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校職稱評審中的亞腐敗現象及其治理

2015-04-29 00:44:03張興亮范松仁
廉政文化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治理高校

張興亮 范松仁

摘 要:高校職稱評審中的亞腐敗現象主要表現為:參評者設法在他人科研成果上掛名或惡意擁有大量低端成果,從而抬高職稱計分;圍繞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做文章,以量取勝,不惜學術不端;利用學術出版方式的轉型,投機取巧;論文、論著條件不具備,打擦邊球,冒充湊數;教學工作數量、質量的評價機制不合理。這些亞腐敗現象的產生一般有如下原因:職稱評審機構設置存在缺陷;參評者違規受罰流于形式;對職稱評審主體的監督乏力;教師工作數量與工作質量的關系評價長期錯位。為此,至少可提出如下治理對策:積極探求高校職稱評審的頂層設計;嚴格職稱評審中學術成果的檢驗和評價;優化職稱評審監督過程;從國家層面規范高校行政人員參與教學科研的行為。

關鍵詞:高校;職稱評審;亞腐敗;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5)01-0053-08

一、問題的提出

“亞腐敗”又稱“隱形腐敗”、“消極腐敗”、“非典型腐敗”,最早由國際監察專員學會主席伯里安·艾爾伍德于2002年提出,是“指在權力的廉潔狀態與腐敗狀態之間的一種尚未達到觸犯刑律程度和地步的中間狀態,但權力運行本身卻存在不干凈的空間”[1]。“亞腐敗”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進行界定。前者是指掌握公共權力或公益職權的少數人,利用法律、規章等的空隙,隱性謀取集團或私人利益以及浪費國家資產等行為;后者是指任何利用職務之便為謀取私利而侵害社會有機體的行為,其行為違背職業道德操守,“有損其職業形象,但卻沒有明顯犯法違規的思想和行為”[2]。本文從廣義上使用“亞腐敗”這個概念來研究高校職稱評審中的亞腐敗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教育藍皮書(2010)指出,高校已成為腐敗犯罪新的高發區[3]。可以說,高校已不是一塊凈土,基建、采購、招生、財務、人事等領域的腐敗屢被披露。以高校人事領域為例,其中的職稱評審腐敗令人觸目驚心,出現評委開房收紅包等腐敗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腐敗的產生無疑是當前大量存在的亞腐敗現象的發展與升級。僅從互聯網搜索的情況來看,不少高校在職稱評審中存在亞腐敗現象(比如暗箱操作)。高校職稱評審腐敗之所以猖獗,這既與對亞腐敗現象治理不力有密切關系,也與對該現象研究不夠有一定關系。

筆者以關鍵詞“亞腐敗”檢索中國知網(截止于2015-01-05),檢索結果為21篇。其中,與高校亞腐敗有關的只有3篇,沒有專論高校職稱評審亞腐敗的。再以篇名“高校職稱”或“大學職稱”進行檢索,得出的結果相近:對高校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的專門研究還不多,主要停留在新聞報道和網絡曝光這個層面。高校職稱評審是個指揮棒,關系到高校師生的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高校職稱評審是高校矛盾的焦點之一,高校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理應成為研究的關注點。

本文以高校職稱評審中的亞腐敗現象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實證對照等方法,堅持問題導向,梳理高校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的表現形式(即“是什么”),分析其根源(即“為什么”),探究治理對策(即“怎么辦”)。

二、高校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設法在他人科研成果上掛名或惡意擁有低端成果,從而抬高職稱計分

一是大肆掛名參與各級各類項目。許多參評者提前準備,大量掛名參與各級各類項目。有的多達十幾項,不僅在本校,還到外單位、外省到處掛名。每當有人搭建課題組準備申報課題,便打招呼,不僅要求擠入可以計分的排名,而且要求排名靠前,這樣分數才會更高。如果是高級別課題,哪怕是較后的排名,也可以享受計分。靠這種方法獲得驚人的加分,讓踏踏實實搞教學科研的教師望塵莫及。但實際上,除了項目主持人在真心實意從事項目研究,其他人多為掛名。這種情況在人文社科項目上非常突出。這樣的掛名占用了資源,違背了鼓勵組建課題組的初衷,破壞了自愿的、真正的學術結合。

