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旺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符合教學課題內容要求、有利于學生建構的教學情境,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引發合理的認知沖突,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 創設課堂設問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27-02
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如果只限于知識接受、記憶、技能模仿和練習,那么學生的學習狀態是被動的、思想是僵化的、方法技能是呆板的,缺乏自主與創新,這樣的學習時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數學課程改革的主旨是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數學學習的方式。學生只有自主參與教學實踐,參與問題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下面就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創設設問情境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設問需科學、合理、巧妙
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識活動,感受成功的興奮和學習的樂趣。所以精心設問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引疑激趣
烏辛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新穎別致,使學生學習有趣味感、新鮮感。
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問題引疑情境,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2.設置坡度
教師設計問題應合理配置幾個難易級別的問題。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應像攀登階梯一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知識的掌握過程應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新的知識的形成就不再是無本之源,這樣理解起來就顯得比較容易接受,掌握起來就會顯得更加牢固。
3.巧設懸念
懸念能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引發求知動機。
通過學生在認識沖突中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斷探求的興趣,既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愉悅,又喚起學生參與的熱情。
4.以形助數
數形結合是研究數學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數”是數形結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圖形的性質,可以加深對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體會概念、公式、定理的幾何意義,學生在完成解題的過程中,通過作圖,找到圖形與數學知識的有效結合點,伴隨觀察圖形與問題解決的雙重思維跳躍推進發展,那么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顯得豐滿、充實。從而達到以點帶面、把“薄書讀厚”的目的,這樣知識的升華就顯得順理成章、潤物細無聲了。
5.聯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對生活起著指導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根據生活和生產的實際而提出問題,創設實際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現實主義,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這樣也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如銀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優化等經濟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其次問題的趣味性總能吸引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層次的思考。再如: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數學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加強了學生數學思想培養和數學文化的浸潤,讓學生在東西方數學文化觀的對比中,感受到數學理性精神對人類進步的偉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引入中設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
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新知識的學習都必須通過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所以在新知識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才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按照預設的問題情境逐步完成課堂既定的教學目標任務。
三、在教學范例中設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范例教學更是學生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范例教學中,注重設問,挖掘問題本質,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實現知識再現、理解、創造和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探究問題時獲得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融會,進一步理解知識及內在聯系,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根據問題的特點,學會從多角度的思考、聯想、尋找各種思路,有助于培育思維的廣闊性和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增強自主性。
四、在小結中設問,有助于課后的自主學習
課堂小結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起著提綱契領,畫龍點睛的作用,它通常是一節課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及關鍵點。因此,小結時,教師精心設問,有助于學生主動認清所學知識的本質,理清所學知識的脈絡,使知識系統化。同時,更有助于學生課后的主動學習。設問的目的不是故弄玄虛、華麗取巧,而是為學生的思維開渠引源。所以,課堂上的設問,是將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數學文化發展史中的史料、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內容等多方面的數學素材的自然結合,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數學“現實真理性”與“模式真理性”的雙重價值,這樣自然就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火種”,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思維發展環境。
總之將精心設問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學習在疑問中開始,探索、質疑、論證、認同、升華,則學生的思維習慣得以養成,求知的熱忱得以激發,學習興趣得以培養,思維品質、能力得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課標.
[2]唐瑞芬.數學教學理論選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潘振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嘗試.數學通訊.
[4]張曉斌.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數學通報.
[5]黃翔,李開慧.關于數學課程的情境化設計.中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