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特點,分析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改革方法,利用現場教學和電化教學等手段,以課程特點為指導思想,精選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要求一致,實現課堂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
【關鍵詞】工程性 實踐性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213-02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高等本科中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講述有關機械產品制造過程的綜合性技術課程。在本校的相關專業教學大綱中規定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工程及成形技術和機械制造技術兩大部分構成: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部分講述現代常用材料(金屬、復合材料等)和熱加工工藝基礎(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等)的相關知識;機械制造技術部分講述機械加工工藝基礎的相關知識。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總體地了解和把握機械制造活動,掌握金屬切削過程基本規律和機械加工的基本知識,能合理選擇材料、毛坯制備、機械加工方法,具有產品質量、公差與配合的基本知識,初步具有解決生產現場工藝問題,決策制造模式方面的能力[1]。
對于《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改革和實踐,不同的高校都在積極的嘗試。在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課程的內容多,學時少;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變化,與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相適應;課程實際性強,學生實踐經驗少,難以保證在較少學時內既完成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又能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本文對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獨立學院的 《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作些深入的探討。
1.課程的特點和改革的指導思想
1.1課程的特點
(1)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掌握實用的理論基礎,從能力分析到專業知識,再到支撐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知識。對于工科機械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對傳統機械專業課程學習,還要掌握現代制造技術科學前沿知識?!稒C械制造技術》是對傳統的課程《工程材料及熱加工工藝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和《先進制造技術》等課程內容以及先進制造技術進行有機的整合。由于制造工程中涉及的內容復雜,影響因素多,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2)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稒C械制造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與生產實踐聯系十分緊密,只有通過實踐,理論知識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徹。要求學生學習本課程后能基本獨立地開展與機械制造技術相關聯的各項工作,熟悉生產實踐中解決專業技術問題的原則、方法、步驟、技巧,熟悉與設備及工藝裝備有關的操作使用方法、性能調試、工況監控、參數調整、日常維護等基本技能的技術要點,在對生產現場的各種典型工藝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可以提出處理意見,并予以有效實施。因此,通過加強《機械制造技術》實踐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在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對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程具有工程性。《機械制造技術》作為解決制造過程中的技術理論課程,是解決機械加工過程出現的問題的主要依據,具有很強的工程性。要求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后能初步明確依據機械制造技術的特殊機理、共性規律和發展軌跡,并考慮現實生產條件及生產技術發展規劃,創造及辯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思路、手段和需注重的事項,基本掌握針對具體生產目標改進加工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可行性技術措施或有效工藝途徑,增強畢業后對工作環境的專業適應性。
1.2 《機械制造技術》教學現存的問題
長期以來,學生普遍感到學習比較困難,學習興趣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的內容存在陳舊的知識結構、落后的工藝方法和手段。無法反映出機械制造的新技術,與部分學生實際接觸到的生產實際相差甚遠,學生從感性上覺得學的知識落后,沒有用。(2)各門學科在內容上未能很好地整合,存在內容重疊的現象,并目這些重疊都是落后工藝的重疊,反映現代制造技術如數控技術、特種加工技術方面的內容又較少,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時空上相分離,有的院校相隔—個或兩個學期的較長時間。比如,我院民航專業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切削機床與刀具的實踐內容是在大二的金工實習中進行,但理論內容要在大三下學期才學習,相隔近一學年的時間。沒有理論支撐的工程實踐必然只能停留在獲取—些感性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較低的,缺少工程實踐的理淪教學,由于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相變得十分枯燥[2]。
2.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改革方案
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提出教改措施。
2.1精選優化教學內容
《機械制造技術》是以制造工程為主線,內容包括《工程材料及熱加工工藝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以及《先進制造技術》等課程,構成了機械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相互之間緊密聯系。本課程的改革從培養制造工程素質出發,以金屬切削原理為基礎,以機械加工工藝為主線,兼顧工藝裝備知識和先進制造技術,以實用、夠用為內容設置原則,以優、精、淺為宗旨,將加工裝備、切削原理、工藝組織和加工對象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的知識模塊如圖1[3]。
圖1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組成模塊
2.2強化理論與工程實踐教學的銜接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不同于純粹的理論課,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實踐效果對教學質量的好壞起到重要的作用。僅靠教師的理論講述無法使學生完全理解,通過采用直觀教學、現場教學和電化教學等手段,利用實驗室的機械裝備,可在短時間解決黑板上難講透的問題,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工程能力大為增強,不僅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能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盡可能多地采用多媒體技術,開發CAI課件,將口頭傳授、板書、投影、實物模型、電教片及CAI課件有機的融為一體,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4]。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討論式、啟發式的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生產實際和教學內容精心的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最后老師提出自己的意見,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2.3采用合理考核方式
應為國家培養對有用的人才。卷面考試成績的好壞很難全面說明一個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單純為了通過考試而功利地受迫學習,而是自覺、勤奮、緊張地學習,真正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為此可以對學生在實踐環節、設計環節、課堂環節、答辯環節、操作環節等分別進行考核,從而較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情況。
3.結束語
提高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質量是現代社會和發展的要求,是培養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獨立學院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要求學生即要能適應目前企業或其他組織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又要有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的發展能力[5]。這就要求我們在《機械制造技術》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工程性,使教學內容盡可能與工程實際要求相一致,爭取做到課堂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以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密切聯系生產實踐,加強了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
參考文獻:
[1]張春燕.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0):44-45
[2]周建中,湯寧荷.面向學生職業生涯的《機械制造技術》教學改革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3]梁發周,譚險峰等.獨立學院《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 2012(5):198-200
[4]成平廣.淺談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就業指導工作[J].科技資訊.2005(22):133
[5]郁曉燕.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的途徑[J].教育評論.2013(2):18-20
作者簡介:
劉麗娜(1981.10-),女,江蘇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民航機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