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威
【摘要】遷移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學習、應用,并形成一定的影響。遷移又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新技能的掌握起積極、促進作用的遷移;反之,對新知識、新技能起消極、干擾作用的叫做負遷移。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正遷移,克服負遷移,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為學好高中化學服務。
【關鍵詞】遷移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65-01
在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中,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不可忽視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基本能力要求主要從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4個基本能力進行考查。作為這4個基本能力更高層次的要求,應當是它們的有機結合和升華——遷移能力。
那么什么叫做遷移?所謂遷移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學習、應用,并形成一定的影響。遷移又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
一、影響學生遷移的因素是什么呢?我們又該怎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呢?
1.影響遷移的最基本要素是能否切實找到學習對象之間的共同點。原有知識與新知識間相似或相同點越多,產生的相互積極影響就越大,遷移就越容易。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搞懂容易混淆的知識,從基本概念入手,用對比的方法,理清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使新、舊知識建立聯系,從而順利完成遷移。
2.要求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和技能有較高概括水平。遷移是在對舊知識高度概括水平上的飛躍,若不能形成對舊知識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概括,把握好它們的重點和難點,就難以使遷移得以實現。
3.學生要有系統化的知識網絡和善于類比、聯系的能力。當學生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能使已學過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再結合已有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對新知識和新技能加以比較、分析、推斷、剪接、去粗取精的思維聯想和推理,才能實現遷移。從教師教學過程來看,應主要抓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雙基教學和練習,教學過程中注意合理設計有遷移的教學程序,緊抓遷移發生的共同點不放松。
(2)注意雙基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雙方面的比較聯系,設計出最佳情境,組織學生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善于比較、聯系、篩選,以期達到主動完成遷移的目的。
二、結合化學教學實踐,舉幾個具有遷移的簡單實例,供大家參考。
1.概念的遷移:學習鋁熱劑概念時,其定義只停留于鋁粉與氧化鐵的混合物上。在金屬制備冶煉法中可使這一概念得以遷移,即以某些金屬氧化物替代Fe2O3,與鋁粉都可做鋁熱劑,從而可冶煉金屬鉻、錳、銅等。
2.原理的遷移:在學習實驗室制氯氣原理時,不局限用二氧化錳與濃鹽酸作用,而把濃鹽酸的制備原理遷移到制氯氣反應原理中。若實驗室無濃鹽酸時,也可用濃硫酸、食鹽和二氧化錳來制氯氣;若無二氧化錳,可據氧化—還原反應原理選用其他氧化劑如KMnO4、KClO3。又如,抓住“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可做典型實驗——噴泉實驗這一共同因素,可在學習氨氣時讓學生掌握物理性質之一——極易溶于水后,歸納出氨氣一定能做噴泉實驗的結論。還可以據此結論設計習題。例如形成噴泉實驗后氨水物質的量的濃度的計算。
3.規律的遷移:在化學總復習中,當復習至元素周期表的應用章節時,同族典型非金屬單質的熔、沸點逐漸升高,同族典型金屬單質的熔、沸點逐漸降低。這一物質熔、沸點變化知識,可遷移至物質的結構與性質選修模塊中的四種晶體性質內容,它既解釋了物質熔、沸點變化規律的內因,鞏固對舊知識的理解,又加深了學生知識的擴展面,從而把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該變化規律又可延伸至有機化學同系物熔、沸點遞變規律,即隨著碳原子數增加,同系物熔、沸點逐漸升高。
4.解題的遷移:這是綜合性高層次的遷移,在近幾年各省市高考題中并不少見,它對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結合規律、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才構成了信息給予題中較有份量的一類,它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評價,也是實施新課標下各地高考能力試題的趨勢。這里以2014年福建高考試題32為例加以分析和說明。
32.葉酸是維生素B族之一,可以由下列甲、乙、丙三種物質合成。
(1)甲中顯酸性的官能團是 。
(2)下列關于乙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中碳原子與氮原子的個數比是7:5
b.屬于芳香族化合物
c.既能與鹽酸又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d.屬于苯酚的同系物
(3)丁是丙的同分異構體,且滿足下列兩個條件,丁的結構簡式為 。
a.含有 b.在稀硫酸中水解有乙酸生成
(4)甲可以通過下列路線合成(分離方法和其他產物已經略去):
①步驟I的反應類型是 。
②步驟I和IV在合成甲過程中的目的是 。
③步驟IV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分析:(1)(2)(3)略(4)①反應類型的判斷可以由書本實驗“甲烷與氯氣光照取代”實驗的現象推知產物繼而得到取代反應的概念,再遷移到本題中,就不難得到答案了。②中I和IV在合成甲過程中的目的,完全可以由平時作業中保護酚羥基的習題中遷移得到答案。③步驟IV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首先要推出戊的結構簡式由于戊前步結構及甲的結構簡式已給出,再由兩步的反應條件——醛基被銀氨溶液氧化為羧基,氨基酸的水解,不難將知識遷移到這題的解題中來,從而順利得到答案。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的教與學過程中,知識的遷移問題并不少見,尤以有機題多見。只要師生能給予重視與注意積累,并能有意識培養和鍛煉自己的遷移能力,從現有知識、原理、規律和技能出發,經分析、判斷、推理,利用已學的規律解決題設中問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遷移能力。
參考文獻:
[1]《學與教心理學》,主編皮連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2014年福建省理科綜合考試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