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震在11月3日的《北京日報》上撰文指出,民主是一種妥協。真正的民主應該為利益協商和妥協留有空間,以使社會在和諧與建設性氛圍下前行。由于生存境遇和認識角度的不同,人們的意見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因此,民主需要持不同意見的人們之間的妥協,形成某種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社會共識”。如果認為民主就是達到人民思想的完全統一,那是非常危險的。這可能造成一部分人通過所謂“公意”的目標而壓制不同意見,從而走向事實上的專制和暴政。就其語義學意義,民主應該是“人民治理”。但是,人民直接、平等地參與恐怕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理想,現實的民主只能是某種妥協所形成的參與感。因此,民主制度應該使不同的利益階層達成某種妥協,以便使各個方面都獲得某種在場,至少應該獲得在場的感覺。民主的在場,就是通過妥協使大家或至少大多數都獲得在場感。民主制度之所以為人們所追求,不是因為它可以消弭差異,實現完全的一致,而是因為它可以在平等對話的框架內實現差異之間的妥協,從而包容了差異,達到和而不同。不僅一個社會內部的民主是建立在容忍差異的基礎上,而且國家之間的平等關系也必須容忍差異。如果一種文化宣布自己這種文化是唯一的文明,那么這就不是民主的態度。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也不應該建立在消弭差異的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差異的對話之中。通過消弭差異而實現的一致,只能導致壓迫性的、不平等的國際關系。當然,只有妥協還不是民主的,民主制度需要穩定、可靠的程序。如果沒有程序的限制,某些野心家或許能夠通過煽動而任意改變程序,從而破壞整個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