口攔不下的違章車,還可以在下一個路口創造機會去攔。
與此同時,交警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在崗訓練,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學習單警裝備使用技能等,來提高自我保護技能。
(鳳凰新聞 201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