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雷婷
【摘要】計算機音樂軟件在音樂創作和教學中正日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但計算機是否可以取代人呢?顯然是不可能的。本文將論述如何正確處理人和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如何更加合理地運用計算機進行音樂創作及教學。
【關鍵詞】音樂創作及教學;計算機;人
計算機音樂軟件在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發展中的比重已經越來越重,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未來的音樂發展。計算機音樂與傳統音樂在很多方面畢竟有著諸多差異,所以,在處理傳統音樂和計算機音樂上我們需要思考很多,也就是人與計算機的關系問題。
一、電腦不能代替人腦
電腦主要通過其運算,將許多信息用抽象的符號表述在我們面前,在運算過程中,這些信息指令本身并沒有意義,這些信息指令與人類大腦語言不同,只是單純的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形式化的將需要處理的信息精確處理。而人的思維不僅僅是受到指令的控制,而心里狀態是影響人類大腦指令的一方面,人的思想如果要設計某些事物,并不是單純機械的符號和指令。雖然計算機可以和精確的運算或者按指令做事,但是計算機依然不能從語言中得到定義。語言是復雜的藝術,要理解語言的含義,就需要存在心里的狀態,僅僅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符號指令,是不能夠做到這些的。
任何一臺計算機被設定好了程序,運用相同的平臺處理的事物是完全統一的,并沒有意識、感情、心里情緒的差異。不管計算機技術多么先進,但這些特征是不能被復制的。程序設計與心里情緒對指令的影響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所以,人類不能完全依賴于計算機,在音樂方面也是一樣。從音樂形態來分析,音樂是具有一定頻率、震動、波形的聲音在時間中的特殊組合,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基本要素也無非是音高、強弱、音色,結合時間的變化則形成了節奏、和聲、復調等一些概念。這些音樂其實是聲音按照一定規律和法則形成的有序排列。音樂的形成,體現了音樂的各個基本要素和組織結構的關系,也映射出音樂本身的特殊性和規律性。但是,藝術是一種思維領域的意識,通常還包括了除了音樂音響之外的內涵,心里、情感都是藝術需要的內涵。所以音樂的表現形式,除了基本的要素,最重要的還是情感的表現。
計算機音樂軟件給作曲者帶來的極大的方便,但這些都是通過技術將規律性的前提條件通過程序,移植到計算機音樂軟件中,畢竟計算機不是人腦,沒有思維、情緒、心靈。軟件無論多么正確,多么無誤,但依然是形式和規則下產生的,軟件本身并沒有涉及到音樂、藝術。所以音樂只是人類的,藝術也只是人類的,計算機是一種工具,一種處理方式,一種平臺。
二、計算機與人的思考創作取長補短
人在藝術創作中是占據主體地位的。音樂作品是否與藝術要求相匹配,并不是由計算機來覺得,而是由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來判定。其實是這些判斷的人價值觀、審美標準的直接體現。創作者可以將計算機技術做為一種輔助,與計算機同時思考問題,使自己的構思與電腦軟件所展現出規范化的信息相結合。根據創作的需要,取長補短。這樣才可以創作出較為完善的音樂作品。
在演奏表演方面,計算機音樂更不能代替傳統的音樂演奏。演奏者所具備的主觀意識,理解的思路與計算機運算過程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既不能將音樂作品的演繹表現的機械化,還不能對作品本身態度過于冷漠。表演者需要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熱情,展示自己的智慧。當然,演奏者對音樂作品也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這種理解要符合作曲家原本的意圖,而又要加入演奏者自己的理解。同一首作品,讓不同的演奏者演奏,雖然技巧都同樣出色,但展現的作品之間肯定有著不同的差異。這就是源于演奏者深處的環境,和演奏者自己的個性。
演奏家和表演者所演奏的作品往往與作品的創作時代并不在同一時代,演奏家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用自己的審美標準,自己的理解來演繹作品。音樂的表演和演奏所在的時代,其美學觀念和精神文化觀念也會影響演奏者對作品的處理。演奏家和表演者演奏的方式和與以往并不相同,演奏的作品也會為歷史的作品注入不同的內涵和新的生命力,這種表現往往抹去了歷史的塵埃,通過歷史作品而發現其沒有被注意到的因素和美學的體現,并且用全新的時代感和審美標準對歷史作品加以補充。演奏和表演本身就是即興性質的,不可能有絕對的相同,每一次演奏同一作品都不可能完全復制,演繹的作品受到了現場環境和演奏者本身各種心態的影響和制約。時間不同,地點不一,社會背景不同,文化差異,所用的樂器年代不同,質地不同,這些都使得作品演繹結果的不同,這些方面的差異越大,則表演達到的作品的差異就會越大。
所以,在傳統的表演和演奏中,我們不僅體會到音樂作品的魅力,音響效果的魅力,更感受到的是演奏者完成演繹作品的過程所產生的動態美感和即興美感。這些與計算機音樂是完全不同的。計算機音樂通常由一位制作者操作完成,準確而完美,通過一系列的步驟,才能將一個作品完全展示出來。所有的動態和情感,在反復播放時,也是精確相等的。
由此可見,計算機不能取代人來進行音樂創作和教學。它只是一種工具,它永遠不能代替人進行思維。但是計算機又可以在人的思維控制下進行有效的工作,和人密切配合,為更好地進行音樂創作和教學增加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向京.淺談計算機音樂軟件教學[J]福建藝術,1997.
[2]李高澤.試論電腦音樂在工作中的積極作用[J].北京:大眾文藝(理論),2008.07.
[3]錢學敏.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J].中國藝術報,1999.
[4]陳小平編.聲音與人耳聽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劉戈(1977—),男,湖北武漢人,長江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鋼琴及鋼琴即興伴奏、和聲的教學與研究;雷婷(1982—),女,湖北洪湖人,主要從事舞蹈及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