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下午,《科學導報》記者在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見到了董方紅專家,“時間總是對不上,實在是抱歉……”在記者邀約董方紅接受采訪兩個月的時間里,年近六旬的董方紅不是在基層做調研,就是在準備去基層的路上,總是沒有時間接受采訪。
自1982年從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至今,董方紅走過了30多年“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推廣”的生涯。30多年來,每年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他都在基層蹲點,他的腳步踏遍了山西省的每一個縣,荒山、麥田是他停留最多的地方,黝黑的膚色就是他這些年工作最好的證明。
扎根基層 心心一藝只為農
乘火車、坐汽車,進田間、做推廣。面對專家的稱號,面對全國勞模的榮譽,董方紅這樣跟記者說:“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這是他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的,覺得跟自己的感悟產生了共鳴便記了下來,“只要你能夠傾盡一生的時光與精力、傾盡一生的思維與智慧、傾盡一生的執著與追求,黽勉苦辛,朝乾夕惕,不氣餒、不放棄,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做到完美、極致……那你就能超越夢想、成就輝煌!”董方紅又補充道:“我這輩子就做了農業推廣這么一件事,可能他們認為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的就是專家了吧,其實我做得并不多。”
“這不前段時間一直在忙小麥寬窄行探墑溝播技術的推廣,山西十年九旱,這是基本氣候特點。”董方紅一說起小麥就停不下來,“每年的小麥種植面積保持在1000萬畝左右,而且大部分是旱作方式。近年來山西在旱作增產方法上進行了大量的嘗試,比較穩定的增產技術是地膜覆蓋。但是地膜覆蓋增加勞動強度,物化成本高,也不能確保不影響到麥田的肥力。”董方紅擔心記者不理解,又認真地補充道:“溝播技術最早是一項穩產技術,而不是增產技術……”董方紅把手機里小麥的照片指給記者看,“你看看,群體充足,個體健壯,長勢均勻,根系發達。很多年沒見到這么好的苗情了。”
董方紅言語間流露出的謙虛讓記者很是敬重。其實,董方紅是山西省農技推廣系統的一名技術中堅,更是山西省農業科技帶頭人之一,曾主持實施“山西省農業‘雙千工程’糧食綜合開發配套技術”項目,這項工程是山西省農業重點工程之一,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也曾主持實施“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項目,此項目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還曾主持實施“山西省優質小麥綜合配套技術推廣”項目,項目獲2010年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董方紅主持的多項糧食增產科技項目均取得很好效果,而取得的榮譽也是對他工作的一種肯定。
癡情推廣 服務鄉親志在農
董方紅出生在山西萬榮縣。自幼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在艱難生活的磨礪中養成了大山一樣吃苦耐勞、堅毅不拔的優秀品格。1974年,在運城鹽湖區插隊的董方紅走進了田間地頭,跟所有插隊青年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快、好學的他很快就成了年輕隊伍中務農的好把式,對學習農學也隨之產生了更大的興趣。1977年,高考恢復后,董方紅考上了山西農業大學,學習農學專業。
“那個時候大學畢業還包分配,有很多好的崗位供大家選擇。”1982年大學畢業的董方紅最終選擇了山西省農業廳。“學農不搞農,太可惜了。”董方紅向記者表示,其實當時也有同學去從事銀行一類的職業,但總覺得不能“學以致用”。“最初我是在糧油處、農業局等處室工作,1988年調動至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這個崗位也待了將近30年了。”他說。
“1996年,我去運城市聞喜縣做旱地扶貧的調研工作,聽說有一戶農民地里用了地膜,小麥收成很好,便過去看了看。”董方紅進一步講到,那家地里的小麥與其他農戶地里的小麥不同,兩行小麥中間的土地拱起,上面覆著一層白色的塑料薄膜,這個竅門能幫他比普通旱地增收100多公斤小麥。董方紅一回到單位,便把這個消息匯報給了上級領導。“之后連著三年,我便主持實施了‘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項目的推廣工作,共涉及全省11個地市96個縣。”董方紅高興地告訴記者,3年累計推廣面積867.4萬畝,總產量達20.38億公斤,平均畝產234.9公斤,比涉及鄉鎮實施項目前3年平均畝增產83公斤,增產幅度達54.6%。這3年累計新增小麥7.2億公斤,新增產值9.15億元,新增純收益6.75億元。
2011年初,山西春旱嚴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到山西省考察指導農業生產和抗旱工作,董方紅作為匯報工作的專家之一隨行。“我一直在跟進小麥地膜旱地種植技術,不管是從技術的成熟角度,還是大面積地膜技術的使用經驗,都是我的強項,所以我就把這項技術作為山西小麥旱地保障的一個重點進行了匯報。”他的匯報得到了領導和專家認可,“之后國家拿出3600萬元推廣這項技術,對我來說是非常激動的。”說到這兒,董方紅仍然異常激動。
榮譽繞身 不驕不躁仍為農
“2011年,山西大旱,秋季小麥種不上,我三番五次下鄉做調研,其實主要還是到地里聽農民講述問題,然后就是調試,教農民如何準備地膜等。”董方紅當時深入田間查看了一膜兩用效果、向農戶詢問了覆蓋田的整地、施肥情況,并對小麥即將覆蓋播種地塊進行了墑情調查,“當時覆蓋率還不是很完整,有些農戶為了省事就不按操作規程進行鋪膜播種,農戶認為鋪膜加大了成本很不劃算,其實他們不知道尤其在山西旱季鋪膜對小麥的穩產是更加重要的。”正是有著對農業嚴謹的態度,2011年董方紅受國務院表彰,獲“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榮譽稱號。
“農業要高產,就必須恢復土壤生態,在節水農業、節能農業、生態農業、環保農業上下功夫。”2014年4月30日,在山西省農業廳召開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勞模座談會上侃侃而談、博得掌聲雷動的情景,雖已過去一年多,但董方紅仍記憶猶新。他說,最讓他感動的是,自己推廣農業的做法受到了廣大專家學者的贊同。
“真沒想到會獲得這么高的榮譽!”董方紅小心翼翼地拿出嶄新的全國勞模證書,展示給記者,只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兩個大紅印章赫然紙上。他說,回到家中,家人手棒榮譽證書,看了一遍又一遍,都為其取得的成績而高興。為把這張代表全國勞動者最高榮譽的證書長期保存完好,董方紅回來的第二天上午,就來到附近的照相館,把證書進行了塑封。
“和原來的榮譽證書有所不同:原來的只有國務院的印章,這次多了中共中央的公章,這是名副其實的最高榮譽!”指著榮譽證書上的兩個印章,董方紅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由此可見,黨中央對勞動者的重視程度。”他說,獲得了榮譽,當然是光榮的,但同時感覺重任在肩。董方紅說,站在新的起點上,作為一名全國勞模,唯有更加努力,在有機農業創新發展上做出更大的業績,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采訪準備結束時,坐在董方紅對面的同事楊軍跟記者說,“淳樸”是董方紅留給同事們最直觀也最深刻的印象,“他總說搞推廣首先要善于發現,每個細小的發現背后總是隱藏著技術,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再介紹給農民,使農民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并在生產中應用。”董方紅就是這樣扎扎實實地走好農業推廣的每一步,并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農技專家。“近30年的農技推廣,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未來的路還很長。”董方紅信心滿滿地說。