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石瑾
【摘要】農村音樂文化的群眾性、地域性、時代性、實踐性是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特征,關注農村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規律以及在社會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構建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加強人才隊伍、管理體制、設施體系、政策法規、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既是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縮小城鄉差別、進一步提高全民音樂文化素養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更是實現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的宏觀平臺。
【關鍵詞】新農村;音樂文化; 服務體系
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當中都明確提到了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和改造文化服務網絡。”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精神文化,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關注農村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規律以及在社會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構建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既是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縮小城鄉差別、進一步提高全民音樂文化素養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更是實現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的宏觀平臺。
一、農村音樂文化的特征
農村音樂文化有其生長的土壤,有其產生的根源,同時也以其自身的特殊形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構建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就必須要系統了解農村音樂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遷、分布、屬性、傳播,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與社會文明、生活方式等的關系,以及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一)群眾性
農村音樂文化活動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研究。農村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活躍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時也對專業和業余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傳統音樂文化扎根農村,服務農民,是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真實反映,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較強的群眾性。農村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參與的群眾最廣泛,人數最多,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任何富有生命力的主題和內容,任何藝術表演形式都來自群眾的生活和創造[1]。
(二)地域性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本鄉本土的鄉土音樂文化更是給廣大農村留下的許多寶貴、鮮活的文化遺產。它是生活在特定區域的人們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親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人們用以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2]民族民間音樂來源于民間,吸收了民間的養分,反映了當地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認知和追求,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濃郁鄉土氣息,是新農村音樂文化建設的重點。這些地域特色鮮明的鄉土音樂是生活在那個特殊環境里的人們經過不斷的加工、創作才得以世代相傳,流行于田間地頭,回蕩在鄉野的上空,在人類的繁衍生息,社會的文明進步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時代性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有其鮮明的時代性,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風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農村音樂文化建設也要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不斷充實現代意識和高層次審美情趣的文化活動,它包含求新、求美、求知、求樂的內容和風格多樣、與時俱進、多元互動的表演形式。社會進步了,時代改變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新的認識,必然要求音樂家去努力創造與其新的題材內容、新的思想情感相適應的新的音樂語言、新的表現體制和表現形式,形成具有各時代特征的新的音樂風格。[3]新時期農民的欣賞特點,已由過去簡單的娛樂性向知識性轉化,欣賞水平也由初級階段逐漸向高級階段轉化。
(四)實踐性
農村音樂文化是在特定的環境和特定人群當中開展的一種特殊的音樂活動形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首先,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組織農民群眾開展音樂文化活動,光靠理論上的講解是行不通的,更多的是要靠文藝工作者手把手地交他們怎們做,包括業余文藝團體的組建,樂器的演奏,樂曲唱腔的教唱,舞蹈的編排,節目的篩選,演出時舞臺燈光、音響的調試,話筒的擺放,主持人的臺詞,演員的組織管理,后臺服務人員的調配,與外界的接洽與交流等。畢竟他們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缺乏成熟的經驗,他們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屬于模仿,或者說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其次,對農村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和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需要音樂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采風,對那些老者或民間藝人進行訪談、調研,從中了解本土音樂的起源、發展、變遷、風格特征、表演形式等,這一工作會比較辛苦,也比較繁瑣。
二、構建新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的路徑
構建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以當地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室為依托,以各種地方音樂表演為載體,以優秀的民間藝人為主體,對代表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和傳承。同時,又要從題材、體裁、表演形式等方面予以創新,進而達到大力弘揚民族民間音樂,繁榮農村音樂文化,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一)人才隊伍建設
建成一支思想道德高尚,熱愛農村音樂文化,愿意到基層從事服務型工作,專業與非專業相結合,基礎扎實、技藝精湛、素質過硬的音樂文化人才隊伍。一是發揮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龍頭作用。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可為當地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培養應用型的專業音樂人才;同時可以發揮其專業優勢對民間藝人和鄉鎮、村文化干部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業務指導;此外,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采風、教育實習等機會,深入農村開展送音樂藝術下鄉活動等。二是發揮民間藝人的骨干作用。民間藝人來源于農村,對民間傳統音樂文化非常熟悉,是農村音樂文化建設的主體,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對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他們的骨干作用。
