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遺傳學是生命科學中進展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與生命科學的諸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遺傳學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的進步。遺傳學的教學不僅是高校專業課程教學的難點,也是中學生物學教學的難點,如何在高校的遺傳學教學中,為中學的生物學教學提供示范和經驗,是高等師范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遺傳 教學 理念 創新
【基金項目】《遺傳學》精品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南京師范大學重點項目)和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南京師范大學)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245-01
遺傳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之一,由遺傳學發展起來的基因工程技術、分子標記技術、基因組學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以及衍生出的一批新技術和新理論已成為生物科學的重要的基礎學科和前沿學科,對整個生命科學產生了重大的、變革性影響。加強遺傳學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高等師范學校是培養中學老師的主要基地,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對中學的教學產生著重大影響,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富于創新意識的合格中學老師,是高等師范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鑒于遺傳學在生命科學中的核心地位,在高等師范學校的遺傳學課程教學中,強調和重視中學教學的要求和理念尤其重要。筆者認為,在如下主要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革。
一、調整教學理念
面向所有授課群體,提高生物學習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是中學生物新課改提出的全新課程理念。與注入式的、以課本為主的中學傳統生物教學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高等師范的生物教學中,學生所接受的生物課程教育模式和理念,將決定我們的學生步入中學生物課堂后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因此需要將中學生物課程理念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納入高等師范的生物課程,并將其作為高等師范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這些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與基礎教育生物新課程理念相同,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構建大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體現大學教育要求的密切聯系現實生活的教學理念;適合高等生物學教學法課程目標的加強實踐操作技能的教學理念。
二、精選教學內容,使高師的遺傳學教學與中學的教學內容相銜接
遺傳學是生命科學各學科的基礎和主要理論支撐,與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等各生命學科之間有著廣泛的交叉和融合。遺傳學的知識體系,是在遺傳學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將遺傳學的一些里程碑式的知識點凝固而形成的學科體系,它將隨著遺傳學及其相關學科的不斷創新而不斷地發展。
遺傳學作為生命科學本科階段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的專業必修課程,在授課時數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好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的新內容和對現有教學內容去粗存精等問題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精選教學內容,保持遺傳學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學科特色性是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遺傳學課程建設情況、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 是衡量生物學相關學科、專業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加強遺傳學課程的建設與教育教學創新, 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高等師范的遺傳學教學,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優化上除了要考慮上述要求外,同時要考慮中學的教學需要,使大學的遺傳學教學內容與中學的教學內容相銜接,不僅要對中學內容實現全覆蓋,還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擴充和提升,使學生在從事未來的中學生物教學時,能夠“登高望遠”,而不會“捉衿見肘”。
三、將創造性和自主性學習的要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中學新課改的一個亮點是倡導探究性學習,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導中學生探究性學習?如何設計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如何在探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這些都是中學老師必需面對的重大課題。為了滿足中學教學的這一新要求,高等師范就一定要強調研究性教學。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提供教學資源、提供學習建議,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控制,關鍵環節上對學生進行啟發、激勵、引導和指導,并及時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使學生從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動學習轉變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創新學習方法,為未來的中學教學工作積累經驗。
四、精選實驗內容,使其在中學教學中能學以致用
遺傳實驗課程歷史悠久,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學科的發展,實驗內容在不斷地擴充、更新與深化,從早期的細胞遺傳學實驗、微生物遺傳學實驗發展到現代的分子遺傳學實驗。但是,高校的《遺傳學實驗》課程的課時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不斷縮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既能驗證遺傳規律,又能培養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精選實驗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高等師范大學,要考慮中學的實驗條件,有針對性地優化實驗內容和操作環節,使在大學階段所開展的實驗內容在中學也能開展并符合中學的教學要求,所以師范大學的遺傳學實驗內容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學接地氣。
五、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以講述、黑板板書、模型或標本展示等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學生在教室里聽老師的教導,觀察老師演示的實物、標本、圖表等,授課速度較慢,便于師生交流。但是,學生所獲得的信息量小,對遺傳學龐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發展的新成果而言,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很難應對了。另外,一些生物遺傳和變異現象以及一些抽象難懂的生命過程,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下也是很難理解的。多媒體課堂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在教學的手段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授課速度較快,學生獲得的信息量大,而且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圖像、動畫和音頻等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遺傳學中難懂的現象和過程。在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加入視頻影像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完整性。這在遺傳學的理論教學中效果明顯。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自由組合的細胞學基礎,染色體易位的細胞學特征等都可以用小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另外,在實驗課程中,很多實驗材料都是事先準備好的,如藥劑的處理,樣本的采集,試劑的配置等都是老師準備的,學生并沒有參與。我們可以將這這些環節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以彌補學生無法參與這些過程的不足,使學生對實驗過程有完整的認識。
基于多媒體教學的諸多優勢,多媒體教學在中學的課堂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高等師范不僅要加強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培訓,使學生熟練掌握全新的教學手段,同時也要根據中學的教學特點和教學任務,對在中學教學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研究與分析,使其不斷完善和推廣。
總之,遺傳學是研究的熱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如何搞好中學遺傳學內容的教學工作,不僅是中學老師的任務,也是高等師范相關教師必需探討和重視的問題。
作者簡介:
程羅根(1963-),男,漢族,安徽省安慶市人。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遺傳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