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
【摘 要】
本文針對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問題,深入分析其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使小組討論成為更好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
語文課堂 小組討論 低效 原因 解決方法
如今,高效課堂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獨學、互學、合作學習代替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小組討論成為課堂教學的萬能法寶。然而,仔細審視平時教學中的小組學習情況,卻發現存在不少問題:討論無中心主題,亂哄哄,此問題沒好,彼問題已來;學生層次不同,這組沒討論好,那組已經結束;小組中只有少數活躍分子參與討論,發言;討論時間不夠或過多,話題過大或過小,甚至與教學目標根本無關,致使討論大多無效;教師不能對討論結果及時點評、總結,教師監控不力,課堂紀律極差;總之,小組討論流于形式,成為調節課堂氣氛,贏得評課教師彩聲的必要手段。
小組討論雖有效卻不高效。那怎樣才能讓小組討論達到高效呢?這就需要給小組討論加點催化劑,在這里筆者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學生主觀上沒有學習的欲望,自控能力太差,或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不想參與討論;有的學生基礎薄弱,表達能力欠缺,無法參與討論,或老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或過難,不適于討論。長期下來學生對討論就流于形式,小組討論就成為一種擺設。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就要多動心思,找尋一些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辦法。
第一,調整學生的座位形式,變傳統的學生面向黑板而坐為面對面而坐,這樣可以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也便于學生交流討論,還給學生帶來了新奇感。
第二,變換對學生的評價形式,例如采用加分形式。對組內的個人評價,由組長組織評議,半數以上的人認可就可以作為某同學的得分,組內的評議以一節課為單位,每一節結束時,每位同學都應該得到一個相應的評價分。組間由教師提議,大多數同學認可。組間的評議是一種獎勵制,既并不是每個組在每堂課中都能得到一個分數,而是在全班的全部小組中表現突出的一個或幾個小組視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分,凡受到獎勵的小組,其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這樣做一方面能體現個人在小組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團隊的功能。得分由班長記錄,可以記入學生檔案,作為學期結束評優評先的參考。有時也可以采用實物獎勵的形式,班級拿出一些班費購買一些學習用品,獎勵給有突出表現的同學或小組。
其次,教師缺少對討論小組的構建,缺少對討論內容的明確,缺少對討論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缺少對討論過程的監控,缺少對小組討論的激勵機制的建設。
1.合理分組,合理分工。要使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高效,合理分組是關鍵。小組的構成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成績、性格、性別、交際能力等。每個小組的人數以6—8人較為合適,然后按座次就近組合。
小組內成員人人都要參與操作、討論,每個成員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和義務。而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看到的都是一些好學生在活動,而一些膽小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小組中被忽視了。因此,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投入到小組活動中,提高小組討論的效率,要讓小組內每一個學生都擔任一定的角色。所以小組建設中還應設有討論主持人、主要發言人、討論記錄人等。角色擔任可以在小組分工中明確,也可以采用輪換制或是分學科固定。讓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位置上得到鍛煉、提高,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小組內是不可缺少的。這也能最大程度杜絕有人不發言、不討論的現象。
2.教學目標明確,內容適當,精選問題。教師應根據大綱的要求以及本單元、本課時的重、難點制定每節課的目標,目標要明確,具有可檢測性。教學內容設置要有趣味性,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容量安排要適中,適于當堂課完成。要想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必須精選討論問題。問題預設要有梯度性、可辯性、必要性、開放性,盡可能讓各層次學生都有思考收獲,如果討論的問題選擇不恰當,問題設計太寬或太窄都不利于學生討論的深入。還可以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辯論的沖動,使學生感覺到小組討論的必要。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備好課本知識,還要備好學生在課堂上討論隨時可能產生的一些未知的東西。學生在預習時,老師要提醒他們把自學中無法解決的疑問用紅筆圈下來,在小組討論時,提出來共同討論。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都有了定向,知道在小組討論的時候該說些什么,也體會到了小組交流的意義和趣味,因而也會積極的參與討論了。
3.教師的有效調控。小組討論之前,老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制定討論的規則,甚至作出禮貌上的要求,如討論時的熱情傾聽,積極參與,高度注意,謙遜民主等。同時,小組討論又是個動態的學習過程,隨時都可能有新的問題生成。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小組討論的展開。因此,小組討論時教師要做到腳勤、口勤、眼勤和耳勤,全方位地觀察與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深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傾聽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對不討論的學生予以教育;對搗亂學生加以制止;對信心不足、語言表達困難的學生予以鼓勵。總之,老師要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調控。
4.科學安排小組討論結束后的評價。正面的、積極的、激勵性的評價,可以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凝聚力,討論結束后,師生還要分析本次討論的有效性,教師可結合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及時地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分析本次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培養了學生哪些能力,用到了哪些科學有效的方法,產生了哪些新的觀點,以及產生哪些新問題。教師在對小組的集體成果進行評價時,應對整個小組進行評價,而不是針對個人。教師應避免使用諸如:某某同學演得最好;某組某同學匯報的最具體。應從小組角度來進行表揚,通常更應該多使用像:某個小組演得最好;某個小組匯報的最具體等。
總之,要使初中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更高效,還要我們教師在小組討論上多花一些心思,更深入地去研究探索,讓小組討論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更好地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