二是大量主持低水平項目。有的教師沒有能力取得高水平課題,就設法以量取勝。主持的項目多是較低級別、容易立項、容易結題、影響力不高的項目。鼓勵支持教師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本身是好事。但當一些低水平項目過濫,則破壞了職稱評審的嚴肅性,降低了學術水準,特別是與副高以上職稱是不相稱的。

三是大批量發表低水平論文。有的參評者在一些所謂的省級刊物批量發表論文,此類刊物為了牟利,開辟了所謂理論版或學術專刊,它們大多不能算作正規的學術刊物。這類“垃圾刊物”發表論文的網絡廣告鋪天蓋地,充斥教師們的郵箱,只要給錢,隨時可以發表。在這樣的刊物大量發表論文,與大學教師身份嚴重不相稱。

四是論文署名設法搭便車。這類署名可分為如下情形:相互交換署名、下級把上級署名第一、夫妻共同署名、花錢買署名、憑其他關系署名等。這些共同署名,只有你知我知,不一而足,既有主動作為,也有被迫行為;既有提前打招呼而署名,也有事后報答而署名。有的參評教師的論文數量不少,靠的就是這五花八門的合作署名,少有第一署名或獨撰。有的論文與所評職稱沒有相關性,也拿來湊分數。

(二)圍繞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做文章,以量取勝,不惜學術不端

一是為了在核心刊物發表,不惜一稿多發。有的教師在普通刊物發表論文后,把這篇論文又投向核心期刊。一旦在核心刊物發表,就把核心刊物的這篇拿出來參與職稱評審,因為核心刊物和普通刊物的計分大不一樣。由于論文發表周期長,一稿多投的現象實際上很普遍。但一稿同時多發、一稿先后多發,從學術出版機制上來說,都是一種不端行為。這也反映了發表者的無奈和掙扎。

二是在核心刊物變相發表多次。有些教師多人合作把內容相近的論文發表在同一家(或不同)所謂核心刊物多次,只是前后作者的順序進行了微調。這些論文有大量雷同之處,屬于變相發表多次。有的人把書中已經出版的學術成果,一字不改地又在核心期刊中發表。有的人弄些豆腐塊論文,雖然都是自己寫的,但彼此交叉重疊,千方百計從數量上占優勢。這些變相發表多次的表現,屬于自我抄襲、隱性抄襲、變相抄襲。如果確實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創新,這可以不算自我抄襲。自我抄襲或少量抄襲他人,采用修改技巧,雖然可以逃避查重,但核心成果并不是本次原創的,這與學術創新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三是大肆在灰色地帶的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有的刊物曾經是核心刊物,后來雖然落選了,但利用學術評價部門對核心刊物目錄的把關不嚴,冒充核心刊物牟利。這些刊物只要一評上核心刊物,就主要以營利為目的,買賣論文,版面費令人咋舌,形成一個龐大的灰色鏈條。高校現有職稱評定制度不自覺地為這個灰色鏈條源源不斷地輸送利益。這些刊物發表的論文一般篇幅短、字號小。向這些刊物投稿的教師,有的是不明真相,有的是走“投”無路,也有的是渾水摸魚。這些刊物禍害學術圈,少有人來查處。這些刊物之所以能夠存在,與我國核心刊物評價機制不完善有關,也與職稱評審部門的管理方式有關。

(三)利用學術出版方式的轉型,投機取巧

一是以網絡優先出版冒充正式的紙質出版,而在職稱評審中提前計分。為了能夠在職稱計分時限前獲得計分,有的教師利用網絡優先出版搶時間,但問題是,這類論文成果的紙質出版日期在職稱評審規定期限之后,這樣的成果該怎么界定出版日期?目前,參與職稱評審的成果一般以紙質出版日期為準。借助網絡出版搶占職稱評審時限,對絕大多數遵守既有規則的教師是不公平的。而且,網絡出版也容易導致良莠不齊,成了個別人學術尋租的新領地。

