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許衛兵,首批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006年,許衛兵提出“簡約教學”主張,并展開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建構,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年來,許衛兵把研究方向更多集中到教育的對象——學生身上,開始了剖宮產兒童學習關懷的研究,在他看來,那種越符合教育規律、越貼近兒童本性、越回歸生命本真、越具有個體指向性的簡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學。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呈現了許衛兵和他的團隊進行剖宮產兒童學習研究的心得體會、研究案例。雖然這樣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是,它帶給我們的認識和思考在某種意義上超過了研究本身。
摘要:在我國,剖宮產“出生”的孩子占比很高。醫學上,剖宮產并不是一種分娩方式,更非億萬年來人的基因所“預設”,其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從兒童學習的角度研究這種影響的存在表現,并進行適當的教育“干預”,可以更好地堅守兒童本位,確立兒童立場,讓教學簡約化的理想更有根基,更具內涵。
關鍵詞:剖宮產兒童;學習關懷;主體發展;簡約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5A-0012-05
一
在走上工作崗位的前25年和開展簡約教學研究的前5年中,“剖宮產”這一醫學上的常規研究領域從未進入過我的視線,估計很多老師也從沒想過,教一批孩子難道還要問他們是不是剖宮產的嗎?
隨著走向兒童主體發展的簡約教學研究課題的展開,我將目光從群體兒童向個體兒童轉移,也就是說不再泛泛地去談十歲的孩子、八歲的孩子,三年級的孩子、五年級的孩子,一班的孩子、二班的孩子,而是聚焦到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等學生個體身上。在我看來,每一個生命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在《完人教育論》中所說,每個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無法與世界其他諸物互相置換的大宇宙。這些大宇宙在通過自身的發展完善而發揮各自的天性時,將呈現出一個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松竹相別菊堇各異的、獨一無二的美妙世界。
這樣的認識其實一點也不新鮮,因為,在傳統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中,一直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學法則可謂耳熟能詳。即便是當代,教育要秉持兒童立場,將差異作為資源,追求和諧共生與個性化發展的呼聲也非常響亮。然而,深究一下,所謂兒童的個體獨特性我們到底把握了多少呢?我們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說清楚自己班級上的張三、李四、王五之間的天性差別呢?在同一幫孩子身上出現的學習問題,是因為共同的認知原因還是出于先天的生理差異?這些問題,很多老師不僅說不清楚,甚至于連想都沒有想過。換句話說,我們天天把“兒童”放在嘴邊,可是我們對兒童真正的了解卻微乎其微,尤其缺乏生命科學的理論常識。
二
偶然的機會,我們邀請到北京師范大學長期從事特殊兒童矯治研究的錢志亮教授回老家講學。他的“回到原點看人”的生命教育報告,用很多很多的數據為我們揭開了神秘而又神奇的生命世界。比如,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幾率:爸媽結合是30億分之一;爸爸可能一生“播種”2000次,種“我”的幾率為2000分之一;“播種”的那次正好是媽媽的100~249次排卵期之一,即666分之一;唯一受精幾率是10億分之一。比如,生命在娘胎的發育:每2個受精卵只會有1個成功著床;每8個著床后的受精卵中,在生命孕育的278天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有一個胎死腹中沒見到天日;每15個人出生的時候就會有1個遇到出生障礙——和媽媽一起過不了鬼門關;等等。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有關剖宮產的理論。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剖宮產不是一種分娩方式,而是解決難產的一種手段。億萬年來的生命進化,為人的孕育和出生都設計好了一個個不可或缺的程序,如果我們繞過任何一個必須的程序,對生命都將是一種損害。也就是說,沒有讓孩子經過子宮的收縮和產道的擠壓,就把孩子“生”出來了,無疑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醫學研究表明,剖宮產剝奪了孩子最原始的幾種學習:
