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珍

摘 要 傳統陶藝可以看做一種技藝,而現代陶藝在傳統陶藝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主觀性、意象性元素,逐漸演變為一種技藝與情感的綜合體,而陶藝的意象性特征扎根于傳統藝術,同時融入了現代藝術特征。文章從傳統意象角度分析現代陶藝的意象性特征及發展規律。
關鍵詞 傳統意象;現代陶藝;意象性;特征;發展
1 現代陶藝與意象性
1.1現代陶藝概述
“陶藝”源于日本,與傳統陶藝不同的是現代陶藝融入了創作者的個性特征,而“現代”這個詞是一種短時性的界定,現代陶藝受到現代藝術的影響,偏離實用性,注重個性化,現代陶藝反映的是現代藝術審美與文化指向,具有典型的意象化特征。
1.2“意象”的涵義
“意”是指藝術家的主觀意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審美體驗與藝術構思,是一種理解再創造。而“象”是指生成這種主觀意識的現實基礎,同時也是主觀意識創造的結晶。意象并不是簡單的拼湊,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簡單數學邏輯,而是一種融合統一,是對客觀事物融入主觀情感的再創造。
2 傳統意象與現代陶藝的契合
現代陶藝雖然區分于傳統陶藝,融入了更多的主觀情感,但是這種融入建立在現代文化的交融性與傳統文化的積淀,也就是說,現代陶藝的意向性根植于傳統意象的現代化。
2.1造物思想的契合
人們從遠古時代便開始造物,為生命的存活而探索,而這種探索最終形成了一種源遠流長的造物思想,中國古代造物以“天人合一”為指導思想,注重和諧共生,而各種人造物都是圍繞這個思想制作優化。傳統意象是傳統文化的藝術展現,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見證,正是這些樸實的造物思想構成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同時造物思想遵循著適應性與超越性的原則,因此造物過程也是一種從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發展。春秋時期的《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因此,民間工藝不論是造物過程還是思想融入,都離不開其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是自然環境、人文思想、社會文化的真實體現。
現代陶藝以泥土為原料,注重創作主體與泥土、環境的交流,注重泥性。一件成功的陶藝作品不僅包含著創作者對泥土的改造與控制,同時也融入了藝術家的思想與泥土的性格,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燒是陶藝制作不可或缺的步驟,同時也是陶藝藝術魅力展現的直接工藝手段,但是燒制過程不僅受到溫度的影響,同時和氣候、環境等有著很大關系,“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也就是陶器燒制需要注重天時、地利、人和。
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騰飛,同時也導致了手工業的急速衰敗,近現代陶藝中一些爐火純青的技巧與工藝已經失傳,正是這種造物行為的停滯、造物思想的遺忘,導致了陶瓷工藝退后了上百年。直到十九世紀,人們終于在工業文明中清醒,不再一味地利用機器改造自然,開始重新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代陶藝開始重新振興,開始重新回到造物思想為基礎的藝術創作中,同時在與造物思想契合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了主觀思想,從而塑造了當代陶藝文化的輝煌。
2.2藝術表現的契合
陶藝不再單純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技藝,是融入情感的陶瓷制品,是造物思想指導下的一種情感與陶瓷制品的契合。因此,陶藝與傳統意象不論在造型還是在色彩上,都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1)色彩的契合
作為造型藝術形式美的基礎,色彩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而色彩的千差萬別也是不同情感的體現,在中國,民間藝術中以色彩與亮麗著稱,中國人喜歡大紅大綠的整色塊表現,紅色代表吉祥、綠色代表長壽。比如,江蘇桃花塢年畫“花開富貴”便是以牡丹花為主體,搭絢麗多彩的顏色,在寫實的基礎上注入豐富的情感,在保證富麗華貴的基礎上融入設計美感與主觀情感。
陶藝創作離不開釉色,這是陶藝特有的語言形式,現代陶藝色彩以自然色為主體,發揮主觀想象力,色彩在保證審美感的基礎上融入情感,是陶藝家表現自我情感的主要媒介。現代陶藝充分借鑒傳統藝術的精髓,將色彩作為陶藝表現的主體,其中融入強烈的色彩意象,這也是我國陶藝民族化、世界化的基礎,是陶藝創作的精髓。朱樂耕的陶藝系列作品“京劇人物”以中國傳統的京劇人物為基礎,在吸取傳統色彩意象的基礎上,依照自己的理解與情感的融入,大膽用色,塑造出強烈的個性化特征與視覺美感。
(2)造型的契合
造型以點、線、面的塑造為基礎,通過其三者的組合組成形體結構,同時優化形體裝飾,不同的點、線、面有著不同的藝術形態,同時也表現了不同的主觀情感,比如直線體現挺拔與莊重、曲線體現柔美與彈性。中國傳統意象同樣可以用點、線、面去解讀,傳統的審美觀注重穩定性、協調性與對稱性,點、線、面的運用要求更加嚴謹、形象。
現代陶藝同樣離不開點、線、面的支撐,陶藝師首先要處理好點、線、面的關系,從而塑造出更加有意味的視覺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工藝技法的進步,陶藝造型及用色空間大大提升,但是其精神性缺乏越來越明顯,點、線、面的運用雖然更加靈活,但缺乏了必要的精神與藝術氣質。而傳統意象融入到現代陶藝中,是一種彌補文化缺失的有效途徑,這也體現出了傳統意象與現代陶藝的完美契合。
藝術并不是為了單純的描摹自然界,而又不可以脫離自然界,藝術的使命是在自然界中創造與深化。民間藝術積累的豐富意象為設計藝術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對陶藝同樣如此,我們應當積極在傳統意象中尋找靈感,在保證形體的創新性的同時,保證陶藝的文化性。
3 現代陶藝的意象性發展與借鑒
