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愛君

紫砂文化藝術形態五百多年,紫砂壺藝傳承創作,走出了一條獨特而又具有個性的文化藝術之路。壺藝創作,層出不窮,壺藝創作者心手相傳,奠定了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的發展基礎,也為全國各地茶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藝術載體,因此紫砂茶具成為泡茶的最佳用具。紫砂壺本身的泥料不可再生性與手工制作的技巧性,決定了紫砂壺及紫砂作品的文化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而紫砂壺的創作,成為越來越多茶客、壺友、藏家的研究對象與修心禪定之上品佳器。
“半菊壺”(見圖1)的創作是在繼承傳統壺藝創作的基礎上,通過泥片的鑲接與嘴、把的搭配,形成了具有現代藝術美感的壺型及具有佛家禪修思想的作品,此款作品不但承載了紫砂壺藝的傳統文化藝術思想內涵與創作技法,也成為紫砂與佛家禪文化思想融合的作品,在此主要從“半菊壺”的創作思想、創作技法與創作內涵進行闡述。
1 文人情懷:采菊東籬下
“半菊壺”,顧名思義是與“菊花”有著不可或缺的關聯。整件作品上部分素雅瑩潤,下半部分筋紋花瓣、紋路脈絡清晰,故名“半菊”。創作思想是完成此件作品的前提及必要條件,在構思的過程中,一方面考慮對傳統壺藝的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考慮了紫砂材質的可塑性特點?!鞍刖諌亍眲撟魉枷朐从谔諟Y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境,迎合了文人紫砂的創作情懷,既有古典詩詞文化的韻味,也有傳統文人的精神訴求與藝術表達,因此,“半菊壺”的創作思想中蘊含了文人的思鄉情懷,也包含著創作時對文化藝術清雅樸拙的思想。
2 技法傳承:師古不泥古
任何一款紫砂作品的創作,都是在繼承傳統壺藝創作思想、創作技法、創作意識的基礎上運用輔助工具全手工創作而成的,整件作品主題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光素,下半部分菊花瓣落,身、蓋、鈕、嘴、把各個部分根據大小比例進行細膩的處理。壺身上半部分創作難度主要是光身筒,而下半部分則是通過泥片的裁切、鑲貼在壺身表面,并根據紋路進行細節處理,然后再將壺嘴、壺把的步驟完成,也就形成了此款“半菊壺”的生坯創作。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打泥條、圍身筒、搓嘴把的成型技法,也是貫穿整個紫砂界紫砂壺藝創作的必由之路。“師古而不泥古”,繼承傳統創作技法,而又不拘泥于傳統壺藝創作的套路。
3 內涵豐富:禪意神韻在
“半菊壺”的創作,無論是創作思想還是創作技法,很大程度上都是紫砂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而此款“半菊壺”的創作內涵卻又是不同于一般的創作思想。其創作思想源于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境,并將其轉換成指導手工藝創作的實踐活動。其內涵,則是在創作思想的基礎上外化出“半菊壺”創作的深層探討。此件作品的內涵涵蓋了傳統文人詩情畫意,隱逸而又滿懷抱負無處伸展的淡淡憂傷之情,有將佛家拈花一笑的禪意內涵寓于其中。因此,創作“半菊壺”將文人情懷、世外隱逸、佛家禪思蘊含其中,深刻而又不突兀,全面而又清晰地表達了“半菊壺”的創作思想內涵。
4 結 語
“半菊壺”的創作思想,源于古代文人雅士追求隱逸生活的高雅情懷,也在壺藝創作技法上表現出“師古而不泥古”的傳承與創作創新思路,更是將此款“半菊壺”內涵深處文人情懷、技法思路、內涵寓意、佛家禪思蘊含其中,完美地表達了作品的原創性與藝術性,更是將紫砂文化更好地表現在以紫砂壺為載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中。在紫砂界,有更多的紫砂壺藝創作者、傳承者致力于紫砂文化的傳播、紫砂壺藝的創作、紫砂壺技法的研究與探索,并有更多的紫砂藝人為紫砂文化藝術的發展,為紫砂壺藝技法的傳承,為陶都宜興陶文化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