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濤
鄭板橋(1693-1765),江蘇興化人,清代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進士及第,成就顯著?!肚迨妨袀鳌吩u價其“善詩,工書畫,人以‘鄭虔三絕稱之”。他成就的取得.善瀆書是一個重要因素 他在《家書》中就讀書問題所做的一些論述,人情人理,本義擇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讀書要“明理作個好人”
自隋朝科舉取士以來,“讀書一應試一做官”便成了讀書人的正途,人們讀書鮮有不想做官通顯的 《儒林外史》巾范進巾舉后竟然喜極而瘋,反映了清代讀書人對功名的熱衷。同時代的鄭板橋對此現象給予了強烈譴責,提出了不同主張,他認為“夫瀆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明理作個好人是讀書的首要目的。 若讀書人道德不張,即使做了官,也很難成為一個好官。很多人一開始讀書便入了歧途,一捧書本就像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后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這樣的讀書人做官后不顧民間疾苦,中飽私囊,成為殘為殘害百姓的貪官。清朝貪官污吏很猖獗,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就出現在這一時期。
二、讀書重在經典
經典,就是自文明開辟以來,歷代公認的寫得最好和最重要的書,鄭板橋建議我們讀書要讀經典。在《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中,板橋寫道:“吾弟讀書,‘四書之上有‘六經,‘六經之下有《左》、《史》、《莊》、《騷》,賈、董策略,諸葛表章,韓文,杜詩而已。只此數書,終身瀆不盡.終身受用不盡。”以上板橋提到的書,都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經典。讀書必有所選擇,不可亂瀆 清朝時,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圖書數日越來越多,儀《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圖書就有七萬幾九千多卷;一個人窮盡畢生精力也讀不完如此浩如煙海的書。而且這么多書巾,魚龍混雜,也夾雜著一寫糟粕。板橋對“六經”的評價最高,“六經”是儒家經典,是古書中的精華,在卷帙浩繁的古書中,可謂高屋建瓴之作。讀書的高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板橋從一介布衣成長為同家棟梁并造福一方百姓,與其讀書的高度是分不開的。
三、讀書要品讀精華
首先,板橋反對瀆書一眼即過,而不鉆研在家書中,板橋教育其弟“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還舉例說虞世南、張睢陽等人平生讀書只讀一遍,不深入,因此也沒有佳作留傳下來。他又列舉了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蘇東坡讀《阿房宮賦》至四更不倦的例子來證明讀書應精讀,不應一眼即過。他說“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白遍來……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灑然不倦?!睘^書不精心研究,就不能得到書中的真諦;就像囫圇吞棗,對所瀆之書得不到精義,無法汲取其中的精華。相反,精能運多,精通一篇文章,可以觸類旁通地了解許多與之相關的書。
其次,盡管板橋反對讀書不鉆研,但是他也不贊成整本書都精讀,他認為只有精華部分才值得精讀。他舉例說:“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復誦觀,可歌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讀書就是應該反復品讀書中的精華部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精,這樣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
四、讀書要有特識
在讀書過程中,不能盡信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鄭板橋認為讀書不能依樣葫蘆,要有特識。他在家書中,教導其弟鄭墨“豎儒之言,必不可聽,學者自出眼孔,自豎脊骨讀書可爾”,還說“總是讀書要有特識,依樣葫蘆,無有是處”。如此見解,是有道理的。稗官野史之言,多不可信,正史也隱瞞了很多真相。若讀書人不自豎脊骨,依樣葫蘆,讀什么就信什么,那就成了沒分曉的鈍漢了。讀書時必須善于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板橋在讀書中經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世人多認為夏商周三代為太平盛世,而他通過禹會諸侯時有萬國,夏殷之際尚有國三千,而至周武王封諸侯時僅一千八百國之遞變,認為夏商周三代必為弱肉強食之極混亂時代。板橋說:“‘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耳!”“學”的基本意思之一便是仿效、模仿,如“邯鄲學步”、“鸚鵡學舌”等成語中的“學”便是這個意思。只學不問,就和鸚鵡學舌一樣,不明就里,是不可取的。
五、“書外有書”
學習,不能只拘泥于書本,還應注重書本之外。鄭板橋非常注重從書本之外獲取知識,他認為“書外有書”。在《板橋自敘》中,他說自己“非閉戶讀書者,長游于古松、荒寺、平沙、遠水、峭壁、墟墓之間,然無之非讀書也”。板橋認為游于古松、荒寺之間都是在讀書。儀通過讀書獲得的知識是有限和膚淺的,還應從生活和實踐中求真知。生活是智慧的寶庫,善于向生活學習,人們將受益無窮。鄭板橋不僅認識到了生活對于知識的重要性,而且還從生活巾學到了真本領。他名震后世的墨竹,就是從生活中學得的他自幼與竹為伴,庭院中種了很多竹子。在窗下讀書時,竹影便映照在窗紙上,形成一幅大然墨竹畫。風吹影動,墨竹畫又呈現出多種姿態板橋學習畫竹正是從勾勒這一幅幅竹影開始的。他晚年回憶自己學畫竹的經歷,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蹦洗丝梢姡鍢驅W習,不僅讀書,還讀書外之書,善于向大自然學習;功夫既在書中,也在書外。
書本之外,除了大自然,還有人類社會。在生活中,板橋善于向他人學習。板橋在游歷大江南北時,結交了很多天下名士。他曾宣稱:“板橋游歷山水雖不多,亦不少;讀書雖不多,亦不少;結交天下通人名士雖不多,亦不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朋友間相互交流切磋對提高自身很有幫助??梢?,板橋是一個善于向朋友學習的人,通過其遺留的數篇與友人的書信可見一斑。在這些信箋中,板橋就讀書、作畫、詩詞文章等與友人多有交流,遇到問題便虛心向朋友請教。如有一次他去杭州游玩,由于無法確認蘇小小墓所在具體位置,便寫信向朋友詢問,“燮到杭州,遍詢蘇小小墓所,皆云西泠橋畔是其埋玉處也。然禾郡至今有蘇小墳,未知孰是……希指示,幸甚,幸甚?!标P于這個問題,板橋有沒有得到答復已無從考證,但他勤學好問的精神早已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