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手法看出,音樂鑒賞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選修課里,通過器樂和聲樂的結合,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音樂鑒賞的地位不可或缺。文章從音樂欣賞著手,探究其在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性,在發現問題和不足后給出可實施的建議,以尋求進一步促進音樂欣賞在高職院校選修課中的普及性和發展。
【關鍵詞】音樂鑒賞 高職院校學生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89-02
一、引言
眾所周知,法國的藝術教育在世界上一直領先,藝術欣賞層次也普遍比我們高。蔣南翔任教育部長時,在人民大會堂對高校教師作過一個報告,其間談到:“給我足夠的條件,我敢于承諾培養出50個杰出的科學家,但我不敢保證培養出一個杰出的藝術家。”可見,一個藝術家產生的艱難,同時也告知了藝術家的培養不在于技能的灌輸和堆積,也不在于靠系統的教育工程。隨著綜合性人才的涌出,很多的高校開設了音樂鑒賞這門選修課,以音樂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培養學生對音樂領域的認知及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二、音樂鑒賞的定義及其意義
1.音樂鑒賞的定義。音樂鑒賞,指鑒賞者在通過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所能獲得的對音樂的感知,包含聽覺的享受,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及心靈產生的共鳴等一系列活動。在高職院校選修課程中,音樂鑒賞是一門最為直觀的審美教育課程。以學生為主體,集審美功能、教育功能于一體,對音樂進行有目的的聆聽和鑒賞。
2.音樂鑒賞的意義。音樂鑒賞是把音樂和人生享受聯系起來的。它對于鑒賞者的意義主要表現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培育創造性思維。它承擔了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功能。但是根據我校對在校生的課前調查,有很多學生把音樂欣賞理解為單純精神享受、放松,完全忽略了音樂欣賞的真正意義。多數音樂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感情及創作意圖,是離不開作者世界觀的。鑒賞者在進行音樂鑒賞時,實際上也是在接受一種道德觀、價值觀。
三、現狀及不足
中國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教育體系,但當代音樂教育在體現文化多樣性方面卻是不盡人意。據實際調查,許多學生不熟悉、不喜歡傳統的民族音樂,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卻熱衷于流行音樂。音樂鑒賞在高職院校中課程開設的時間不長,尚處于一個初步發展的狀態。
1.開設課時不足,難以達到教學計劃要求。根據調查,普通高職院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時大概36個學時,學分要求也一般在1至2個學分。但因為音樂鑒賞是選修課,所以教師們對其的重視度不足,往往在遇到和專業課課程發生沖突的時候,大部分教師會選擇放棄音樂鑒賞課。這時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僅有的36個課時也寥寥無幾。音樂鑒賞本身就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課程,而在這所剩無幾的課時中,又很難將完整的教學計劃傳授到課堂。由此下去,惡性循環。
2.教師資歷缺乏。高職院校中的藝術公共課老師一般受所畢業學院的局限,學生從教師那里接觸到的知識一般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第一,過于專業化,音樂鑒賞課開設的初衷是讓高職院校的非音樂學院的學生也能學習到音樂的相關知識。因為畢竟大多數的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對于專業理論的知識理解起來還是困難的。第二,音樂鑒賞課的內容相對單一無趣。比如,某一章節的音樂史或者民族音樂,這樣的內容會影響到學生的認知寬度和深度。
3.教學內容和方法不貼切學生的需求。就高職院校來說,音樂鑒賞課程內容開設普遍單調、乏味,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都是交響樂、復調音樂、藝術歌曲等。而這些音樂知識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一直是個冷門知識,接觸和了解的少之甚少。于是,一門本來很有意義的課程卻演變成學生用來湊學分的途徑。再說有的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存在缺陷,例如每節課都讓學生欣賞深奧難理解的音樂,不僅讓學生欣賞不了,更是無從開口。長此以往,大大影響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課學習效果,也就更談不上這門課程能讓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提高了。
四、建議和措施
1.實行音樂鑒賞課程的分段教學。與文化課相比,音樂鑒賞課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課程,它更需要學生一朝一夕的學習與積累。因此,在有限的課時中,如何有效提高學生在藝術方面的能力及素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分段教學,就是一種針對一學期只有三十多個課時的課程所設置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將這門課劃分為兩部分,基礎理論篇和實踐提高篇。這里所指的實踐更趨向課堂上的一種互動和音樂熏陶的過程,這樣可以根據實際的上課情況來決定這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分段教學的實行,通過層次分明和階段目的性的教學方式,使各個水平的學生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而學習到音樂鑒賞課程的知識。
2.教師自身要注意拓展知識面。高職院校的音樂鑒賞老師的教學內容往往側重于一個方面的專業知識,比如中國民族音樂或是某一種中國民族樂器。這種情況對于高職院校的公共課教育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因為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來說,開設音樂鑒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并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而內容單一的授課內容是不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后的合適時間里與學生互動詢問,多方面了解學生在音樂鑒賞方面有哪些需求,然后可以針對性的進行充電。這樣不僅增加教師自身的知識面,對學生來說,知識寬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適當添加流行音樂的教學內容。我們知道,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所處的這個年齡段,流行音樂的吸引力大過于西方音樂、民族音樂。流行音樂在校園文化的發展趨勢上起到了一個導向作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適當的添加一些流行音樂的知識,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師的授課及學生主體的知識接收都是很有好處的。
五、結論
音樂鑒賞課程開設的初衷,是能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因為每個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主觀體驗不同。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將這門課程的最大優勢發揮出來,做到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師紅霞.淺析流行音樂在大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2]胡振邦.基于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狀的一些思考.音樂創作.2011年02期
作者簡介:
龐楊,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