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榮
唐代濤人杜甫有詩贊日:“秦巾自古帝王州” 秦巾即關中,自古即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然而,關中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南多而北少,季節分配亦不均勻,這種情況在涇陽等渭北旱塬地區尤為顯著,因而歷朝歷代鄙刈關中水利極其重視。戰周末期,秦國因有鄭國渠而使秦強,關中地區“為沃野,無兇年”。漢武帝時在關中又開鑿了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靈軹渠和成同渠,被稱為“關中六渠”,班固在《兩都賦》中亦有“鄭白之沃,衣食之原”的贊語、但白宋元以降,經濟重心移至南方,關中水利雖時有修繕,但多是曇花一現。直至近代,李儀祉繼鄭白之舊跡,建八惠,育關中,使三秦風采得以重現。
拿儀祉,原名協,字宜之,后改名儀祉,1882年生于陜西省蒲城縣馬湖鎮富塬村。著名劇作家、教育家、水利專家。其父李桐軒和伯父李
·文化百花園·仲特均為清朝秀才,學識淵博,后均加入同盟會。李先生愛國憂民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形成的。
李先生自幼聰穎,幼時即習《四書》《五經》,少年時,受其父輩影響開始涉獵科學,對《幾何原本》《四元細草》很有見解。17歲時中同州府秀才,人涇陽崇實書院,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曾寫下《權論》《神道設教辟》等反封建的作品。1904年,考入北京京師大學堂。在校期間,更是發憤苦讀,寒暑不輟。
1909年,李儀祉畢業,西潼鐵路籌備處聽聞李儀祉才學過人,便將其派赴德國,入柏林皇家工程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專業,他博覽群書,刻苦鉆研,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 畢業之時,柏林東方學院已慕名前來想聘其教授中土文學,但李先生身負重任,斷然回絕了優厚的待遇,于1912年回國。
歸國的當年正逢陜兩.大旱,他的家鄉因是典型的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區,更是田地荒蕪,禾草不生。正所謂“龍山、馬湖、渴死寡婦” 李先生不懼炎熱徒步至重災區察看旱情,哀鴻遍野、賣妻鬻子的慘狀,使其深受觸動,于是便有了興修水利、育才報國的念頭。同年,李先牛便在西安創辦了私立三秦公學,由社會名流及進步人士任教。學校不僅傳播西方先進文化、還注重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次年,學校漸入正軌,陜西省水利局局長郭希仁以為“吾國西北多旱,饑饉頻仍,子盍改習水利,繼鄭白之舊跡,以為民利”。因而慕名邀請李先生同赴歐洲考察水利,待考察結束后,李先生便直接進入德國丹澤工科大學,師從德國水利科學家恩格爾斯教授,攻讀水利專業,在學業上進步很快,同時,他還查閱了大量與水利科學有關的資料,對德同乃至歐洲許多大中小型水利設施都作了翔實的調查,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李先生學成歸國,正值1915年初,出于為國家培養水利人才的需要,李儀祉應邀協助張謇。黃炎培在南京籌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為解決課本缺乏、外圍教材內容不切合中國實際的問題,他編寫了《水工學》《潮汐論》《水工試驗》《土積計算截法》等水利和數學教材。同時,為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素質,李先生還籌建了一座水工展覽室,內容除水工實驗外,涵蓋了水工、土建、橋隧等各個領域,假期還帶學生到工廠參觀,學以致用。宋尚希、沙玉清、汪胡楨等這些為我國水利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優秀水利專家,都是他在河專培養出來的。
1922年,李儀祉任陜西省水利局局長,兼任渭北水利工程處總工程師及陜西省教育廳廳長,主持陜西的教育和水利事業,開始籌劃涇惠渠工程,組織測量隊勘測渭北地形,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數據和成果,并寫出《引涇論》《再引涇論》《陜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涇第一期報告書》等論著,為涇惠渠工程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1928-1930年陜西遭遇了一場號稱“民國十八年年饉”的特大自然災害,全省有250萬人活活餓死,40萬人逃到外省覓食求生,800多萬人以樹皮、草根、觀音土茍延生命。全省92縣盡成災區,餓殍載道,慘絕塵寰。大災之后,全省上下皆為救災而奔走呼號,時楊虎城出任陜兩省政府主席,向南京政府請求撥款賑災及興修水利,并力邀李先生主持關中水利建設。此時,工程又面臨著嚴重的經費問題,為了籌措不足款項,李儀祉將工程做成模型,輾轉西安、灌區等地展覽,宣傳引涇工程益處,取得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使財政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1931年,引涇工程正式啟動。引涇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的秦鄭國渠。鄭國渠之后,歷代累經興廢,民國期間工程基本廢棄,而位于秦中腹地的涇惠渠的修建能夠重新解決咸陽、西安兩市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閻良五縣(區)的灌溉問題。為了節省經費和有效賑災,工程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實施。為確保工程照章進行,李先生還專門成立了渭北水利工程委員會,用以解決施工中所遇到問題。經過3年努力,工程全部竣工,命名為“涇惠渠”。期間,李先生不辭勞苦,親赴工地,奔波于渭北旱塬之上.渠成以后,全長270公里,灌地60多萬畝,受益人口達82.7萬。糧食產量由以前每畝60斤左有增加到450斤左右,棉花由原來的20斤,增加到80斤,最高時達到120斤。引涇河水灌溉的涇惠灌區,更是被形象地稱為關中平原的“白菜心”。
李先生還于1934年成立了涇惠渠管理局,規范灌溉管理。建立了科學用水和工程管護制度,并進行水文、氣象觀測,開展作物灌溉試驗,使農民大獲其益,涇惠渠也繼而成為鄭國渠的第六代工程。
涇惠渠竣工后,他便集中精力繼續實施其興建“關中八惠”(涇、渭、洛、梅、黑、澇、灃、泔)的宏偉規劃。然而,就在涇惠渠和渭惠渠建成,洛惠渠與梅惠渠施工的過程中,李先生卻在1938年3月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他在世時,還在陜南勘測、視察,親自擬定了漢惠渠、褒惠渠、渭惠渠及冷惠渠的工程計劃。同時,他對陜北的水利建設也異常關心,織女渠、定惠渠就是經他設計而成。李先生雖已辭世,但先生的后繼者卻對他未競的事業付諸實施,完成了其興建“關中八惠”的遺愿。
李儀祉先生在擔任陜西省水利局局長期問,主持興建“關中八惠”,成為當時中國現代化農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楷模,可謂功蓋三秦,惠澤桑梓。人們為了紀念李先生,特將其墓地建于涇惠渠邊。如今,當年的“關中八惠”已基本變為現實,陜西關中地區成為我國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農業基地。涇惠渠水碧波蕩漾,兩岸的莊稼得水之利,綠意盈盈,長勢喜人,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設施至今仍發揮著造福于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