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以人體為載體,通過有組織的、流動性的動作語言來傳情達意,它是一種時空性的表現藝術。舞蹈作為一種以人體動作為物質材料的表現性的藝術活動,是人們審美活動集中表現,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手段,這就是舞蹈實踐過程;在實踐檢驗過程的同時,又離不開客觀條件的限制和支撐,當其形成一定的規律時,也就成為舞蹈理論。舞蹈理論與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舞蹈的發展。
【關鍵詞】舞蹈;理論;實踐
引言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作為一種以人體動作為物質材料的表現性的藝術活動,是人類審美活動較集中的表現,是培養人們審美興趣,提高人們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手段。
一、舞蹈理論與舞蹈實踐的關系
(一)舞蹈理論
舞蹈理論是指能夠指導舞蹈實踐的有關的舞蹈歷史發展常識、基礎理論知識。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和舞蹈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寬,舞蹈理論研究的層次和角度也隨之深化和多樣化。舞蹈的理論研究一直在不斷地深入,拉班舞譜是“現代舞理論之父”——匈牙利人魯道夫·拉班所創,該舞譜以數學、力學、人體解剖學為基礎,運用各種形象的符號,精確、靈便地分析并記錄舞蹈及各種人體動作的姿態、空間運行路線、動作節奏和所用力量,因此被廣泛運用于舞蹈、體育、醫療等與人體運動有關的領域,如今已經被公認為是一種既科學又形象、并富有邏輯性的分析記錄體系。我國從1980年開始普及和研究。目前,國內已經出版了一系列的拉班舞譜叢書,記錄了相當數量的民族民間舞,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但中國在使用和推廣拉班舞譜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這項理論研究仍在繼續。
(二)舞蹈實踐
舞蹈實踐就是將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得到運用的過程,此過程是從教學、舞臺、生活中去展示人體動作的美;人類運用自身的力量與韌性、關節、肌肉所擁有的潛力來傳達情感,表現生活。無論是專業院校的舞蹈課堂,還是廣場上熱情洋溢的廣場舞阿姨,或是舞臺上美輪美奐的舞蹈演員,還有是少數民族節慶的載歌載舞,這都是舞蹈的實踐過程。
(三)舞蹈理論與舞蹈實踐的關系
在哲學中,理論和實踐是辯證關系的;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即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二者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舞蹈理論和舞蹈實踐的關系亦是如此,兩者相符相承,共同發展。舞蹈理論要從實踐中得來,在舞蹈實踐過程中,形成新的教學理論來支撐實踐的科學性。
在中國舞蹈史書中就系統地論述了從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歷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內容等。從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并對流行于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在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
新中國成立以后,舞蹈工作者依據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并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編排演出了《寶蓮燈》《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
與此同時,舞蹈教育家唐滿城、李正一對中國古典舞身韻理論進行了革新、創造和實踐。他們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動作規律,提煉總結以腰部為中心、進行圓運動的基本動作,突破了戲曲常規的局限,大幅度的身體運動使中國古典舞不僅從外形上而且從內在神韻上都找到了中國傳統文代精神相一致的東西,形成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結合。創作了《黃河》《江河水》《木蘭歸》《梁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舞蹈作品。
二、把握舞蹈理論對舞蹈實踐的作用
舞蹈實踐與舞蹈理論知識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舞蹈理論從實踐的檢驗中得來,有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舞蹈實踐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指導;只有在舞蹈的學習中得到經驗積累成為理論知識,才能更好的指導教學研究;提高舞者的理論知識水平,自身修養才能隨之提升,專業才能得到更好的應用,創造出更優秀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理論學習對不同舞種文化特征的指導作用
舞蹈的表現形式是“人體動作的藝術”。通過肢體的“手舞”與“足蹈”構成的 ,舞蹈的最高境界是內心與動作的和諧統一,“內”與“外”的完美結合。 舞蹈的技能訓練是培養藝術表現能力的開端,使人的自然形態成為具有藝術表現力的形體,賦予內心情感 ,展現某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審美特征。
對比芭蕾舞和民族民間舞就有很大的差別,芭蕾舞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具有開、繃、直、立的審美特點。它包括:腳的五種基本位置、三種基本舞姿:如阿拉貝斯(arabesque)、阿達糾(attitude)和伊卡特(ecarte);腿部技巧、跳躍、旋轉、擊腿技巧、舞步和連接動作、足尖技巧、雙人舞的扶持和托舉等。編導運用古典芭蕾的這些基本動作,編排不同角色的個性、身份、情緒、地位和作用,組成形象化的舞蹈語匯來表達劇情,創造出各種富有藝術魅力的舞蹈形象,如《天鵝湖》和《天鵝之死》等經典劇目。
對比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經過漫長的歲月和文化的積淀,在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包括漢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維吾爾族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宗教祭祀等方面的差異,其歌舞從服裝、韻律到風格各顯異彩、斑斕奪目。例如藏族的風格特點是“顫、開、順、左、繞”,蒙古族的圖騰是雄鷹,動作豪放灑脫,傣族舞蹈則是優美的“三道彎”。
