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石家莊市民李貴欣將一紙訴狀遞交給了裕華區人民法院,擬起訴市環境保護局,要求賠償1萬元。“在霧霾當中,我們是受害者,不僅健康受到威脅,經濟也遭受損失,而這個損失是應該由政府、由環境管理部門來承擔的,因為政府收了企業的稅,是受益者。”
李貴欣的理由并不太被認可,此前一天,李貴欣先后到河北省高院、石家莊市中院申請立案,均未被受理。
政府該為治霾不力對市民承擔賠償責任嗎?上級政府處罰下級政府,對于治霾而言是否可行?法律對于治霾該如何作為?
對此,劉錫秋律師表示:在判例法國家和部分大陸法系國家,這種新型訴訟法院不但要受理,而且還要作出判決,以作為今后處理此類訴訟的法律依據或判例。但是,目前我國還做不到對所有的社會糾紛全部用法律和司法手段予以解決,特別是對這類新型的、公民向行政機關提起的霧霾損害行政賠償訴訟進行受理和審判。因為,要確定霧霾的產生與被告的行政不作為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比較難。
王新民律師也認為,以霧霾污染環境、個人遭受損害為由起訴要求賠償,首先存在法律障礙,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公民個人是不能以污染環境為由直接起訴政府或向政府索賠。況且,這個損失的確定怎么界定?如果允許個人以環境污染為由直接起訴政府索賠,客觀上也缺乏可操作性。(《新法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