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又稱思想庫、智囊團。智庫在美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并在美國公共政策的形成、決策及評估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智庫在中國的發展也進入了爆發期。
中外智庫通常承擔以下社會功能:一是生產政策思想;二是提供政策方案;三是儲備與周轉人才。而只有當智庫的專家和思想成果通過媒體向社會各界進行傳播時,才能影響公眾輿論,進而影響政策制定者與事件進程,因此,智庫的第四種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即在社會化傳播中影響輿論、引導社會思潮。
多年來,我國的智庫大都以純學術研究為主,躲在“象牙塔”內“格物致知”,而不是面向社會“經世致用”。21世紀以來,中國智庫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一批新生智庫注重社會化傳播,不斷探索多渠道成果發布機制,多方位提升智庫影響力。
借力組織傳播,引導社會輿論。2009年3月20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即CCIEE在北京正式成立。創辦第一年就舉辦了“全球智庫峰會”“中國經濟年會”等活動,圍繞國際國內重大經濟問題開展研究和咨詢工作,充分利用組織傳播的影響力聚攏媒體資源,形塑并擴散自身的影響力。
深度合作,把握輿論話語權。2012年4月25日,CCIEE與英文日報《中國日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整合智庫資源和國際傳播渠道,在新聞報道、品牌活動等方面展開合作。
媒體和智庫,曾經先后分別被貼上第四種權力和第五種權力的標簽,有專家認為,二者的結合必將推動負責任且具有影響力的輿論形成機制出現。但是,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媒體生產對于時效性的強調和呈現的碎片化消解了政策辯論的嚴謹與理性,破壞了思想邏輯的完整和深度。對于媒體曝光度的強調,還會讓智庫學者將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政策評論而不是政策研究上,導致智庫成果更多關注當前事件和熱點問題,而不是進行前瞻性的預測與分析,這勢必損害智庫的生命力。
這方面好的案例是:于2013年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堅持打造公共政策問題的交流平臺和空間,同時啟動智庫專家和媒體代表共同參與的選題會模式,一方面發掘智庫研究的思想深度和專業厚度;另一方面,借力新聞記者作為“社會瞭望者”的敏銳度,實現二者的強勢合作與優勢互補,以提高輿論引導的品質和智庫研究的方向性,發掘“咨政”與“啟民”的最佳結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