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鳳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恰當的提問,對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教學提問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
啟發性 導向性 層次性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反思一些課堂教學,我發現有些教師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問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一些課堂提問都是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地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被提問。如教學《風箏》一文,教者連珠炮似的提出了一大堆問題:“我們是怎么做風箏的?想象風箏做好后是什么情景?風箏越飛越高,我們心情又是怎樣的?我們快活地喊些什么?為什么要拼命地奔跑,心情怎樣?為什么我們從早晨玩到下午,還不歇下來?風箏似乎飛到云彩上了,心情怎樣?”簡直就成了“十萬個為什么”,問題零散、繁雜,像一盤散沙。可見,教師的提問幾乎是用不斷的提問來推進教學,這些“零敲碎打”的問題,貫穿課堂的始終,確實有點是從滿堂灌轉向滿堂問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自然就架空了。
第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有很多時候教師是為提問而提問,再談《放風箏》,“孩子們為什么要精心做風箏?”這一問題提出后,學生想了半天愣在那兒,把學生繞進了漩渦,走不出來。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大忌,它毫無探究價值,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實,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恰當的提問,有時就像撥開云霧見到青天一般,令學生們豁然開朗;有時又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筆者認為有如下技巧:
第一,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的提問在實際操作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盯住幾個尖子生和表現欲強的學生。只請他們回答問題,時間長了,未被提問的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實際上是讓多數學生機械地接受(有時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現成的思維成果,與教師的滿堂灌無實質性差異。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差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第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具有啟發性的提問可以給學生以新的啟迪,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以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尤其文章中確實難于理解的地方,教師在“節骨眼”上可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想象、對比中理解。如教學《觀潮》一課,引導學生感受潮水的形態之奇,教師可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句話提問:“作者為什么把潮水比作戰馬呢?”啟發學生想象畫面,并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逐步添上的詞語“千萬匹、齊頭并進、浩浩蕩蕩”有什么作用?此時學生已經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潮來時的形態和戰馬向前奔很像。
第三,提問要圍繞重難點
設計的主問題,能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設計的關鍵問題,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弄清課文的實質。設計問題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課文的重點、難點處;學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處;文章畫龍點睛處;能觸發學生想象聯想,發展其創造性思維以及“鋪路搭橋”處等。如:老師根據課文《霧凇》的特點,和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問題:讓學生瀏覽課文第二自然段,“你能找出一句話來介紹霧凇怎樣形成的嗎?”(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再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吉林松花江畔的霧凇形成就具備這兩條件?”“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霧凇形成的過程嗎?”教師緊緊扣住該文的教學目標——認識霧凇形成的過程,設計了三個密切相連的問題;這三個問題緊緊相扣,層層深入,成為一個系統,促進學生深入讀書,感知語言文字,深入思考,體驗吉林霧凇形成過程。
第四,設計的提問要有典型性
抓住學生易犯的錯誤,設計問題,制造矛盾,使學生產生困惑,激發學生求知欲。可以深入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品質。《詹天佑》一文教學中,針對詹天佑根據八達嶺隧道的特點,采用了“中部鑿井法”,增加了兩個施工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件事,可以題:“為什么不多鑿幾口井,這樣可以大大縮短工期?”讓學生聯系文章其他段落的內容,認識到那樣做1.增加了資金;2.山體較薄,容易造成塌方……所以不行,這個問題可以引領學生涵泳感悟語言文字,深入思考,進一步體會我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杰出的才華與腳踏實地、嚴謹工作的精神。
第五,提問要有導向性
在語文課堂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精”。問題的提出要讓學生對課文的思路有清晰的把握,對文章的主旨理解達到全面準確。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筆者首先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請用一個字概括全文的情節。結果同學們都用了一個“騙”字,又問:“并不高明的騙子為什么騙了那么多的人?小孩為什么沒有受騙?”這個問題的設計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自私自利是罪惡的根源”。
第六,提問要有層次性
提問的層次性是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技能。恰當地運用提問,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情,診斷學習障礙,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玲澤.課堂提問的藝術——發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7)
【2】徐軼.改進課堂提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