第一個就是呼吸的學習。孩子出生前原本是懸浮在羊水中的,出生過程中,羊水慢慢破了,羊膜就會貼著孩子,孩子感覺不舒服了就會反抗,一反抗就會產生宮縮,這種收縮會把孩子肺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體液給擠出來,把呼吸道給打通,再加上孩子出來的時候,大氣壓會先作用于鼻腔,再作用于胸腔,最后作用于腹腔,所以,孩子順產的過程,就是一個呼吸學習的過程。剖宮產的孩子總是容易犯咳喘病,就是因為沒有經歷這種學習過程。
第二個剝奪的是觸覺學習。原本孩子是有胎盤緊裹著,當產道使勁壓著時,孩子就清楚哪兒是我的,哪兒不是我的,在腦子里建立一個身體的地圖,這對他是一種觸覺學習。如果這個地圖沒有建立,孩子出生以后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問題,叫感覺統合失調,簡稱“感統失調”。所以你會看到感統失調的孩子絕大多數是剖宮產的孩子。
第三個剝奪的是神經系統的協調發展。孩子出生時,子宮收縮會讓產婦腹腔內的血流減少,如何度過這幾十秒的困難時期,如何保證在缺氧情況下心腦神經不受到損害,胎兒的很多神經不得不起著調節作用。胎兒在產道中的皮膚感覺、壓迫痛覺、運動感覺、溫度感覺,都會對他的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刺激,這實際上就是新生兒早期智力開發的第一課。
第四個危害是心理危害。剖宮產先是媽媽肚子被打開,然后子宮被打開,接下來先把羊水放掉一部分,然后就把這孩子往外薅,薅的這個過程會對孩子有一個驚嚇,這個過度的驚嚇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大家都知道孩子原本是懸浮在羊水之中的,飄著非常舒服,忽然一只手伸進來就把他往外薅,往外拽,從那個黑乎乎的地方一下子拽到那個光亮的世界,這個驚嚇將持續這個孩子生命的第一個周期——女孩7周歲,男孩8周歲。剖宮產的孩子和自然分娩的孩子睡覺不一樣,趴著睡,一驚一乍的;經常夜里莫名其妙地哭,睡覺不許關燈,關了燈不許關門,關門也得留條縫。這個驚嚇,醫學研究告訴我們,會使得這個孩子腎上腺素分泌量達到一個心臟病人發病時候的30倍。說得通俗點,就是這孩子得死30回,可是這孩子生下來是為了活,所以咬著牙,這個驚嚇再加上后天止咳鎮喘藥的配合,使得現在的研究發現剖宮產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癥的概率是自然分娩孩子的10倍。
第五個危害就是,降低了新生兒的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使得這個孩子成年之后更容易有感染性的疾病,更容易患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肥胖這些疾病。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有的孩子是很遺憾的,278天在媽媽肚子里都是平安的,有可能會功虧一簣,出生的這一天出事了;而對有些孩子來說,是抱憾終身的,因為出生時的一些損傷好多是不可逆的。好多孩子身上的好多問題實際上是源于他在出生過程中的一些因素。[1]
三
剖宮產的理論之所以引發我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把我的研究視角從孩子的出生方式引向了孩子出生后的生長和成長的現實關注。如果真如上文中所說的剖宮產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具有眾多影響,那這種影響是如何發生的?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的?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異常”表現?又如何基于孩子的生理基礎和現實表現進行有效的學習干預呢?我們是否會因為我們的無知(主要是對剖宮產理論)而不能容忍學生的“錯誤”,甚至于批評孩子、謾罵孩子?各種錯誤的發生,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而言,是偶然還是必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剖宮產所衍生的各種危害會不會逐漸消失?在什么時候分幾個階段消減或消失的?一大堆的問題在我的腦海中徘徊。
經過一番檢索,我發現,在醫學界關于剖宮產的研究還真不少。“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普通醫院,剖腹產的比例不應該高于10%,在專門收治疑難病例的特殊醫院,剖腹產的比例也不應該高于15%。”[2]“英國、瑞典、挪威等國的剖腹產率都在15%以下,日本更是常年保持在10%以下。”[3]全社會也在關注我國剖宮產比例逐年遞升的原因,討論解決的辦法。然而,從教育和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研究剖宮產兒童學習的資料,鳳毛麟角。當教育學、心理學這兩大教育理論支柱愈漸豐滿和成熟時,為何生理學理論卻沒有能得到教育人的重視呢?是不屑關注,還是有意無意地疏忽?抑或是這里面根本就沒有什么“文章”可做?