二是以外文發表的方式冒充高級別論文,為學術不端穿上了隱身衣。這是由于職稱評審文件把以外文發表的成果,一律當成核心期刊成果。這些外文論文在國外數據庫和網絡上很多無法查找。有的即便能夠檢索,也只能算是網絡出版。其實,以外文發表了,并不能代表水平很高。如今網絡賣家已經販賣外文論文,直接把論文發表廣告發到教師個人郵箱,發表的范圍包括被SCI、EI等收錄的期刊。實際上,花錢進行外文包裝型的學術不端在國內已經出現了。某大學兩位教師在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發表的70篇論文被證明是偽造的,兩位教師的行為分別屬于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列舉的“偽造或篡改數據”、“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和“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類型。[5]高校提倡以外文發表論文,一方面是適應國際化的舉措,為了擴大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但另一方面,又因為學術成果管理部門不了解國際學術出版機制,給人以可乘之機。

(四)論文、論著條件不具備,打擦邊球,冒充湊數

以評副高為例,一般至少需要2篇核心期刊的論文。為了達到這個條件,有的教師想方設法搞變通,隱性做法可舉如下兩例。

一是在核心期刊發表一般性會議綜述等,以此充作核心期刊學術論文。一般性會議綜述等因為能夠反映最新學術動態,相對容易在核心期刊發表,即便在核心期刊發表,也不能稱之為學術論文。正因為如此,職稱評審文件規定:學位論文、科普文章、介紹性文章、一般性綜述、簡介、問答、報導、教輔、通訊、講話(報告)、總結(評審條件中特指的除外)等不作為評審專業技術資格的論文依據。

二是內容雖然是學術論文,但所發刊物是否屬于核心期刊值得質疑。這類刊物雖被定為核心期刊,但通常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以旬刊等形式滿足需求量巨大的論文發表市場。所以,職稱評審文件規定:凡在學術刊物的“增刊、特刊、專刊、專輯”上發表的論文;在辦成“某月上”“某月中”“某月下”類型的、標識為“研究版”、“理論版”類型的(大學學報除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以及論文集收錄的論文(除非被SCI、EI或正式出版的國際會議論文集收錄)均不計分,只供參考。

(五)教學工作數量、質量的評價機制不合理

一是就教學工作數量而言,超課時容易成為混課時、瓜分課時。教學工作量是職稱評審中很重要的內容,超課時可以增加教學工作量得分。超課時,可以分為被動超課時、主動超課時;也可以分為良性超課時、惡性超課時;或者隱性超課時、顯性超課時。被動超課時,往往是由于師資不足、教學改革等原因造成的。這種顯性超課時的結果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惡性的。但有的教師隱性超課時,與上下級、配偶、好友、他人等形成利益共同體,由一方給另一方上課,根據評職稱的需要,共同分享課時,課時量在內部分享和調整,個人超課時量可隱可顯,導致全校總體呈現課時量膨脹。這種超課時的結果往往是惡性的。有的教師本有繁重的行政任務、進修學習、家務活動,卻占有課時,隨意調動上課時間,或請他人代上。這種人請課、關系課,成了混課時。課時量過多也擠占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

二是就教學工作質量而言,存在評價不力、榮譽不當等問題。評價教學工作質量,很重要的途徑是以教師獲得的各種榮譽來進行綜合評價的。有的教師為了評職稱,張口向所在單位要榮譽,或向有關部門跑關系拿榮譽。這種人情榮譽、關系榮譽嚴重腐蝕了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有的教師實實在在獲得了不少榮譽,但與教師教學科研沒有關聯度,這類榮譽不適宜拿來參評教師職稱,因為這不是評先進、考察干部。與榮譽過度對應的是榮譽不足,比如,教師所獲的一切優秀獎,均不計分,只有三等獎及以上才能計分。我們知道,有的優秀獎發獎單位是教育部等規格較高的部門,而且只設一等獎、二等獎、優秀獎,沒有三等獎。這類優秀獎不計分,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高校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

