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
【摘 要】
突出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并不是要用思想性取代人文性,回到老路上去,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而是要在突出語文本體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熏陶、感染、感化,在扎實基礎、培養智慧的同時讓思想性深入學生的心靈,適時、適度、得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
語文 德育 學生 發展
21世紀的中國,學校的教學任務就是要教學生從小就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身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多年的教育與教學工作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既有利于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科質量,更是學生心靈發展的一劑良藥,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體現感恩內容的資源?,F在的小學生物質生活普遍優越,感恩意識淡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資源,利用教材內容,實現感恩教育,幫助他們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小學語文教材是豐富多彩的,在教材中所表現出來的“恩”也是豐富多彩的。
1.感恩自然。大自然不僅是我們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的提供者,同時還以它博大的胸懷和壯麗秀美的山河深深地感動著我們,讓我們深深陶醉在其中。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為例,《長江之歌》《三亞落日》《煙臺的?!贰队浗鹑A的雙龍洞》這4篇精讀課文,無不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多姿,反復的吟誦中,內心也不禁升騰起無限的熱愛與自豪。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祖國的天南到地北,學生也深切感受到大自然才是一本真正的教科書,只有學好全面的文化知識,才能為“行萬里路”奠定基礎。
2.感恩父母。小學教材中有很多表達父愛、母愛的內容,通過對這些教材的學習,小學生可以體會到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從二年級下冊《母親的恩情》,到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中對母愛的表達,都深深感染了學生。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習慣了家人的寵愛,卻又容易把這份父母的愛當成理所當然,當我們巧妙利用教學內容,很容易就能讓孩子在簡單而富有詩意的情境中積淀一份情感,收獲一份思考,化作一種行動。
二、利用教材中的挫折元素,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就是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引導其學會以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來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的教育方式。挫折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要善于發掘利用好語文教材中的抗挫折資源,創設挫折教育情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人生觀。
1.熱愛生活,積極樂觀。蘇教版語文教材選用的課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閱讀思考,細心感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甚至可以就重點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體會生活的美好,從而思考如何對待生命,熱愛生活。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番茄太陽》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盲童明明雖然生下來就看不見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麗可愛,聰明機靈,乖巧懂事,有一顆善良的童心,懂得關愛別人?!拔摇币彩莻€腿有殘疾的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覺得周圍一片灰暗,雖然和明明相識時間雖然比較短,但她帶給“我”許多快樂,她的清脆的笑聲感染了“我”,讓“我”重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讀了文章,我們都被深深的感動了,感動于明明對生活的熱愛,樂觀地面對一切;感動于明明真誠的愛心,美好的心靈。
2.經歷挫折,勇敢面對。心理研究表明,同樣的挫折,經歷的次數越多,挫折給人帶來的影響力就越弱。同樣,小學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相關內容滲透得越多,學生對于挫折的理解也就越全面,一旦自己經歷挫折,也能很好地面對與克服。如海倫·凱勒,這個盲、聾、啞的殘疾孩子,在面對人生的黑暗時,她竟然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劃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并且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這些活生生的事例,深深地銘記在學生的心上,當然,今天的環境比之過去天翻地覆了。但種種不如意、種種失敗、種種挫折隨時會出現,這時我們應該教育學生變挫折為動力,勇敢地面對挫折。
三、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情懷,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震撼著我,一個是頭頂上的天空,另一個是心理的道德”——康德。德為人之本!在任何情況下,善良和誠實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品質。
1.善良是第一美德。善良的心是一盞燈,它無私地照亮別人,也溫柔地撫慰自身。善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鑄造完美心靈的第一要素。因此,培育善良仁愛之心、人道之心,繼而化育天下,是做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的終極使命。六年級《最后的姿勢》一課的教學,所有的同學都潸然淚下,為譚千秋老師的恪盡職守、舍己為生所震撼。汶川大地震已過去,那我們在震撼之后又該做些什么呢?這時候,學校正為身患重病的一位女同學捐款,同學們紛紛慷慨解囊,傾其所有地想幫助自己身邊的同齡人能夠重返校園。
2.誠實是做人原則。四年級《誠實與信任》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因其生活背景、家庭環境、個人經歷、知識積累及認知水平的不同,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必然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他們的爭議,就是思維的碰撞,他們爭議的語言,就是我們語文,就是我們進行德育滲透的最好時機。所以在這里,教師倘若能抓住他們語言中的放光點,結合我們的文本,以及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能在這里,和孩子們一同走進美好的精神境界中。
少兒時期,人生剛剛起步,無論是優秀品質的培養,還是聰明才智的形成,無論是克服困難的勇氣,還是迎接挑戰的信心,都要依賴于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影響。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擁有著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語文是德育的最好載體,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自身的特點、教學規律,充分挖掘語文本身的德育資源,真正做到不僅教書,更要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