往后的日子,我開始持續不斷地關注這一話題,并陸續查找到一些關于剖宮產兒童在學習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在視覺方面,會比較粗心,閱讀漏字串行、翻錯頁碼,常把數字或文字寫顛倒(例如把9寫成6,把“朋友”寫成“友朋”),字的大小不一、出圈出格;在聽覺方面,聲音來源的辨識力不足;在語言發展方面,開口說話晚,有口吃或口齒不清的現象,學唱歌慢;在本體感覺方面,不會跳繩、拍球,愛發脾氣,站無站相、坐無坐相、看書托腮,發胖(虛胖)、懶散;在前庭平衡方面,觀測距離不準,左右不分,轉圈就暈、不記路,常有頭暈或跌倒的感覺……有了這些稍顯具體的現象描述,我就開始了在現實生活中的診斷研究。
有一次,遇到我們學校的保安隊長,他和我聊起女兒的數學學習情況。他女兒剛剛上小學一年級,比較明顯的學習表現就是學的東西都懂,但一動筆就出問題,看錯數字的,忘了寫得數的,甚至于考試不寫名字的,整道題空著沒動的,總體看來就是非常“粗心”。我一想,這不是明顯的因為視覺能力弱造成的學習障礙嗎,于是就詢問他女兒是不是剖宮產的。他頗為驚訝,眼睛直直地看著我說:“是啊。這和剖宮產有什么關系嗎?”我告訴他,剖宮產的孩子在視覺方面會有一些差異,主要是觀察不細致,容易看錯數字,閱讀漏行;不要輕易地去責怪孩子,要多多提醒她閱讀要仔細,或者用手指點著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些差異會逐漸消減。保安隊長一邊聽,一邊若有所悟地點著頭。
“初戰”告捷,我開始找到點兒感覺。我相信了,剖宮產絕不是“溫柔一刀”,其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一定會在后天學習中有所表征,只是這種表征會因人而異,或隱或顯,需要我們細致地觀察。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發生在我和保安隊長之間的故事,同樣“復制”到我和其他幾位家長朋友的交流中,我做出的“你的孩子是剖宮產吧?”這一判斷,至今保持著100%的命中率。當然,和保安隊長一樣,所有和我交流的家長對剖宮產兒童的認識也都幾乎為零,他們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可也從來沒有把孩子的學習表現與剖宮產掛過鉤。看來,給予剖宮產兒童以特殊的關注、關懷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很現實,很重要。
四
2013年暑假,我到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任校長。由于這所新學校是從一年級開始招生,逐年遞增一個年級,使得我有比較多的便利條件在一年級開展剖宮產兒童學習情況調研。
我們首先進行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在學生信息登記表上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出生方式“順產”“剖宮產”的選項。原來只是聽說現在的剖宮產比例高,但是本地區的情況到底怎樣,并不是很清楚。調查發現,一年級招收329名新生,剖宮產兒童235人,占比71.4%。看到如此高的比例,我著實嚇了一跳。莫非縣城剖宮產的孩子都集中到了我們學校?我又向縣計生委的朋友要了相關資料,他提供給我一份近20年來本地區剖宮產出生比例數據:
從統計表可以看出,2009年以前,我縣剖宮產率逐年提高,1992年全縣剖宮產率僅9.13%,到2008年全縣剖宮產率達到67.93%。據說,個別醫院剖宮產率甚至高達80%以上,遠遠超過了我省二級醫院剖宮產率不大于25%、一級醫院剖宮產率不大于15%的控制目標。如此看來,我校的調查數據和我縣的整體情況是基本一致的。當然,就我從全國統計的數據和權威部門發布的資料看,本地區剖宮產的比例相對偏高,但毫無疑問的是,剖宮產已經成為很多孕婦鐘愛和首選的“生”孩子方式,在我們整天面對的教育對象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剖宮產兒童。當我們談到尊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兒童、成就兒童時,這都成了回避不了、更不能無視的客觀現實。