(二)管理體制建設
農村音樂文化要想取得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必須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種重視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思想上把農村音樂文化建設列入議事日程,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去對待文化建設,地方政府要將農村音樂文化建設列入地方政府年初的工作計劃和年終的目標管理考核;在行動上要給農村音樂文化建設創造有利的環境,用相關制度去加以規范、約束和具體落實。進一步明確縣教育局、文化局、宣傳部、文化館、文聯等單位和部門的分工和工作職責,理順關系,使它們各司其職、通力合作,避免相互之間扯皮和推卸責任。對于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要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切實可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管理體制。如可以建立農村文化投入財政預算及經費保障制度、農村文化建設基金制度、農村文化活動補貼制度、農村文化產業稅收優惠制度、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的準入制度、文化下鄉活動制度、流動舞臺車使用管理制度、農村文化督導制度等。[4]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當地的農村音樂文化建設指明方向,明確工作目標,避免工作的盲目和無序。
(三)設施體系建設
儒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倡導“衣食足而后知榮辱,倉廩實而后知禮儀”,這對于今天的新農村音樂文化建設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構建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設施建設是基礎。過去由于農村經濟收入低下、領導對文化建設的重視不夠、對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不善等多種原因,導致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非常的薄弱,缺乏像樣的場地和必要的設施。近年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補農”、“惠農”政策,農民的收入明顯增加,負擔大大減輕。但是這只在基本上滿足了農民的物質消費需求,要進一步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須消除農民的貧困。[5]為此,政府部門應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和政府的財政收入,不斷夯實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集中精力建設一批當地標志性的文化設施,以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
(四)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政府要出臺一些有效的政策與法規,提供農村音樂文化建設的政策保障,為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保駕護航。政府要加大對音樂文化建設的投入,開通音樂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綠色通道,在場地(含設備)上、經費上、人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各級政府可根據農村的實際確定一個比例,規定省、市(縣)、鄉各級政府每年必須要將政府財政收入的這一比例用于農村音樂文化建設,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在場地上建設上可以采用政府投資與爭取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方式進行;在活動經費投入上采用爭取上級扶持一點,當地政府撥一點,群眾自籌一點和引進企業贊助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人力資源上,國家可實行農村音樂文化惠民政策,可參考大學生村官和特崗教師的模式,鼓勵音樂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鄉鎮文化站或村文化室工作,并提高農村支教期間的工資待遇,在今后的職稱晉升、工作調動等過程中優先考慮,予以政策上的優惠。這樣既可以改變音樂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工作的局面,有效緩解城市就業的壓力,又能保證農村文化干部隊伍的專業性。
(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
我國農村地域分布極廣,不少偏遠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很少,他們的業余生活十分的單調、乏味。雖說黨的十七大以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上解決了了偏遠農村地區農民看電視難的問題,電視成了農民了解國家政策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是農民實現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僅有的電視節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政府部門要設法通過多種途徑加以解決。一方面可以多設立一些適合農民觀看的電視頻道,娛樂節目和電視劇也要盡可能多播放一些反映農村題材的節目,讓農民看得懂,又喜歡看。另一方面可以大力發展農村廣播。廣播曾在六七十年代處于發展鼎盛時期,但后來由于多種原因日漸衰落,絕大多數農村現都已銷聲匿跡,這與農民的現實需要嚴重不符,農民對此呼聲也很高。發展農村廣播既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工具,基層干部的工作助手,又是農民科學種田發家致富的幫手,構建和諧社會的輿論工具,同時也是豐富群眾音樂文化生活的主要陣地。[6]此外,有政府部門出資統籌,抽調省內各類專職文藝骨干,建立全省群眾文藝流動演出網,設立下鄉文藝節目庫,規劃演出線路,定期深入農村進行文藝演出,解決農村有效音樂文化資源的匱乏和資源不能共享的問題。
總之,構建新農村音樂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的、龐大的、復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要結合專業特點,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努力構建以政府為指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以農民為主體,以民間藝人為骨干,以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為基礎的公共音樂文化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陳兆舜.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于在廣場文化建設中打造黃梅戲文化品牌的思考[J].黃梅戲藝術,2011(2).
[2]宋玉紅.淺談音樂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與發展途徑[J].大舞臺,2010(4).
[3]汪毓和.關于音樂時代性問題的幾點認識[J].音樂研究,1983(2).
[4]王穎.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11).
[5]王春梅.和諧社會視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問題及對策[J].探索,2008(1).
[6]閔潛志,王洪清,于蓓,盧杰春.發展農村廣播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J].爭鳴與探索,2008(2).
作者簡介:周邦春(1973-),男,甘肅民勤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專業副教授,現任音樂舞蹈系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揚琴、合唱指揮、民族音樂;石瑾(1973—),女,甘肅民勤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專業副教授,現研究方向:二胡、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