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99-01
齊白石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師,在一整個世紀的漫長歷史中,他憑借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與開拓進取的精神在中國繪畫領域內不斷挖掘與創新,最終取得了衰年變法的成功,并且開啟了中國現代繪畫的新風尚,為中國美術發展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貢獻出一筆無價的精神文化財富。本文對齊白石繪畫藝術特色解析,并著重對其內涵、精神與特性內容深入研究,以展現這位藝術大師在繪畫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一、齊白石繪畫美學思想的變革意識
齊白石一直保持著一顆單純的農夫之心,長期沉浸于藝術審美體驗中,他并不是一帆風順,也曾經走投無路,但是當他認定了“萬里鄉心有路通”的時候,曾經在心底儲備的自然信息統統奔赴于筆尖,集聚成為了他全新的藝術信息,徹底摒棄了傳統的情感藝術表格。齊白石所開啟的衰年變法,不只是一場變法,更是一場意變與法變的全新審美創造,更是一種自我覺醒與自我把控的藝術變革。
我們通過對齊白石衰年變法前后期的作品風格進行分析比較,可發現這一次變法是對于傳統中國繪畫的解構與重建,也是對齊白石自我形象與內心思想情感的解構與重建。曾經齊白石先生頗有興致地畫了一幅巨石圖,并且題款為,“凡作畫欲不似前人難事也.余畫山水恐似雪個,畫花鳥恐似麗常.廁石恐似少白。若似周少白,必亞張叔平。
二、齊白石繪畫藝術特性
從宋代以來,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特性從嚴謹的寫實風格轉變為抒發主觀感受的形式。縱觀宋朝后期的繪畫作品,體現氣魄雄大、沉郁豪宕的結構逐漸介紹,取代的作品結構是以蕭疏簡淡的逸筆草草居多。借助作品來表現憤世嫉俗思想的繪畫盡管讓藝術解放,并出現了以云林、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為首的繪畫大家,但是到了清朝末期,而出現了臨摹復古之風,使得文人墨客創新意識不強,逐漸墮落頹廢。在這一時期,吳昌碩以其雄肆樸茂的金石書法,滲透了傳統文人畫與市民思想,形成了傳統文人畫發展史中最后一盞燈塔。在之后許多吳昌碩畫派追隨者都在沿著這條航線,卻無法再點燃光明。
齊白石大師的繪畫作品在藝術表現方面,有如下幾點特性:
1.情感美
與其他藝術家生活經歷不同,齊白石自小就生活在農家,因此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靈感,以農家子弟的心境來歌頌農民,體現出一種質樸的情感美。而這樣的情感美,通過一種生動、強烈、個性的藝術語言,去表現出現實生活狀態。例如他畫一根釣竿和幾條在水中游動的小魚,題上了“小魚都來”;而畫小雞爭著吃蟲子,則命名為“他日相呼”;畫一根釣絲,一只小蝦,題上了“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縱觀齊白石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將高雅文人所嫌棄的箕、柴耙之類的農具統統收入作品中,并且認為“余欲大翻陳案,將少小時所用過之物——畫之。”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齊白石大師對顯現古樸民風的農村事物有著純真真摯的情感。
曾經齊白石說過,“我畫的東西,是以日常可見到的居多,而不常見的,我就會覺得虛幻縹緲,盡管畫得好,但是總覺得不切實際。”齊白石以自身豐富的生活經驗,多以“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為創作題材,去用繪畫來歌頌現實生活中的所有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時常會將民間美術中包含吉祥圖案的文化、題材融入到畫作中。
2.構成美
齊白石筆下創作的多種意象并不是以真實空間大小為標準的,而是以心靈空間為準則,他注重物象的本質特征以及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齊白石1954年所作的“蜻蜒荷花”,畫面中蜻蜓兩只翅膀的長度與旁邊盛開后的荷花半徑類似,而這樣的比例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基本是不常見的,然而整幅畫面根據他的構思需求卻是合理的,進而讓欣賞者感覺到真實、強烈的效果。
3.意象美
對于繪畫創作,齊白石主張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在他漫長繪畫生涯中,一直遵循著這樣的創作原則,并且塑造出無數的趨于完美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畫出了蝦、蟹、青蛙、小雞等生命,都呈現出一種質樸、純真的情趣,并且是以表現其意象為主,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新穎獨創性。曾經齊白石的弟子李苦禪說過,齊白石老先生認為畫蝦是河蝦與海蝦的綜合體,“盡管河蝦是活潑的,但是略顯單薄,而海蝦豐滿,但是卻失去靈敏。若兩者結合,即可取長補短。”并且,齊白石也在自己畫蝦的作品寫道,“余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此三變也。”一直到齊白石七十歲,他的繪畫技法才初步定型。縱觀他所創作的蝦形象,能夠強化了蝦最基本的特性:身體透明并富有彈性,游動輕盈有力,每根須都富有生機。而這樣的形象都來自現實生活,因此多了一層思想,是齊白石將對客觀事物的感想感受總結出來并融入畫面語言的結晶,稱得上是天下無雙的“齊家祥”。
齊白石內心受到創新思想的影響,極力要改變“歲歲無奇”的藝術現狀。在生活中,他注意積累生活閱歷與體驗,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勤于繼承與借鑒我國傳統民族繪畫中的精髓,并在自己的國畫創作中表現出獨特的藝術精神。當前,齊白石的繪畫文化給予我們學習與借鑒的范圍更為廣闊,其在創新精神中開拓的文化藝術,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去學習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邵大箴;齊派藝術的忠實傳承人和發揚者——婁師白的藝術創造[J];新美域;2006年06期.
[2]鄭南村;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齊白石的題畫詩[J];青少年書法;2008年06期.
[3]薛曄;小品不小大美馨人——“雙星輝映——齊白石、黃賓虹冊頁、信札、詩稿作品展”觀感[J];美術觀察;2006年03期.
作者簡介:
李光華(1961年7月-),男,漢族,云南芒市人,本科學歷,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與民族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