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于1989年的邱懿武好像從來沒擔心過融資的事情。
本月初,就在智能硬件投資遇冷、大家都在著急找錢的時候,他在兩年前創立的云造科技宣布獲得由順為資本領投,富士康、高通、真格基金、米倉資本、銀杏谷資本等跟投的數千萬人民幣A輪投資。
挑選投資者的創業者
早在2011年,當邱懿武還在浙江大學讀書的時候,投資人就已經找到他。
彼時,隨著傳統設計轉型,大家都看到了工業設計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作為國內重要人才輸出地的浙大就成為資本尋找項目的一大礦脈。獲得過包括紅點獎、IF、IDEA國際設計獎等十余項國際設計大獎、后來成為浙大紅點獎參賽團隊指導的邱懿武,自然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
投資唾手可得,但這位設計師卻頗為冷靜。“當時我并沒有下定決心,想清楚到底該怎么做、為什么要拿錢,”邱懿武說,“有的人覺得你的工業設計好,有的人覺得你的人不錯,有的人說項目不錯,但我沒想明白他們投資的邏輯是什么。”
2013年,和幾個浙大同學一起,邱懿武創立了云造科技。一開始做的是承接設計外包的工作,但和其他有實力的設計師一樣,云造團隊一直想做自己的產品。邱懿武思考,創業需要選擇一個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沒有被網絡化改造,同時和大趨勢相關。幾方面因素結合之后,云造選擇了電動車作為切入口。
投資人再次找上門來,邱懿武卻有了自己的判斷:要選擇有戰略意義的資本。2014年,擁有阿里十八羅漢背景的米倉和專注智能硬件孵化的太火鳥出現,用一句“你是設計師,我也是,所以更懂你”打動了邱懿武,投入幾百萬元成為第一筆天使投資。錢拿到手不到一個月,邱懿武看到小米發布一個空氣凈化器,意識到做智能硬件應該和小米生態接近,于是又馬上聯系了順為的投資人。
很快,邱懿武就和雷軍見了面。“總得要點錢。于是我說,那就五百萬吧,對方問,美金還是人民幣?”不過,雖然雷軍當晚就決定投資,但目前云造的產品還沒有進入到小米生態鏈中,順為的支持,更多是在資本和營銷層面。
主體不賺錢,配件賺錢
云造的第一款產品,是帶有嘗試性質、設計頗具現代感的可折疊電動車X1。這款被邱懿武認為是初次練手的產品,曾經把投資人嚇得夠嗆。
“當初我們是蠻擔心的,尤其是過年的時候,看到懿武第一個產品,我跟我的合伙人快崩潰了,跟懿武講,你這個產品如果給雷總看,一看就崩潰了,”米倉資本的CEO沈振說,“后來懿武迅速引入了70后、80后、90后,把設計的平衡力運用到了整個公司管理過程中,很快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很性感的產品,終于可以去推向市場。”
而流程理順之后,很快邱懿武就把目標放在了爆款上——在他的定義里,十萬量級以上的產品才能算爆款。
“我們有蠻多年輕的設計師,對于用戶群本身的需求洞察就會比較明顯,其實也是從我們自己的生活細節來的。”邱懿武說,剛畢業時,大家都是合租,房間很小,出門不愿意擠公交車,有些地方又沒有地鐵,工資還不夠打車,這樣年輕人需要有自己的出行工具,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他說:“我們覺得自行車這個品類是最好的,對于年輕人而言,就是早上9點鐘上班,你恨不得8點50起床,9點趕到公司,省時省力省錢,這些都是從年輕人的出發點考慮,我們就根據這些需求去做。”
最終推出的云馬C1,是一款主要面對年輕人群體、外觀像自行車,但是具有電動推力的“智行車”,除了帶有電池、可以提供騎行助力或者轉化為電動模式,云馬C1還配有對應的APP進行數據、積分、社交等功能,而且相比同類智能電動車產品,定價頗有殺傷力:1999元。
不過,低價帶來的制約也非常明顯:車體本身利潤并不高。在配套生態的發展還并不明晰的初期,云造科技的盈利模式何在?
“就是GoPro的商業模式。主體不賺錢,配件賺錢。”邱懿武說,目前云造科技已經為智行車準備了諸如車籃、手機架、水壺架、“女友專座”等配件,預期配件將帶來更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