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華
【摘要】和聲概念一般劃分為了兩個方面,一是指和弦,另一方面是指和聲進行。從十七世紀開始,和聲隨著主調音樂的發展而逐漸發展,其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變化,古典音樂中的和聲與現代音樂中的和聲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區別,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古典音樂中的和聲對于現代音樂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本文通過古典主義時期和聲和浪漫主義音樂中和聲的具體分析,闡明了現代音樂中對古典音樂和聲的發展與突破。
【關鍵詞】古典音樂;浪漫音樂;現代音樂;發展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創作對后世的音樂發展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由于大多數作曲家都長期具有理性主義精神,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古典主義時期的很多作曲家基本上已經能夠熟練的控制自己的音樂創作。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中對于和聲具有較高的要求。和聲中一般涉及到四個聲部,這四個聲部相互之間的進行與連接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對于和聲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必須協助音樂作品中各個聲部的和諧發展,這些不同的聲部之間的進行既要保持平衡又要能夠形成對比,還要能夠符合音樂作品中調性邏輯的功能性的特有原則。這三方面的平衡對于作曲家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因為這些原則的建立不僅要在理性上達到客觀規律,還要能夠在音樂作品中具體反映,可以說是音樂創作對自然規律的一種模仿。因此,在古典主義音樂創作時期,和聲無疑為調和這種創作中的平衡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中,大小調功能和聲的創作不是很罕見,并且隨著和聲發展逐漸完善,慢慢發展成為一種成熟、定型的創作技法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嚴謹的T-S-D-T功能邏輯成為作曲家在創作音樂作品實踐中共同遵循的一項特有的準則,這也是古典主義協和音樂觀點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古典主義協和音樂觀念促進作曲家在感情表達與理性觀念方面形成了一致性,因此這一時期的和聲風格是和人們的審美理念息息相關的。在這一時期,和聲風格中較為典型的有洛可可風格、華麗風格、情感風格等等,這些不同的風格都代表了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
歐洲一直都是音樂發展的標志性存在,在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一百多年中,和聲同樣隨之進行了系統的演變與發展。在這個時期中,不論是從文學作品中衍生出來的藝術歌曲,還是具有文學因素的標題性質的音樂作品,或者是具有歐洲地域特點的民族音樂作品,其和聲技法的描繪都是十分精妙與豐富的。但是這些不同作品中的細微變化都包含著這個時期和聲發展的共同特點,那就是和聲是豐富古典音樂調性的最重要的基本因素,通過使用豐富的和聲,作曲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能更加自如的擴展作品中的大小調,從而形成了具有這一時期標志性特點的獨特的音樂和聲語言。
歐洲浪漫主義和聲的主要特點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調式為基礎的和聲運用,二是作曲家對自然調式的運用十分自如。在這個時期中作曲家習慣性的在作品中將大調和小調進行相互穿插式的滲透使用,和聲不可避免也發生了相互滲透之后的變化。例如在作品中的大調音樂里,滲透了小調和聲的豐富材料,包括bIII、bVI、bVII三和弦、那波里和弦等。如果是在小調音樂中,又添加使用了大調的和聲素材,例如II級小三和弦、大下屬和弦等等。和聲材料相互之間的滲透和使用使得在這個時期中音樂作品的調性變得模糊化,以往最能夠體現音樂作品調性的主和弦在作品中往往也發生了變化。當然,這里的滲透和融合并非是簡單的縱合,而是在音樂作品中大調和小調的基礎上對各種調式的特性音調與和弦之間的自如運用。
古典音樂中的和聲與現代音樂中的和聲顯然已經有了巨大的差別,在古典主義的音樂和聲中習慣性的把所有的和弦都歸為三度關系,而且古典主義音樂創作也是完美主義的音樂創作,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中對于和聲的要求也必然是完美和規范的。但是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尤其是現代流行音樂的興起和發展,使和聲脫離了中規中矩的標準,變得更加復雜化和自由化。古典主義音樂中和聲的三度疊置在現代音樂作品中仍然還是構成和聲的基本原則,但卻不是唯一的原則和解釋手段。對于現代音樂而言,音符與音符的組合只要能夠形成悅耳的和弦,就能夠算作是合理的和聲,這一點在古典主義音樂創作中是不被允許的。現代音樂中對于和聲的規范性要求已經減低,平行五、八度基本上不予考慮。似乎在現代音樂創作中對于和聲的唯一重要要求是需要悅耳和舒適。和弦的功能性在現代音樂中被模糊化,可以說現代音樂中的和聲構成已經很難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和聲理論來進行解釋。
古典主義音樂時期與現代音樂中的和聲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現代和聲學中對于和弦的很多功能與作用已經基本弱化。例如在古典音樂的體系中,構成和聲的基礎是三和弦,而且在三和弦中運用最多的是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三和弦肯定是由三個音組成的,但是這一點在現代音樂中卻不是一定的。
在傳統的和聲中,音樂作品中大小調相對來說比較鮮明,都各自有三個最重要的主要和弦,它們分別是:主和弦,屬和弦,下屬和弦。這三個和弦分別是調內的I級、 V級和IV級。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古典主義音樂發展階段,和聲的使用是具有特定的規范的,但是發展到現代音樂中卻并不一定。在古典和聲中相對來說比較正統的運用方式是“主—下屬—屬”的模式,在現代和聲學里“屬—下屬”的反功能進行是特別常用的,給人一種倒轉逆行的感覺,頗有一番特別的風味。 在現代和聲里對于古典主義音樂中和聲的變化和區別還有常用的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現代音樂作品中除了三和弦之外而且還常用四級小和弦,這些四級小和弦都在補充終止式里增加,即:一級—四級小三和弦—一級。
第二,現代音樂作品中習慣在終止式中增加二級大三和弦或大小七和弦。即:二級大三和弦或大小七和弦—五級—一級。
第三,現代音樂作品中常在終止式中增加降六級或降七級大三和弦。即:一級—降六大三和弦—一級;
當然,這些僅僅是現代音樂作品中常用而在古典主義音樂作品中不常用的一些和弦,并不能代表現代音樂在和聲運用方面已經完全脫離了古典主義音樂。事實上,在現代音樂作品中還有很多和聲的運用是對古典主義音樂創作的繼承與發展。例如主四六和弦(K46和弦)就是一個常常使用在古典主義音樂作品中的和弦種類,它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在現代音樂作品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綜上所述,音樂之所以能夠隨著歷史不斷的發展,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作曲家孜孜不倦的探索與創新。但是,這些創新中我們也都沒有忽視古典主義音樂創作中好的方面的繼承與發展。例如古典主義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小三和弦,在古典主義音樂作品中因為行進到主和弦時往往缺乏力量,導致傾向不明顯。因此傳統的做法使在小調中將其升高半音,與大調一致,使得小調音階變成“和聲小調”或“自然小調”。這種優秀的創作方式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音樂作品中,至今使用的十分廣泛。西方的古典音樂發展一致建立在一種美學發展的體系中,雖然在歷史的變革中被不同的力量所影響,但是其基礎卻從來不曾動搖。古典主義音樂發展中對于和聲的創作要求一直十分嚴格,堅持和聲是對音樂作品的一種擴展和補充,但其在音樂作品中占據的是從屬的作用,和聲的使用永遠不會是音樂作品創作的主旋律,但是沒有和聲也就不會有完整的音樂作品的存在。雖然現代音樂作品中對于和聲的變革是巨大的,但是我們相信創作限制的打破是為了更好的創新與發展,在未來的音樂創作中,和聲依然是音樂作品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