為了讓廣大教師的誠實勞動得到尊重,讓弄虛作假者無處藏身,形成風清氣正的教學科研環境,需要對以上每個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行系統的研究。一般而言,這些亞腐敗現象的產生有如下原因。

(一)職稱評審機構設置存在缺陷

高校職稱評定工作領導小組掛靠人事處,主要職責:審核全校職稱評審工作方案和每年專業技術崗位空額數,指導全校高、中級專業技術評委會評審工作,處理職稱評審工作中的申訴和信訪工作。職稱評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組成機構一般包括人事處、教務處、科研(學科建設)處、監察處等。人事處負責申報人員學歷、資歷、年度考核、榮譽稱號等內容審核;教務處負責教學工作、教學研究課題以及教學成果等內容審核;科研(學科建設)處負責學科建設、論文論著、課題以及科研成果等相關內容的審核;監察處負責對職稱評審過程進行監督和受理相關舉報。這些部門看似分工合作、各負其責,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審查的作用,讓一些人僥幸逃過驗證監督。比如,有的教師某一方面符合職稱評審要求,但各方面合起來就不一定符合要求,卻沒有部門核實此事。評審數據盡管有三次公示,但由于各個部門各自公布,沒有部門負責綜合排名,或提供可以綜合比較的數據。

(二)參評者違規受罰流于形式

職稱評審文件規定:弄虛作假;偽造學歷、資歷;剽竊他人成果者,延遲3年申報。實際上,違規者往往可以蒙混過關。校方如果沒有接到教師的強烈舉報,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由于關系網的作用,加上管理者自身可能有把柄在違規者手中,因此即便違規者被發現或被舉報,少有人真正受到處罰,多為勸退。正因為如此,有的參評者踩著上一輪個別違規者“成功”的足跡,憑著僥幸心理先把材料交上去,一旦被發現有問題,才會不得不撤回違規的業績材料。有的屬于二次不端,由學術不端到職稱方面弄虛作假。還有的參評者打擦邊球,搞隱性違規(即看似符合規定,其實不行)。造成違規者變本加厲的原因,在于受罰的成本很低,甚至可以零成本。

(三)對職稱評審主體的監督乏力

有多個機構參與職稱評審,怎么來監督和評價它們?對它們的監督乏力是亞腐敗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下面以對職稱評審委員會的監督為例。

首先,對職稱評審委員會的監督沒有十分可靠的措施。職稱評審委員會的名單不是公開的,本意是為了避免有人找關系。實際上,有的人早就熟悉此道,可以得知內部信息,提前遍找關系。而且,職稱評審委員會的構成可能不合理,比如,有的院系有人申報職稱卻沒有評審委員出席,而與會委員多以部門利益為重,為本部門申報者說話。

其次,職稱評審委員會的工作程序也不合理。如采用非同行評議、記名投票。雖然把申報者分為大文、大理、大藝,但投票和評議卻是所有評委合在一起,并沒有相應分為三類。這就不屬于同行評議。評審開始時按分數排名,入闈后又不看分數,被各種不同專業方向甚至不同學科的非同行專家以集體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這是職稱評審中評價失真的關鍵環節之一。另外,采用記名投票的方式,也不利于評審委員自主行使權力。

