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廣林
【摘要】本文論述了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如何不拘泥于形式,訓練學生提高會話能力,創(chuàng)建各種教學情境,使教與學很好地結(jié)合。作者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有效地提高日語會話能力。
【關鍵詞】日語教學 會話能力 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02-01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逐漸增多,日語學習人數(shù)激增,提高外語的教學質(zhì)量非常必要,筆者從教學工作中總結(jié)出一些教學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逐漸增多和日本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中日兩國友好關系日益增進,在職業(yè)技術院校里選修日語的學生越來越多, 對日語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傳統(tǒng)固定的模式進行千篇一律的教學工作,終將使自己面臨被淘汰的尷尬境地。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這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因此,日語教學工作者如何有效發(fā)揮最大潛力,如何找到適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教學方法,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提高日語會話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分析、總結(jié),使教與學更加完美結(jié)合?筆者從教學工作中總結(jié)出一些日語教學方法,下面淺談我就在日語教學中如何提高日語會話能力所摸索出的經(jīng)驗。
1.書面語法與口語并重,選擇合適的教材及調(diào)整
提高學生的應用會話能力可以依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及輔助教材,或自編以培養(yǎng)學生會話能力為中心,注重口語情景對話的一些輔導教材。在日語環(huán)境里,根據(jù)生活場景的不同,必須交替地使用書面語法和口語。這是日語表達所持有的自身特點,而且即使表達同一內(nèi)容,書面語法也和口語差別很大。然而,我國目前的日語教育主要是以精讀為中心的教學結(jié)構(gòu),也就是較為注重書面文法,即使是教科書里的應用會話,接觸到的,也不是很多。在生活場景里的聽力和口語,是要求以口語為主的表達方式,口語的學習不足,必然造成學生在這方面的缺陷。這不但使學生大部分的表達方式以書面語法為主,也使他們的日語表達令人感覺到生硬,更在日常生活的許多場面中,因為對口語文法極為生疏,所以,在接觸到以這些口語組成的日常會話時,反應遲鈍,而導致聽力能力的低下。應該在重視書面語及語法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口語的教學工作。可以,把一些口語表達形式進行整理在應用會話中進行分析、講授,在會話及聽力的課堂上予以應用;學生掌握口語表達形式以后,會改變以往生硬的日語表達方式,而達到使用自然的日語進行表達的目的。另外,外語教師應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在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各類讀物、各種輔導書籍都可以充當閱讀材料, 適當結(jié)合使用選讀日語報刊閱讀的教學方法。日語報刊貼近生活,富有時效性,取材廣泛,內(nèi)容涉及我國和主要日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因而比較適合在教學中作為補充閱讀材料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強調(diào)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給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內(nèi)容健康豐富的課程資源,可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日語的能力,讓學生接觸和了解日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日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有益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以聽說訓練為主,開展多樣的會話訓練
語言本身具有很大的實踐性,活的語言是作為交際工具的聲信號。因此,外語課不是理論課,而是實踐課。教師應該不僅僅演員同時應該是個導演。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正確自如地掌握課堂的內(nèi)容;要使學生將已掌握的日語詞匯借助語法這個骨架再自己構(gòu)成活的有用的語言,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做到活學活用,使所學的內(nèi)容變成他們能運用自如的知識。以往外語教學側(cè)重語法及句型的講解,但現(xiàn)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要求更強調(diào)其會話能力。因此,為了擺脫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中的“啞巴日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從聽力,會話起步,然后在聽,說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語法,讓主要語法在聽力和會話中不斷重現(xiàn),使學生融會貫通后,最終升華到高水平的寫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目前的精讀課所進行的語法教育,融入到口語,聽力,泛讀,寫作等課程里,從而保證日語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3.采用以學生為主的多媒體教學模式
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為外語教學帶來了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改進原來的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可以達到視聽結(jié)合、聲情并茂、創(chuàng)設情景、渲染氣氛的效果,更為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支持的條件。外語課程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門技能訓練課,無論是要具有很好的聽力,還是很好的口語,都離不開大量操練。訓練強度與某種能力的提高是成正比的。在傳統(tǒng)的課堂里,由于班級規(guī)模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這種技能訓練相對不足。借助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幻燈以及實物投影等手段代替?zhèn)鹘y(tǒng)的書本,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增加單位時間內(nèi)的授課信息量,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這種現(xiàn)代教學方法使得日語教學圖文并茂,聲像兼?zhèn)洌哂衅洫毺氐慕虒W效果和優(yōu)點。例如:在口語和聽力訓練中,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采用最先進的語言識別技術和視頻交互方式,讓學習者置身于一種日常生活場景,通過情景會話和形式多樣的聽說將學生帶入豐富多彩的語言環(huán)境中,輕松地學習日語,提高理解表達水平。
4.聽說訓練與讀譯結(jié)合,提高應用能力
日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譯和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但在日語教學中,學時數(shù)少、基礎差、要求高是其突出矛盾。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課文教學方法,即先帶讀兩遍課文,然后逐詞逐句分析其句子成分,最后譯成中文,是無法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弊端是,學生只是消極地跟讀,聽講,忙于記筆記,究竟聽懂了多少,會不會運用,則不得而知。針對這一情況,可采用如下的方法:只重點講解難懂易錯的部分句子,然后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要求學生根據(jù)提問回答問題,在學生與教師之間或?qū)W生與學生之間進行頻繁的語言交流中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掌握所學的語法和句型知識。例如,在講解“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第14課的課文時,可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下述問題:[田中さんは昨日どこへ買い物に行きましたか。][昨日友達は家へなにをしに來ましたか。][中華料理はおいしいですが、日本ではどうですか。]……通過上述提問,可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含義,并能通過語言練習幫助學生記憶單詞、語法、句型等。但提問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意識地將所學的詞匯和句型編排到問答句子中,從而可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還可以采用單詞游戲、“當翻譯”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會話訓練的機會。
總之,本論文對提高日語會話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淺析,旨在改變過去教學模式。語言的應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會話能力表現(xiàn)出來的,教師可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合理安排會話內(nèi)容,開展豐富的課堂會話訓練活動,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積極鍛煉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及會話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宏.第二次全國日語教學情況調(diào)查[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95年第5期
[2]李春杰.談學生日語會話能力的缺乏與日語教學.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02):60~62
[3]江新興.關于大學日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4]黃曉娟.談大學日語教學中學生運用能力培養(yǎng)[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4年1月
[5]鄭芷蓮.談多媒體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2003,(1):38-41
[6]唐麗燕.大學專業(yè)日語改革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3月
[7]胡以南.中日日語教育考察[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