綜上所述,每個舞種的歷史背景和風格特點都不同,芭蕾舞有自己獨特的舞劇構成規律,而民族民間舞依據民族特性等條件形成舞蹈風格;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先讓學生對其進行了解,這樣的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所有的理論都來源于實踐,舞蹈理論更是舞蹈實踐的總結和概括,理論應時刻觸及實踐的脈搏,實踐也應當常常保持理論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舞蹈理論對舞蹈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舞蹈理論對 “教”與“學”的指導作用
著名舞蹈理論家吳曉邦強調:“無論是演員、教師、編導都應重視舞蹈理論學習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養學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體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論課是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舞蹈是精神的表現,需要運用理論知識去充實自己精神境界,才能更好的去指導實踐,達到舞蹈的更高境界。
2013年3月的報道稱,湖南湘江一名學生練習下腰時不慎摔倒致癱瘓,這樣的事故讓我們痛心惋惜,但從中不得不引發對訓練科學性和盲目性的反思。在課堂的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條件進行科學的,規范的授課,對待理論知識要靈活運用,盲目訓練既費時費力又會給學生帶來傷害。
結合我自己的教學經驗,我發現舞蹈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實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中國古典舞基本訓練教材與教法》一書中有詳細的把桿一位擦地的過程講解,在我的課堂中,教學對象是7-8歲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接觸擦地有些困難,所以我從地面的勾繃腳訓練開始,強調腿的外開、膝蓋伸直、腿的延伸 ,難點在于勾繃腳的過程要經過腳尖,腳掌、腳心、腳后跟,這也是一位擦地腳擦出的過程 ;節奏從慢到快、循序漸進的練習,通過我的示范教學,逐一指正輔助教學,使得學生明白動作規范要領,在學習一位擦地時就輕而易舉 。
(三)舞蹈理論對“編” 與“創”的指導作用
我國美學家李澤厚說:“舞蹈以身體之動作過程來展示心靈、表達情感,一方面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動作、體貌姿態的表情、語言的集中、發展;另一方面則又來自對培育身體力量和精神品質的操演鍛煉動作的概括、提煉。”要保證當前的舞蹈創作健康地向前發展,就需要教學、理論、體制、市場等方面的不斷健全。
在舞蹈創編中,舞蹈編導首先確定作品的主題思想,設定題材和類型,選取音樂,分析旋律、節奏、性質、情緒、速度、力度、動作風格,設計反映舞蹈情緒的主題動作和場內調度等, 這一切準備的工序都是由實際客觀條件所限定的,不能盲目的設計動作、偏離創作重心,過分追求形式美,在舞蹈創作中互相模仿。由于一些從事舞蹈實踐的藝術家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舞蹈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縱觀舞蹈史,繼《紅色娘子軍》《云南印象》等作品后,可以稱為經典的舞劇微乎其微,優秀的舞蹈作品也寥寥無幾;近期的舞蹈賽事中,出現雷同作品,主題思想不明確,不知所云;這種形式大于內容的作風與舞蹈理論的缺失有很大關聯。
三、舞蹈理論應用與舞蹈實踐的有效性建議
(1)加強舞蹈實踐,努力觀察和體驗舞蹈,深入了解,抓住精髓和核心,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形成理論。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反饋,編導通過舞臺表演和觀眾反應,研究者通過采風對象的真實呈現,形成對經驗的總結,有利于舞蹈理論的形成,提高其科學性和嚴謹性。
(2)加強理論學習,發揮理論具有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把握和可預測力,學生、老師等都應提高文化藝術修養,認真學習的理論課程,如《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評學》《舞蹈知識手冊》等,在教學中定期開展知識講座或學術辯論賽,培養理論思考能力。
理論都是有期效的,在特定時間段內相對穩定,不能輕言過時,但也應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舞蹈理論也是如此,繼承和發揚同等重要。
(3)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共同學習,努力把理論和舞蹈實踐相結合,用理論去指導實際教學,同時教學經驗集合形成新的理論,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和諧發展。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豐富對舞蹈藝術鑒賞力。提高編導對作品創造的編排,舞蹈演員對舞臺演繹的詮釋,教師對教學的嚴謹性的構思,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使舞蹈藝術傳承、借鑒、創新、發展。
四、總結
舞蹈訓練是培養舞蹈專業人才的重要步驟,形式上以技藝傳授的方式進行,但實質上是舞者掌握舞蹈文化的過程,是舞蹈文化得以傳承的一種方式。因此,在舞蹈教學中,學習舞蹈實踐與舞蹈理論缺一不可,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正確把握舞蹈理論與舞蹈實踐的關系,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舞蹈理論來源于舞蹈實踐,經受舞蹈實踐的檢驗,并不斷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舞蹈理論從實踐中得來,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證明其科學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實踐與理論的支持,舞蹈的發展也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革新,實現舞蹈理論與舞蹈實踐的統一,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宇.舞論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2]資華鈞.中國舞蹈[J].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3]資華鈞.舞思[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資華鈞.舞藝舞思[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楊梓露,女, 1992年9月出生,河北保定人,沈陽師范大學,14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