(四)教師工作數量與工作質量的關系評價長期錯位

只重視工作數量,與學校管理者的理念、學校所在的層次等因素有一定關系。在高校擴招和師資不足的背景下,目前比較注重勞動數量,以此鼓勵一線教師的勞動積極性,但從長遠看,這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哪類人才的評聘,首先應該注重勞動質量。單純靠勞動數量而不是勞動質量,并依此評聘職稱,這與高校發展方向不一致,是不宜倡導的。為鼓勵一線教師的積極性,高校可以提高各類人才的經濟待遇,如教師的課時報酬。不過,這與評職稱畢竟是兩碼事,因為職稱體現的主要是能力水準。重視數量的結果,就是許多申報者投機取巧,以量取勝。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的滋生,與職稱評價機制的失靈有關。具體可以概括為同行評價讓位于期刊評價、內部評價讓位于外部評價、專家評價讓位于關系評價、質的評價讓位于量的評價等。管理部門面對職稱評審這個“難啃的硬骨頭”,選擇了權力讓渡,使職稱評審的本義虛化了,導致敷衍塞責、評價無力的出現。而精明的申報者看準了評價機制的軟肋,抱著“誰評價,就攻關誰”的信念,讓職稱評審轉換成其踏入名利場的盛大儀式。

四、高校職稱評審中亞腐敗現象的治理對策

要根治高校職稱評審中的亞腐敗現象,需要標本兼治,應將廉潔教育引導和制度剛性制約相結合。筆者認為,目前至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積極探求高校職稱評審的頂層設計

首先,對高校人才進行適當分類評審。研究型、教學型、管理型人才在高校應該各得其所,提供相應職稱評聘的機會,以此獲得相應的、體面的待遇。在現有條件下,高校研究型人才較難評上研究型職稱,管理型人才因為管理崗位變動而影響待遇,教學型人才因學術成果不足而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弱勢。可以考慮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在工作量上互通換算,既進行分類評聘,又可進行系列轉換。

其次,加強人才教育管理,幫助人才制定生涯規劃。從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人才自身也有個定位問題。目前的高校職稱評審之所以混沌,既因為不少教師定位不當,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抱著一種投機的心理,企圖可以隨便跨界,好處通吃;根本上說,也因為學校層面缺乏頂層設計,冷熱不均,沒有同時為每類人才的評聘設置適當的邊界和上升的空間。

其三,實現評聘分開,避免職稱評定的惡性競爭。職稱評定是資格問題,而職稱聘任是崗位問題。兩者完全可以分離,職稱資格可以相對固定,而職稱聘任則應根據業績變動。合理確定本年度職稱指標,雙職稱、轉系列、委托評審等是否占本年度指標,必須事先予以公開說明。應該先在教學、科研、榮譽等方面逐一甄別,詳細公布甄別內容和結果,確定申報人是否具備資格,最后確定正式參評人數和職稱指標。職稱指標應與往年大致持平或比例相當。是否適用評聘分開,不能因人而異。只要堅持合理標準,評聘分開并不必然導致職稱批發。評聘分開,不僅可以避免職稱評定白熱化競爭,而且可以暢通人才的成長通道,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

(二)嚴格職稱評審中學術成果的檢驗和評價

首先,驗證與查重這兩個步驟需要合并。因為成果查重可以同時進行成果審驗,這樣可以節省時間,而且可以全面把握成果的信息。把對成果檢索驗證的權力交給申報者所在單位,所在單位礙于部門利益和人情關系,往往以信任代替監督,檢索驗證未必細致,這無疑會滋生亞腐敗。而職稱管理部門出于工作量過大,往往直接認可交來的材料。

其次,公布所有參評學術成果的查重結果。按規定,申報人員的論文、論著業績材料均須提交至校職稱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查重審驗,凡未提交查重審驗的業績均不予以認定。實際上,對參評者提交的學術成果是否進行了查重審驗,無從知曉,因為沒有公布查重結果。沒有公布查重結果這個威懾,許多人還會鋌而走險。比如,即便往年查重了但沒有公布,參評者仍會拿出問題成果來繼續參評。因此,必須詳細公布論文、論著的查重結果。