“面向事實本身”的現象學研究方法成了我們關注剖宮產兒童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基本方法。基本的做法有:
1.“亮”身份。我動員老師們將教室里座位表上孩子的名字按照“順產”“剖宮產”寫成兩種不同的字體,以便在觀察、對比時能很快“識別身份”(當然這種“識別”學生自己是不知道的)。
2.做分析。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進行小組合作、參加學業考試后有意識地進行錯題類型、失分率等分析比照,看看剖宮產和順產的差異。
3.寫日記。加強對學生個體的觀察研究,拍攝圖片資料,形成了針對20個剖宮產兒童為期一學年的較為完整的觀察日記。為了更加真實地了解剖宮產手術的情況,我們穿上手術服親臨婦產科的手術室觀看一臺剖宮產手術,并寫下了詳細的觀察日記。
4.建檔案。我們開始建立部分剖宮產兒童學習檔案,并進行相關跟蹤研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們屢屢有驚喜的發現。比如,一位數學老師看到一位學生翻頁碼時總是比別人慢,并據此猜測她是剖宮產兒童,在證實后進行了半學期的指導與觀察。老師們還發現,剖宮產兒童在數學學科學習中出現的癥狀表現得最為明顯,比如,看錯數字,漏做題目;大部分剖宮產孩子在課堂上有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在體育活動中有動作不協調等傾向。當然,學校里更多的變化是,大多數老師面對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好時都變得謹言慎行,進行針對性教育時都要想一下這個孩子是否是剖宮產,問題的原因是生理性的,還是習慣性的,生怕因自己的疏忽而誤傷了孩子。
5.作“干預”。我們嘗試著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干預”,比如,板書時盡可能把字寫大,讓最后一排的學生都看得清清楚楚;多使用彩色粉筆,以增強信息的刺激強度。比如,學生使用的考查卷等除了字號放大,還盡可能增加行距,特別重要的地方用黑體字加粗。比如,老師將動手操作型學習引入常規課堂,讓小孩子在課堂上有肢體活動,同時還增加課中操,避免長時間的靜坐。
6.聚合力。利用學生家長會,我們請全體家長觀看《換一種方式愛孩子——出生方式影響大》專家視頻,讓更多的家長能了解剖宮產容易引發的后天學習表現,增強對孩子的理解與寬容,與學校一起共同給剖宮產兒童以特殊的關懷。目前,總體看來這種“干預”是積極有效的,雖然我們還無法梳理出成熟的經驗,更拿不出成套的理論,但是,這項研究的確有著無限廣闊的前景。
五
在剖宮產兒童學習關懷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和上百位老師、數千名家長以及部分高層次教科研專業人員、專家、學者進行過對話,幾乎所有的人都對這一話題產生好奇,尤其是經歷過剖宮產“生”過孩子的人,不由自主地就拿我講解的理論和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進行比照。應該說,比照的總體情況是相似度較高。當然,也有人反映他的孩子開口說話并不晚,協調性并不差,膽子并不小,視覺能力并不弱,比較安靜并不好動,甚至于各方面比同齡人起步還要早,發展得還要好。還有人總是會詢問:“剖宮產好的地方在哪里?”“順產也有不好的地方嗎?”應該說,提出這些疑問都很自然,也很實際。由于研究時間太短,這些問題目前還都很難一一回答,但是,從研究的角度看,大家的表現和疑問帶給我很多的思考。