中國傳統藝術的成就有目共睹,作為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傳統意象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是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沃土,當今的陶藝師在吸取西方技藝的基礎上,根植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的陶藝發揚光大。對于現代陶藝中傳統意向的借鑒與發展,可以從直接運用于提煉和重構兩個方面分析。
3.1意象形態的直接運用
中國傳統意象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高度代表性,很多陶藝師會將一些傳統意象直接表現在現代陶藝的造型和裝飾中,而為了使得這種借鑒與使用方法更為切合實際,他們需要進行必要的局部抽離運用。局部抽離是指將傳統意象根據現代陶藝器型等需要,將其部分組合方式、圖案或者色彩抽離出來,從而更好地實現現代陶藝與傳統意象的完美結合。
比如姚永康創作的“世紀娃”(見圖1),通過卷泥片的方式成型,然后以塑形為主,不刻意追求細節的精致,而是遵守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似與不似”的審美效果,從而為意象的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種作品便是在民間的一些藝術形式中獲取靈感,并且對此給予一定的個性化詮釋。正如此作品中,作者將娃娃塑造成蓮藕人的形象,不僅塑造出了更加鮮活的藝術形象,還借用了蓮藕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的生生不息的意象特征,使得整個作品生機勃勃,對于蓮的描繪更是寥寥幾筆,彰顯其頑強的生命力。意象形態的直接運用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挪用,而是一種結合器形、情感的妙用,運用中可增加、可取舍、可變化,從而達到意象形態與作品、作者情感的高度統一。
3.2意象形態的提煉與重構
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與重構,當然這種提煉并非必須是現實事物寫照基礎上的提煉,也可以是一種傳統意象的提煉,而且傳統意象本身就有一定的提煉與重構性在,所以相比來說,很多陶藝師更喜歡直接在提煉的基礎上精煉,他們通過觀察分析傳統意象,對其進行解構、重組,使得現代陶藝作品在蘊含傳統文化氣息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從而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變革,形成了當代一大批優秀的陶藝作品。
周國幀便是傳統提煉與重構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陶藝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征,通過傳統的陶藝成型方法,在保留傳統陶藝氣質的基礎上適當融入現代氣息,其作品“非洲的怒吼”雖然采用了傳統的塑形工藝,但是他抓住非洲象的特征,表現出其暴怒的性格,相比亞洲象的溫順,多了幾分霸氣。另外,他的作品“山羊”采用了卷泥片的方式,將小山羊的幼稚、單純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對其進行了擬人化的創作,我們在小山羊身上看到了幾絲稚童的特征,完美地表現出了其人格化的精神狀態與性格。
在陶藝創作中,花朵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每種花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都有著其特殊的所指,比如牡丹花代表富貴、梅花代表堅韌,每種花都有其強大的生命力與思想內涵。寧鋼的“紅梅”系列以梅花為主體,更加注重裝飾語言的塑造,將造型轉變為裝飾的背景元素,從而進一步增強陶藝裝飾的話語權,通過意象思維的方式表現梅枝的交錯,同時搭配繁茂盛開的梅花,表現出作者對頑強生命力的渴望與崇敬。意象形態的提煉與重構更加注重意象的精神表象,不再拘泥于其固有的形式,根據器型、情感的需求進行必要的優化,從而增強意象化圖形的情感服務特質。
4 結 語
陶藝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傳統的陶藝與現代陶藝截然不同,現代陶藝在我國不過幾十年歷史,而且最初主要是以照搬照抄西方現代藝術為主要特征,到了九十年代,陶藝師們開始反思,在傳統意象中尋找靈感,努力探尋現代陶藝與傳統意象的完美結合。當然,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探尋傳統意象與現代陶藝的完美契合,在民間文化中尋找陶藝創意的靈感,對我國現代陶藝發展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傳統意象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態的積累與呈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意象融入中國現代陶藝創作,勢必給陶藝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特別是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我們潛心研究自身文化,從中汲取營養,才能避免陶藝創新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促進我國現代陶藝的國際化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彭樹平.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在陶瓷綜合裝飾中的探索[J].陶瓷研究.2009(03):47-48.
[2]宗白華著.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劉樂沁,趙蘭濤.淺析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的比較[J].山東陶瓷.2010(03):40-42.
[4]解少勃.中國傳統雕塑的發展特征及當代選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45-48.
[4]周至禹.過渡——從生態美到抽象形態[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