其三,完善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高校評職稱,多少成果才合適,沒有一把尺子。應該不僅要看數量,而且更要看質量。如果是特別高質量的,一篇(部)成果應該也可以參評。對參評高級職稱的教師來說,論文、論著條件是職稱評審中最根本的條件,也是最難達到的條件。是否具備評審資格,往往卡在這一環。雖然有各種細致的規定,但如果不進行甄別,不符合論文論著條件的人很容易蒙混過關。因此,論文、論著條件也是最需要認真審核的環節。實際上,職稱評審機構由于人力不足等原因,很少對這些灰色地帶進行甄別,除非有人舉報或上級強力督查。

為此,筆者認為,應將論文論著的基本條件與代表作鑒定合二為一,變為代表作答辯制,提供質量鑒定的公信力。即在同行專家面前進行答辯,允許所有參評者旁聽,及時公布專家打分結果。這樣更能反映參評者的真實水平,從而把那些不學無術者打回原形。

(三)優化職稱評審監督過程

首先,規范職稱材料的公展。一是公展的時機要適當。如果不按照規定時間履行程序,遲遲沒有合理公展,就無法充分保證知情權,也會給少數人尋租機會,就無法保證程序合法。二是公展時間要充分。目前規定公展時間5~7天(包括周末在內),這是偏短的。三是公展材料要嚴肅。各項數據審核應嚴格執行文件規定。不僅應該規定“不得補充任何業績材料”,也應該規定“不得撤銷任何業績材料”。四是信息公開要完整。從教工OA系統公布的職稱評審信息來看,有的信息靖蜓點水,難窺全貌。如何規避此類現象呢?這就需要要求參評者如實、完整地填寫信息,同時管理者進行深入細致地甄別。

其次,強化職稱評審的主體責任。一是改善評價方式,保證專家的評價本位。本校教師擔任職稱評審委員的名單要公開,同時對這些委員進行監督,防止暗箱操作、徇私舞弊,避免出現人情票、關系票、交易票。采用同行評議、無記名投票等方式,發揮專家積極性,確保評審過程公平、公正。也可以考慮采用第三方評價,避免人情關系等負面因素。二是科研部門在監督中發揮主導作用。職稱評審中的焦點問題集中在科研領域,職稱評審的公正性恰恰離不開科研部門的積極參與,因為他們更了解科研的真實情況。但因為職稱評審工作由人事處主導,科研處沒有強制執行文件規定的動力。建議從機構設置上優化職稱評審的力量,將職稱評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科研處,以把握職稱評審的關鍵環節。

其三,優化評審的各個環節。一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努力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提高實效性,防止削弱監督和推卸責任。二是去掉一些不合理的計分。比如,可以降低或剔除參與課題者的計分,計分以發表學術成果為準,不重復計分。三是防止以量取勝的惡性行為。比如,限制除第一作者外署名的計分篇數,阻止成果搭便車現象。

(四)從國家層面規范高校行政人員參與教學科研的行為

在申請競爭比較激烈的科研、課改、學科建設、精品課程等項目時,通常會邀請學校領導掛名主持。之所以邀請領導掛帥,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這些項目需要行政力量介入,否則很難拿下來。這種做法比較隱蔽,但也是公開的秘密。還有更加隱蔽的,就是領導需要課題,而由下屬包攬課題研究的一切工作,既有可能因為領導主動要求或暗示,也可能因為下屬投懷送抱、投其所好。下屬獲得回報的辦法,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成為領導,把領導曾經享受的各種公開或隱蔽的利益繼承過來。這一切,到職稱評審時就可以稍睹其真相。

為此,應該做出規定,凡不是真正主持或參與課程改革、學科建設等的領導應該主動退出,領導應該立足本崗位成才,實現職業化、專業化。可以在國家層面制定約束性條款,規定高校領導不應該介入的領域,以保證基層單位和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五、余論