第一,要認識到群體和個體的關系。剖宮產對兒童的衍生危害是就剖宮產群體而言的,并不代表每個個體或者每個個體的所有方面都一定“對上號”。比如,說話起步晚,就我身邊的例子而言,幾個說話比較晚的兒童都是剖宮產。有一個孩子是七個月早產的,媽媽是高齡產婦,生產時腸梗阻手術、剖宮產手術一起做,孩子出生后2歲才講話。但是他的注意力超好,6個月時聽到新聞聯播的音樂就能坐在電視機前看完30分鐘——盡管他好像什么都不懂;他的記憶力也很好,到街上不經意間看到一樣東西,數日后再次路過還能記起來。有一個親戚家的小孩是10月懷胎正常剖宮產,孩子現在已經上小班了,吐字還不清楚。但是,還有一個親戚家的女兒,也是10月懷胎剖宮產,可她的語言、動作、注意力各方面一點不比順產孩子遜色,甚至還顯得有些超常。因此,研究剖宮產兒童同樣得回到每一個個體,不同的個體依然具有其無與倫比的獨特性。切不可以偏概全,以點代面,更不能生搬硬套。
第二,之所以要給剖宮產兒童以特別的關懷,并不是說媽媽剖宮產就有了不可饒恕的罪過,而是要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能因為我們的無知而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因為人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更何況幼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智力、情感發展的關鍵期。事實上,隨著年歲的增長,剖宮產兒童和順產兒童在生理上的諸多差異都在消減,至少目前還沒有科學的研究證明成年人因出生方式不同而在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覺、前庭平衡等方面有多大的差異。故而,這個話題的提出,其意義就在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多了一個新的視角,其價值遠遠超過研究本身。用錢志亮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由了解生命而生出一種敬畏,由敬畏生命而生出一種珍惜,因珍惜生命而善待生命,因善待生命而呵護生命,因呵護生命而捍衛生命!
第三,剖宮產比例居高不下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公布在醫學雜志《柳葉刀》網站上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剖宮產率達46%,是世衛組織記錄的全球最高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廖秦平說,我國的實際剖宮產率要比世界衛生組織46%的調查結果還略高,至少可達到50%。中國選擇剖宮產的孕婦中,有25%完全沒有必要剖宮產。[4]當然,如果實在不具備順產條件(如胎位不正、生產過程不順、超大嬰兒、孕婦身體疾病原因等),必須剖宮產時,就應該剖宮產,畢竟,世界衛生組織還有15%的允許比例。一次我在哈爾濱講學,講完后一個老教師匆匆走上講臺,她說她的女兒下個月就要生了,醫生建議她剖宮產,因為孩子的胎位不正,問我怎么辦?我說我不是醫生,但是,如果醫生診斷順產有高風險,還是要遵從醫囑,母子平安是第一位的。剖宮產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做家長、做老師的對它一無所知。
我很高興,在我將簡約教學研究的視角從群體兒童轉向兒童個體的過程中,我找到了這樣一個神秘而又神奇的研究視角,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相關的意識,不斷地關注研究進展,給我加油和鼓勁時,的確有一種成就感。但我又很茫然,畢竟這樣一項研究難度很大,“隱蔽性”很強,需要醫學、現象學、生命科學、教育科學等眾多學科的理論支持,而對這些領域我了解甚少,渴望得到強大的技術援助。路漫漫其修遠兮,剖宮產兒童學習關懷才只是邁出了一小步,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
參考文獻:
[1]錢志亮.換一種方式愛孩子——出生方式影響大[DB/OL]http://v.pps.tv/play_3EYTUV.html.
[2][3]操秀英,唐婷.發達國家剖腹產率低于15%[N].科技日報,2010-01-31.
[4]戴志悅.中國剖腹產率世界第一[N].健康時報,2010-02-01.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