本文對高校職稱評審亞腐敗現象的研究還是十分初步的,需要進一步在以下幾方面努力。首先,擴大數據來源。比如,把全國高校評審情況進行分類,確定研究樣本,把樣本高校的職稱評審文件進行比較;通過各種途徑全面收集職稱評審亞腐敗案例。其次,豐富研究內容。職稱評審涉及到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本論文目前主要關注了高級職稱評審中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即科研勞動的計算。而教師課時量、榮譽、資格、學科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雖有涉及,但還缺乏系統性和深刻性。其三,增強理論分析。只有先從理論上厘清職稱評審中腐敗、亞腐敗、潛規則、不正之風、弄虛作假、不規范等情形的區別,然后才可能制定相應的治理對策。職稱問題涉及到教師勞動價值的定量、定性,可以用勞動價值論來研究教師勞動的價值定位、價值定額、價值初次分配、價值再分配、價值補償等。引入勞動價值論,意味著重構本課題的基本概念、理論框架等,可能會產生創新性成果,值得一試。

亞腐敗與腐敗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亞腐敗是腐敗的前奏,介于非法與合法之間,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擦邊球、潛規則、灰色地帶之多,讓人見怪不怪。高校教師和其他群體一樣,大多是被動卷入亞腐敗的,礙于人情面子,陷入“互相幫襯”的怪圈。要在職稱評審方面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必須進行針對性的廉潔教育。管理部門可以針對職稱評審可能出現的負面問題列出清單、開出藥方,利用OA系統等平臺或場合進行經常性專題教育,讓參評教師早知道、早避免。但廉潔教育不是萬能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建設必須三管齊下。

亞腐敗和腐敗一樣,都是頑疾。要革除腐敗,消除亞腐敗,在中國這樣的國家,首先必須從上層做起,以上率下。中共中央已經出臺“八項規定”并嚴格執行,就是從上到下對亞腐敗現象的強制規避。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頂層設計上開始解決此類問題。該決定是這樣說的:“堅決破除各種潛規則,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6]盡管這是針對司法活動而言的,但對高校職稱評審亞腐敗現象同樣有警示意義。職稱評審問題,其實質是有關教師成長的民生問題,也是教育與科研發展的國計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陳金波.源于機理分析的大學“亞腐敗”治理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9):150-154.

[2] 曾維和.我國公務員“亞腐敗”治理的倫理視點[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8):37-41.

[3] 楊東平,等.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 邱玥.“廉政建設與國家治理”研討會舉行[N].江西日報,2014-12-03(A2).

[5] 兩教師在國際學術期刊發70篇偽造論文 曾獲獎勵[N].人民日報,2009-12-30.

[6] 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

責任編校 王學青

Abstract: The sub-corrup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accredi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ly shows the following traits. First, competitors try every means to sig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others or maliciously possess lots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low quality so as to drive up the evaluation score. Second, to win with the guarantee of quantity, they have the desire to publish papers on core journals even through the means of academic misconducts. Third, they take advantage of the transition of publishing methods to reach their aims. Fourth, they present unqualified papers and books and try to realize their ambition unnoticed. Whats more, the accreditation mechanism of teach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is unreasonable. The phenomenon of sub-corruption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 professional title accreditation; the punishment of the violators becomes a mere formality; the supervision during the accreditation process exists in name only;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work hasnt been correctly balanced. Consequently,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professional title accreditation, take a serious attitude to the insp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optimize and supervise the evaluation process, standardize the participation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ssues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itle accreditation; sub-corruption;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歡
治理高校
社會參與美國社區學院治理及對中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啟示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9:04:33
關于治理潮州市區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問題的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7:38
諧波分析與治理措施探討
治理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發展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8:49:34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1:37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色国产|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欧美啪啪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色香蕉|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91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熟妇无码人妻|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日韩毛片视频|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91在线精品|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乱伦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制服无码网站| 999福利激情视频|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婷婷色中文网| 婷婷伊人五月|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第一页|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欧美影院久久|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欧美精品xx|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久久九九热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天天综合网色| JIZZ亚洲国产|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亚洲天堂2014|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视频a| 国产一区成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久久精品视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